您的位置首页  再生能源

如何甩掉可再生能源“背过的锅”

  “我们一直在做政策倡导,但是收效依旧不是很明显。我们可能有一些方案,但是只能私下会议交流,一对一多一些,而从整个媒体环境来讲故事并不是很多。”李秀兰提出,“是否有可能在媒体间建立一个战略性的合作传播体系,把可再生能源的这些事情讲透彻、讲清楚,尤其在国内外战略及政策方面。相信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把民众和各层级利益相关方联系起来,让民众对政策和行业有更直观的感受。”

  面对谣言,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日共同主办“中国环境故事网络”线下沙龙活动,以“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迷思破局”为研讨主题,邀请多家科研机构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专业人士针对可再生能源“背过的锅”进行辟谣,并与参会媒体共同研讨中国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挑战与前景。

  作为占全球碳排放四分之一的经济主体,中国的能源转型意义非凡,也独具特色。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指出,中国能源的发展不单单是能源自身的问题,很多是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息息相关的。同时,在当下的中国,能源转型还涉及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与“一带一路”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在过去,中国经济生产与能源消费都主要在东部,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把在北部、西部地区生产的能源运到中东部地区。但是,在“一带一路”的倡导下,西部地区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核心,甚至成为对外出口或者对外辐射的一个桥头堡。这就需要西部地区更多依托自身资源支撑自身的发展,而东部也要谋求通过分布式能源解决自身能源供应问题,例如发展海上风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能源转型的发展思路。

  陶冶强调,能源转型不是为了转型而转型,在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结构减量”“清洁、安全、高效”这些内涵本身与推进能源转型也一脉相承。另外,转型绝不单单是强调供给侧到底是用风、用煤,还是用光,而是从头到尾的改变,不仅在生产侧、运输侧,更重要的是在消费侧发生转变,如改变消费业态等。

  此外,发展可再生能源还需要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即技术在进步。陶冶认为:“中国或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一定不是石油与天然气没有了,才用可再生能源。好比人类文明从石器时代进入到青铜时代,并不是因为没有石头了。所以,资源量确实是一种约束,但不是核心约束,更多是化石能源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经济代价。”

  面对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种种谣言与困惑,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表示,这些谣言本身的特点使得它们更容易吸引眼球和民众的关注。所以,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公众环境,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来自绿色和平传播互动部的徐腾飞指出,绿色和平从2017年就开始思考关于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影响,并在2018年正式开展这一项目,其中包括一个公众调研,了解公众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认知状况。

  “我们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发放问卷,做了焦点小组的访谈。调研结果告诉我们, 大约50%~60%的公众觉得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能源趋势,也有不少公众认为由于技术上的缺陷等问题,会带来生产环节污染、能耗等负面影响。这样一些反馈信息让我们认识到,可再生能源的形象是需要更新和重塑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是有必要的。”徐腾飞说。

  来自创绿研究院的李秀兰也指出,可再生能源无疑是实现气候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但是,作为研究机构,如何把研究的成果投入实际,在公众意识、政策倡导、投资建议等方面发挥作用,确实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做政策倡导,但是收效依旧不是很明显。我们可能有一些方案,但是只能私下会议交流,一对一多一些,而从整个媒体环境来讲故事并不是很多。”李秀兰提出,“是否有可能在媒体间建立一个战略性的合作传播体系,把可再生能源的这些事情讲透彻、讲清楚,尤其在国内外战略及政策方面。相信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把民众和各层级利益相关方联系起来,让民众对政策和行业有更直观的感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