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狂风骤雨的“海上救援机长”(众生相)
黄智斌
收到求救信号,距离事发地140海里,12级台风,西南方向10海里是“山竹”台风中心强降水区域,9人被困。
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黄智斌看了一眼时间,2018年9月16日10时18分。警报拉响,直升机起飞。在广东汕头海门湾地带,一艘塞拉利昂籍货船“LINFUNE16”号发动机故障,货船已完全失控。
狂风卷起飞沫,目视距离只有3公里。黄智斌发现了搁浅岸边的货船,其下风方向布满了高压线,无法靠近。倒飞,20秒内黄智斌下了决断,转动机身,用前冲的动力对抗风力,听从绞车手的口令,迎风逼近船身,但阵风强劲,直升机悬停困难。他将飞机冒险降落于正在下沉的货船后,被困人员才顺利登机,5分钟后离船返航。
事情过去了近1年,他向笔者回忆起这次救援仍心有余悸。“台风一来,别的航空都是停飞,而我们是冲着台风口方向往前飞。”在长达15年的飞行里,他参与的救助任务约有205起,救助被困人员高达150余人。
2004年,这个来自福建漳州的小伙子从厦门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加入了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负责从温州南面到汕头海门湾的海域救助。值班室一旦收到了求救信号,救援人员随即行动,规划航线、整理装备、启动直升机等工作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海上营救的风险难测,飞出40海里后,直升机再也无法与基地取得联系,只能靠机长的临场决断,一人的一举一动决定着救援行动的成败。
千钧一发的时刻比比皆是。2017年2月6日15时13分,“闽龙渔66822”渔船船体进水,11名船员被困,事发海域风力达到8级,掀起5米高的巨浪。
黄智斌从驾驶舱往下看,船身已大半淹没,身后拖着巨大渔网,被困船员抓住甲板栏杆,一旦风浪将人卷进渔网,便再无生还可能,而高空落下的救生员无法着落甲板,只能腰系绳索,悬空下降至被困者身边实施救援。为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绳索稳定,黄智斌要始终控制机身平稳。11名船员被救上后不到十分钟,整艘货船葬身大海。“从起飞到落地,我的精神必须高度集中,哪怕在返航途中也要预判耗油量、天气,只有下了飞机关上舱门,才算真正松了一口。”
尽管已经飞行了4000多小时,黄智斌仍不敢懈怠。特情处置(直升机故障等情况处置)、救援模拟训练成为了他日常必做的功课。作为教员机长的他,在培养年轻机长上极度严格。同事尹鹏翔说起一个细节:黄智斌在停机坪上划出一条线,要求飞机落地时前轮必须定在线上,丝毫不能有差池。“因为飞行是一次性行为,错了就永远无法重来了。”黄智斌对笔者说。
在他看来,海上救援机长是一份虽危险但光荣的职业。“我们有个口号,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每一次起飞,我知道救起来的不是一个人的生命,而是他背后一个家庭的幸福。”
但从业15年,对待自己的家庭,38岁的黄智斌一直心存愧疚。一年来接送孩子上学不超过两次;春节,一家人聚在高速公路服务站吃团圆饭;孩子第一次看见爸爸开直升机还是在电视上。
妻子知道他留下来一身的疾病:常年和发动机打交道,听力逐年下降;夏天没空调的驾驶舱温度高达40℃,加上直升机的高频振动,肠胃大不如从前;背着十多斤的逃生氧气瓶压得颈椎出了问题。但他不后悔,“我是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外部环境怎样,从未想过放弃。”
黄智斌觉得自己见过最美好的风景是:当直升机穿过阴沉的云层,前方湛蓝的天空清晰可见,队友和救上来的渔民平安地坐在机舱内,飞机时速260公里,正平稳地开回基地,将大自然的惊涛骇浪和狂风骤雨一点点地全部抛在了身后。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