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等三区试点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协同生活垃圾再生能源
目前,大部分居民仍主要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请回收员上门收垃圾。不过,新锦华公司副总经理孙亚明透露,通过“新锦华再生资源回收交投网络中心”下单进行在线废品回收的居民也越来越多。
去年3月起,长宁率先在新泾五村、天山新苑、水霞小区等3处条件较好的社区进行试点,除了居民正常交投再生资源,站点回收人员须从日产生活垃圾中分离出诸如香烟壳、塑料袋、牛奶盒利乐包装等低价值再生资源,真正做到“应分尽分”。
早在2001年,新锦华就在长宁区开设了10余个垃圾标准回收站,而当时,游走在各小区的拾荒人员与新锦华这样的“公字头正规军”还属竞争关系。
8月初的一个上午,家住新泾五村的吴先生上班上特意绕到小区垃圾房,手上还拎着一把略显陈旧的不锈钢折叠椅。
“社区点位掌握完整,完全打通垃圾回收最后一公里,这是我们的优势。”孙亚明介绍,待点位数量扩充后,新锦华将着手研究人均垃圾箱房拥有量的科学配比,系统化地重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尽快建立可再生资源回收、清运的“上海标准”。
解局从收编拾荒者开始
一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采访获悉,作为唯一试点的中心城区,长宁在为上海市中心探“两网协同”的同时,也面临场地、物流、人手等诸多现实瓶颈。
小胡指着垃圾房门口的一辆三轮车告诉记者,新泾五村有480余户居民,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中可分拣出近半吨可回收物,而这些物品都要靠小胡每晚来回骑行10余公里,运送到新锦华位于外环泾力西的一处分拣场。“一不当心车上装载的垃圾就超宽、超高。”
记者在垃圾房门口看到,墙上贴着明码标价的废旧商品回收价目表,吴先生送来的不锈钢椅子每公斤回收价1.4元,而居民家中常见的废、塑料瓶等,每公斤回收价分别为0.9元和1元。
下一步,新锦华计划进一步开拓与钢材、造纸等行业企业的合作,使居民生活垃圾中的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物尽其用、变废为宝。
上海市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提出,再生资源回收与生活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协同”,在浦东新区、长宁区、松江区率先进行试点,着重解决城市垃圾减量与资源增量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垃圾分类还未养成习惯
在新泾五村,因上世纪90年代小区建造垃圾厢房时多辟出了一块堆放建筑材料的空地,才有了今天面积近30平方米的室内分拣场地。然而,即使有了场地,垃圾清运仍成问题。
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习惯的养成。“集中处理和分拣垃圾的耗时长、投入大,如果老百姓能从源头做好分类,效率真的会高很多。”孙亚明充满期待地说。
垃圾围城不是
接过吴先生递过来的椅子,小胡熟门熟地把椅子放到写有“废金属”的蓝色塑料筐中,隔壁紧挨着墙排列着七八个同样大小的塑料筐,筐上分别标有废纸、废玻璃、废塑料等字眼。
“小胡,你看这个椅子你要吗?要的话我家里还有三把。”吴先生口中的“小胡”,就是新泾五村的生活垃圾分拣员,同时也是该小区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交投员。
物流和场地是最大瓶颈
孙亚明表示,公司正计划在今年底前引进两辆2吨左右的中型卡车,作为整个长宁区可再生资源运输的物流工具,预计绕全区一周需行驶70公里。
长宁区绿化市容局方面表示,“两网协同”实施一年多来,试点效果比较明显,3个试点回收站每月平均回收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低价值废品约5吨,占居民总生活垃圾的10%15%。“生活垃圾正逐步减量,低附加值回收物在逐渐增加。”
2015年初,长宁区商务委、区绿化市容局通过排摸梳理,在区内初步核定社区生活垃圾分拣员700余名,社区可再生资源回收交投员260余名,“两网”兼容人员41名,并由此确定了全区“两网协同”的三年推进方案。
原油价格下跌使得塑料大商品价格走低,直接导致了塑料垃圾回收价格逐年下降。不仅老百姓不愿意收集、分类,连拾荒者都对捡塑料瓶“兴趣缺缺”。
根据长宁“两网协同”三年推进方案,今年底前,长宁两网兼容点将扩充至40余个;到明年年底,长宁全区将实现“两网协同”全覆盖,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点、站、场”的循环体系。
废品回收转变思“触网”,为城区管理提供了新途径,但回收来的垃圾在何处分拣,分拣后如何运输,成为眼下最棘手的问题。
其中,收编“拾荒游击队”加入“两网协同”的大军,都由新锦华商业有限公司完成。成立于1995年的新锦华,前身是长宁区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