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天然气、集中供热不断扩容济南公用事业成绩单等你查收
老旧小区告别供暖“孤岛”,城乡居民用上清洁采暖,天然气普及率节节攀升,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济南公用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的跨越式发展,一个个“民生梦”照进现实的同时,市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气”从过去的奢侈品成为了现如今市民生活的必需品,城市也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百姓生活更暖、更安心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列在开门七件事首位,可见其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进大部分家庭,都可以看到一堆堆蜂窝煤堆放在楼道间,做饭、取暖都离不开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生活物资都要凭计划供应,蜂窝煤也不例外。煤气在当时济南人心中是绝对的“奢侈品”,因为煤气是政府主管部门按计划配给的。
1968年9月1日,济南市科技办公室(原济南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成立济南市液化气筹备小组,至1969年底全市仅有20户试点用户使用液化气;1970年1月1日,济南市液化气筹备小组更名为济南市液化煤气站;1974年2月,成立济南市煤气公司,从此,开始大规模发展液化石油气;1984年4月,成立济南市管道煤气工程筹建处;1988年6月24日,济南市管道煤气一期工程点火运行,填补了全市公用事业的一项空白;1997年1月26日,济南市管道液化气工程首期工程——供气能力6万户的现代化大型制气厂建成投产,标志着济南市已形成瓶装气、焦炉煤气、管道液化气3种供气方式并举的新格局;1999年12月28日,济南市天然气引入工程一次点火成功,标志着济南市城市燃气进入天然气时代;为实现城市燃气安全、清洁、环保化供应,2001年济南市正式开始焦炉煤气置换天然气工作,至2017年6月全部完成置换,从此,济南市实现了城市燃气全部天然气化,焦炉煤气正式退出燃气市场;2018年底,济南市完成从齐河到济南的天然气管线,为济南引入新的气源。
从1968年至今,济南燃气行业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交费窗口已变为营业大厅;门店卖气变成了送气到家;手工填写的单据变成了液化气销售系统联网打印单;电话呼叫热线变成了覆盖全城的呼叫中心……
据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用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随着国家将天然气确立为主体能源,并引导其广泛参与清洁采暖,2010年来,济南市天然气利用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20%。目前济南市燃气行业已形成以天然气为主导、液化石油气为辅助过渡的发展格局,并广泛服务于居民生活、清洁采暖、公共交通以及工商业等诸多领域。据统计,2018年,济南市共利用天然气15.5亿立方米,瓶装液化石油气消费约4万吨。管道燃气用户208万户,管网长度达到6400公里,中压及以上级别燃气管道3800余公里,已建成天然气接收门站16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已超过120座。
集中供热是一项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德政工程,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说起济南市供热的变化,家住天桥北坦街道北坦北街87号院的73岁老人房本茂说,从2017年集中供暖以来,家里不仅暖和,而且干净。“原先没有集中供暖的时候,只能用蜂窝煤烧炉子取暖,不仅累,还脏。一个炉子平均只能用四五年,这些年用坏了好几个煤球炉了。”
据介绍,天桥北坦街道北坦北街87号院建于1992年,是个回迁小区。小区居民也曾申请过加入集中供暖,但因当时热源不够,再加上居民有不同想法,所以一直没有加入集中供暖。经过热电厂、北坦街道、社区居委会、小区居民多次沟通协商,252户居民在2017年冬天终于用上了集中供暖。
天桥北坦街道北坦北街87号院集中供热的开通,便是济南市大力推进这一惠民工程的缩影。据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介绍,济南市集中供热始于1984年,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由最初的区域锅炉房,现已形成科研设计、规划建设、生产运营、承诺服务一体化的运作体系,具备供热、供冷、发电等功能。济南市也相继出台了《济南市城市集中供热管理条例》、《济南市城市建设综合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等行业法律法规,以保障供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36家供热企业,集中供热面积2.35亿平方米,供热管网7182千米,换热站3704个。
城市供暖“孤岛”不断减少的同时,清洁采暖推广工作也正有序推进。按照实施方案,济南市鼓励集中供热企业在市政供热管网无法到达的区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供热,截至目前,已实现燃气供热915万平方米、地热157万平方米,空气能、水源等热泵、电蓄热锅炉供热246万平方米,倡导推广智慧供热,实现供热运行智能化。济南热力集团、热电公司利用自动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了一个多能互补、创新绿色、安全智慧、高效节能、技术领先的综合数字化供热指挥调度平台,实现了供热系统负荷预测、热量智能调节、故障智能诊断和调度智能优化。通过智能监控系统提前预测温度,实现了生产数据与客服数据的融合互通,实现了热源、管网、换热站、楼宇及终端用户的五级监测、多级调控,实现了精准供热与主动服务。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运用低影响开发理念,改变传统城市建大管道、以快排为主的雨水处理方式,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就近收集、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让城市如同生态海绵般舒畅地呼吸吐纳,进而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然迁移。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一种新的治水理念,而且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方式。2015年济南市委、市政府紧抓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历史契机,成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按照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要求,济南市本着先试先行的思路,不等不靠,积极推进,在试点过程中创新提出“1+N”建设模式,积极探索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多元投资方式,打造形成了“技术+资本”的整体运作模式。按照样板引路的思路,打造出了水映丽山山庄、二环南路、历阳湖等一批精品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程。
试点区通过建设海绵工程,全面消除了试点区域内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提升。随着试点区内海绵工程的建设,年雨水收集利用量达33万立方米,年均雨水收集利用率达13.06%,中水日处理量达18900立方米,出水回用率接近100%,全面提高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经过四年的试点建设,济南市已完成320个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30多万居民直接受益。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龙头,带动市政管线改造、老旧小区提升等,形成了“1+N”有效推进模式,取得了综合效益。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新增及改造的街头绿地、广场、公园等,大大增加了居民休闲游憩空间,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一座“山水交融”、“自然和谐”、“绿色宜居”的生态泉城呈现在眼前。
公用事业是一项增进民生福祉的民心工程,关系着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的提升。下一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和发展品质,让市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为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拨打新闻热线,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诚邀合作伙伴。
跨国公司青岛峰会将于10月19日拉开序幕。峰会作为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和山东省共同主办的高端国际论坛,得到了全球商界的高度关注和积...[详细]
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山东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将于10月15日至20日在济南、青岛两市举办。本次大会是山东开放发展的盛会,更是所有来访友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