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社会人:他们是否离理想工作更近?
一个月前,中学时的好友果决抛弃爱恨交织的上海,换了座全然陌生的城市。同城约饭困难。1小时前,研究生交换时的同学发了条定位于朝阳区租所的朋友圈,配文“北漂总是颠沛流离,也许人生本就如此”。只能默然点赞。凌晨4点,北京大兴区的窗外,尚未透露半点黎明的迹象,好似诸多可能皆溶解在浓稠的黑色中,如一截偷来的时空。此情此境,再读《工作漂流》,心有戚戚。
这是一本关于跳槽的纪实文学,作者稻泉连用八章篇幅,追踪采访了8位日本青年。在日本,像这样工作不久就换跑道的人被称为“第二新卒”。
中村友香子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去出版社上班是她的执念。为此故意落下一个未修学分两度留级,用延迟毕业的代价换取增加招聘的机会,看起来“一切都还未开始,一切也都还没失去”。刻舟求剑没能如愿,她求索究竟什么才是可以胜任的工作。藤川由希子的策略则是照单全收,提升职业经历对她来说,就是穷尽可能,不要出现任何遗漏。那么,简单粗暴,“把一个个机遇吞下去就行了”。
相较而言,大桥宽隆随波逐流得多,当然是否真的洒脱又另当别论。他在银行业界大幅缩减聘用名额之际抢到板凳,“私底下也没做功课,受眼前求职所迫”。尔后,诸如“到底是在做什么?”“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一连串没有答案的问题层出不穷。判断失误,总是要多退少补的。对此,山根洋一和前面的大桥宽隆应该有得聊,那种来不及拾掇,被猛浪冲进洪流的感觉。与大桥不同的是,山根心态好些,踏着社会人的脚步,带着乐观的节奏。
“理想工作”的形态演变成悬疑连续剧,等待“新卒”寻找答案。触摸工作的实感,让抓不到的想法愈发具象化。只不过,追寻的过程有可能导致那套支撑自我价值的内在逻辑突然崩塌,空虚浸透空气。逐渐清晰可见的职业轨迹让人抓狂,“当我发现跟公司前辈们的工作状态相差无几的时候,就再也不想待下去了。”该如何是好?今井大祐转述同事的话,“他们说,大概过了3年,总算踏上了下一个台阶”,三年又三年,慢慢熬。不安的星火燃烧,不劳烦他人制造焦虑,早已自造焦虑。
焦虑不安有的来自“时间”,意味着有效期。“东京大学毕业这一品质保质期为两年或三年”,东京大学法学院毕业生、经济产业省公务员原口博光仍能记得当初入学典礼的教授发言,他想佐证的是自己的看法“社会正在发生变化”“规则正在发生变化”。即便持有名校万能护照,一些关卡也不奏效了。“就快奔三了,年龄越大,重新进行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小”,山根洋一后来改行做职业咨询顾问,他更清楚残酷的职场现实。
焦虑不安有的来自“危机感”,捆绑着一个人的市场价值,停不下来。在大型电机公司研究所的大野健介明白满足现状可以轻松,可对源源不断产生的“不安”束手无策,“无形当中好像有一双手,在不断地将人推出舒适区。”诚如他父亲大野武史感叹的那样,“不是因为日本人自身努力工作才使经济有了飞速发展,而是因为本身处于那样的时代,我们工作起来才那么拼命。”每天雷打不动6点起床学习专业是从事外资咨询的长山和史平平无奇的日常程序,“像我们这样的行业,通过销售知识从顾客那儿收取高额的费用,因此无法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就应该离开”。
于是有人坚守,有人出走。有人苦尽甘来,有人铩羽而归。
《工作漂流》终究是一本治愈而不是致郁书。8位社会人的漂流都得到正面反馈,各找到可依托的说辞自洽,重建稳定的内心秩序。像走完一场英雄之旅,获得最终奖赏。难以界定是成长还是妥协,抑或二者兼有之。
再揭晓一下,原书不新,2010年4月第一次出版。3年后,作者稻泉连在新版后记补叙八位主人公的后续发展,其中有的人又去漂流了。他们是否离“理想工作”更近?这里借用长山和史的语录,“结果并没有什么正确答案,一定是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因为社会多元化”。
首版发行后的第九年读到中文版。换了时间地点,“迷惘的一代”“就业冰河期”依然不过时。或者这样说,哪一代人不迷惘?哪一年又不是被冠以“史上最难就业季”?
天亮了,“七八点钟的太阳”们继续有条不紊地一天运转。(李怡)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