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油气能源  石油

田野生金 乡村追梦——“三农”工作这一年

  大雪刚过,河南滑县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满眼新绿,小麦嫩芽一望无际,坦荡如砥。今年,这个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县再次迎来粮食大丰收,希望的田野又孕育着来年的收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比去年增加119亿斤,比历史最高的2017年增加45亿斤,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重农强农号角嘹亮,乡村振兴正当其时。”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说,要着力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坚决守住“三农”战略后院。

  农业供给提质增效

  农业工作的核心是保供给,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从供给数量看,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棉油糖生产稳定,果菜茶供应充足。从供给质量看,各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稳定优化粮食生产,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抗灾夺丰收,粮食生产取得成绩来之不易。”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我国先后战胜了东北局地内涝、华北黄淮夏旱、长江中下游局地夏秋连旱、超强台风“利奇马”等重大灾害,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今年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我国,一度危害粮食安全。各地植保部门迅速行动,有力有效防控草地贪夜蛾危害,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赢得了主动权。

  牵动人心的还有生猪供给。受非洲猪瘟和猪周期等因素影响,今年生猪产能下降较多。一场生猪稳产保供行动在全国各地展开,各部门从财政支持、用地保障、金融保险等方面持续发力。当下生猪生产已出现回暖,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止降回升。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王俊勋说,猪肉供应将有所增加。同时,禽肉生产增加较多,牛羊肉生产形势好,肉类供应有保障。

  不仅供给数量有保障,质量和效益也日益提高。一是品种结构调优。大豆振兴开局良好,面积增加1380多万亩。各地积极发展优质稻谷、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甘蔗等,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促进农牧结合,构建起粮经饲三元结构。二是区域结构调优。不少地方推进适应性种植,适当调减非适宜区种植,东北寒地井灌区和南方重金属污染区水稻调减400万亩左右,地下水超采区和赤霉病多发区小麦调减300万亩左右。

  把不合理的投入品减下来。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张卫峰长期关注农业绿色发展,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进行了跟踪调研。他介绍,今年国家在175个县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在600个县开展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在150个县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目前,病虫绿色防控面积超过8亿亩,化肥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2019年化肥利用率达到39.2%,比2017年提高1.4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39.8%,比2017年提高1个百分点。

  让累了的耕地喘口气。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耕地轮作休耕试点省份已由9个增加到17个,试点面积由616万亩扩大到3000万亩。农业农村部土壤监测点数据显示,试点区域耕地质量稳步向好,耕地等级稳中有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升了稻米、小麦等的竞争力。黑龙江试点区域主打绿色牌,做大做强特色稻米品牌,提升了品牌效益。内蒙古阿荣旗将贫困户的耕地纳入轮作试点,由扶贫农场统一经营,实现人均增收1000多元。江苏省将轮作休耕与有机农业结合,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

  11月份的一个夜晚,50岁的种粮大户李金明看到关于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新闻后,这位扎根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彻底“把心放肚子里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出台,给亿万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也为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承包权要稳定,经营权要放活。土地经营权入股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农村改革重要任务之一。今年全国土地经营权入股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由2015年的7省7县扩大到14省100多个县。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说,这让企业获得了长期稳定的生产经营要素,让农民分享到了更多的产业链增值收益,有效地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宅基地是农民的另一项重要土地权益。再过些天,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就要正式施行了。新的土地管理法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改变了过去农村土地必须征为国有才能进入市场的做法,能够为农民直接增加财产性收入。法律还下放了宅基地审批权,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有恒产者有恒心”。今年以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清产核资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步,截至目前,全国已有60.2万个村、238万个组完成清产核资,中央确定的今年底完成清产核资的硬任务顺利完成。整体来看,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6万个村、18万个村民小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集体成员5亿多人。

  眼下,距中央要求的2021年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时间已过半,许多完成改革的地方正致力于运用改革成果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涌现出诸如资源开发、物业租赁、产业带动等多种模式,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正在开创,农民在改革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让农民幸福感落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交通扶贫……每个贫困户脱贫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和一场硬仗。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日前透露,预计今年我国减贫人口将超1000万,95%以上贫困人口可以脱贫,90%以上贫困县可以摘帽。

  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0.3万家,家庭农场有60万家,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7万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1.27亿农户。据统计,全国67%的脱贫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脱贫。在产业扶贫有力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达到8163元,同比增长10.8%,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6个百分点。

  要富裕农民就要激励农民。乡村教育快速发展,农民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医疗服务不断完善,农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当前,农民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群众开启了新生活:看病不再难,93.2%的自然村有了卫生站;上学不犯愁,89.8%的农户家门口有了小学;发展有能力,92%的贫困户参与到特色扶贫产业中。从“熬日子”到“奔日子”,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

  要富裕农民就要提升农民。截至目前,农村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超过850万,“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本乡创新创业人员达3100多万。目前,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平均年龄45岁左右,高中和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到40%,创办的实体87%在乡镇以下,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以科技驱动农业,以新农民振兴乡村,中国农业农村正从靠天吃饭的经验模式进入知天而作的数字时代。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9%,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水稻机械化水平超过80%,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不仅如此,集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技术于一体的天空地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方式以及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引领乡村转型升级。

  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水鸟翔集。今年1月份,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安徽省巢湖市召开。在巢湖市汪桥集村,清净的溪水穿村而过。明渠将雨水导入池塘,污水则走地下管道,经过处理池后,进入污水主管网,再汇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净化,水质达标后用于灌溉。自巢湖市获评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示范县(市)以来,村里的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不时迎来参观学习的人们。

  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各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截至目前,全国90%以上村庄开展清洁行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以上的行政村,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让农民的幸福感落地。(记者 乔金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