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类,不出门!”
早上6时30分,送孩子的、上班的……西直门南小街129号楼里渐渐热闹起来,72岁的赵兵也“全副武装”,出了门。
蓝马甲,遮阳帽,左手一个绿色塑料袋,右手一个黑色塑料袋,赵兵走到楼下的垃圾桶旁,先把绿色塑料袋里的菜叶、果皮、剩菜剩饭倒进厨余垃圾桶,然后使劲抖了抖绿色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一起扔进旁边标着其他垃圾的垃圾桶里,“我家垃圾袋颜色跟垃圾桶颜色是对应的,方便区分,精准投放!”
扔完垃圾,赵兵没走,就站在垃圾桶旁,她说,现在开始“上班”。
赵兵是街道出了名的“垃圾分类达人”,去年开始,每天早上7时前,她都准时出现在垃圾桶旁,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风雨无阻。
赵兵的岗位有个“官称”——垃圾分类监督员。“说是监督员,可不能往那儿一杵,光盯着人家分得对不对”,赵兵说,“得先教给大家,到底应该怎么分。”
垃圾分类,赵兵有一套。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起“垃圾分类课堂”,给街坊四邻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又向社区申请经费,购买了几十个垃圾桶、不同颜色的垃圾袋发给居民。
每天早上,街坊四邻们带下楼的每一袋垃圾,赵兵都得仔细看过,才能进桶。
“这位师傅,您稍等先别走。”赵兵叫住一名居民。
“怎么着?我这还有事呢!”
“您这袋垃圾分得不仔细,菜叶、果皮、剩汤剩饭,是厨余垃圾,得扔进绿色垃圾桶,鸡骨头、鸭骨头也算厨余垃圾,不过您注意,这大棒骨可不是厨余垃圾,您得放到其他垃圾桶里……”赵兵边说,边重新分拣居民带来的垃圾。
见赵兵这么认真,被叫住的居民也不急着走了,饶有兴趣地问道:“都是骨头,大棒骨干吗还非得单挑出来?”
“因为厨余垃圾是要粉碎做肥料、饲料用的,这鸡鸭骨头小,容易粉碎,可这大骨头硬,不容易碎,甚至可能还会把厨余垃圾的末端处理设备弄坏,所以得单拿出来。”赵兵耐心地解释着。
“垃圾分类的学问大着呢!”赵兵掰起手指数起来——
“过期的药品算有害垃圾,可以和灯管、化妆品等扔在一起单独处理,但纸质的药盒是可回收垃圾,得单独存放”;
“废旧的衣服、鞋包、床单被罩都能回收,不能和其他垃圾扔在一起”;
……
除了每天和居民念叨垃圾分类的门道,赵兵还想尽办法,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由于楼下只设了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居民家里的废旧书报、玻璃瓶、塑料瓶没地儿处理。赵兵就和社区商量,找来垃圾分类第三方公司,每周一统一上门回收,并依据垃圾重量、数量,奖励居民积分,用来兑换洗衣粉、肥皂、米、面、油等。赵兵甚至还在自家门外的楼道里单独辟出了一块地儿,专门用来存放可回收垃圾。
不仅指导街坊邻居分,就是平时买菜、遛弯儿,赵兵也爱瞅垃圾桶,看见有垃圾分类分得不好的,直接上手分一分,“跟有强迫症似的,看见垃圾没分类我就不舒服!”赵兵说。
起初,赵兵的老伴儿意见大了。“这活儿没节假日,风吹日晒不说,垃圾又脏又臭,你说你较什么劲!”老伴儿埋怨,“我既然答应了这活儿,咱就得干好!”赵兵回答得很干脆。老伴儿没辙了,“她以前是老师,就是这么较真儿。”现在,老伴儿也理解了赵兵的执著,总抢着把家里的垃圾分好类,以支持赵兵,“我们家是不分类,不出门!”赵兵说着,笑了。
退休前,赵兵在黄城根小学当了近40年的老师,“垃圾分类必须要从娃娃抓起!”每天,看见有老人送孙子孙女上学,顺手扔垃圾,赵兵都要提醒老人把垃圾交给孩子来扔,见谁家垃圾分得好,赵兵就夸孩子几句,“小朋友可高兴了,听我那些老伙伴儿说,孩子们在家都主动分垃圾,主动倒垃圾。”
现在,小区里街坊四邻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赵兵他们家的“绿黑垃圾袋”也流行起来。
赵兵并不满足,“垃圾分类光靠一个监督员劝导肯定不行,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她计划撮合社区、街道和黄城根小学对接,让垃圾分类走进校园,在更多孩子心中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
有人给赵兵起了个外号——“收垃圾的老大妈”,赵兵听了,也不恼,“叫呗,要是大家看见我就能想起把垃圾分好了类再扔,叫什么我都不在乎!”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