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油气能源  非常规气

青岛社会救助兜底让困难群众不再难

  57岁的山东青岛市民王阿姨年幼时被火灾烧伤了的面容和双手,但她并没有想象中的遮掩与害羞,见到记者她满脸堆笑地介绍:“志愿者们不但打开了我心结,教我阳光面对生活、顺利融入社会,还帮我申请拿到救助金和残疾人补贴。如今政府和街道还请无障碍改造施工队改装起居设施,没想到我一把岁数还能住上新房,我心情可好呢。”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近年来,随着山东省着力打造“阳光救助、温暖救助”品牌,青岛市着眼统筹发展、兜底保障、能力提升,不断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织密扎实了托底线与救急难、广覆盖与保重点、政府部门各司其职与社会力量协同推进相结合的救助保障网,让青岛市困难群众由衣食住行到就业、就医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向上向好的变化,困难群众不困难了,生活好了,心态也变了……

  制度加持提高保障水平

  早在前几年,青岛市就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大救助机制的意见》。今年,青岛市又先后出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办法》《关于进一步完善青岛市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社会救助“一证办理”改革工作方案》等文件,通过不断完善各类救助制度,加强与扶贫制度的紧密衔接,统筹救助标准,实现共享发展。“目前,青岛市有7个区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筹,每人每月660元;3个县级市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490元,城乡平均标准比为1.08∶1。” 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落实“放管服”要求,在全市推行社会救助“一次办好”“一证办理”改革。“蓝马甲”信息员队伍等为群众代办、帮办,切实在社会救助申请流程上减轻了群众负担。青岛还在全市范围开展了社会救助审批权委托下放乡镇(街道)试点,进一步优化办理程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社会参与提升基层救助服务 

  青岛市将社工充实到基层救助队伍中,解决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购买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积极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社会化改革。此外,政府购买服务开展低保第三方评估,不但减轻了基层民政干部的工作压力,还促使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评估更为精准。

  在此基础上,青岛市还通过开发移动客户端,探索智能化低保评估。实施“互联网+社会救助”,推进救助信息化、规范化,实现救助审核、审批、资金发放全部系统运行、闭环管理。目前,青岛市还打破了部门壁垒,实现20个部门34项数据联网核查比对,推动了社会救助向更精准、更精细的目标迈进。

  越是到了脱贫攻坚的后期,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任务就越艰巨、责任就越重。据了解,青岛市以问题为导向,在保障贫困对象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创新救助方式,对因各种原因造成重大生活困难的特殊家庭建立“一户一策”救助机制,“靶向”解决实际困难,着力提高救助成效,增强贫困对象的获得感。

  截至今年8月底,青岛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万户、9.4万人,城乡特困人员5496户、5625人,临时救助困难居民8059户,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4.6亿元。

  青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岛民政系统将充分认识当前社会救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通过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手段上强化,多应群众所盼,多解民生之忧,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在基本民生保障中的“压舱石”作用,为山东“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作出应有的贡献。(记者 陈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