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油气能源  非常规气

科学中国人2014年度人物能源与矿业领域

  郭旭升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总经理。 1965 年 4月生,山东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博士。

  他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与研究工作,深入包括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济阳坳陷及合肥盆地等国内众多的油气勘探难点、热点地区。先后组织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余篇,出版专著《复杂储层识别及预测》,组织承担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在勘探理论、技术等方面取得诸多创新性认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1项,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3项。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4年获我国地质科学界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

  裴荣富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兼协会大构造与矿床专业委员会副,中日、中美科技合作和世界大-超大型矿床成因图及全球成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4年8月生,山东人,大学地质专业毕业。

  他50多年来主持和参加国内外重要成矿区带的大量固体矿产资源普查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最早为国内开创综合地质勘查方法研究奠基。他首次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矿产勘查与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为制定“中国矿产储量规范(总则)”、编制“矿产资源法”提供重要科学论据。4次当选29、30、31和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专题主持人。现担任国家攀登、部级攻关、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部科技一等1项、二等2项、三等多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和国际矿床成因协(IAGOD)终身荣誉。

  刘合 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1961年3月生,工业大学控制工程专业博士。

  他在石油领域工作30余年,目前主管工程技术工作,被SPE(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聘为亚太地区分部理事,多次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并作为会议组委会和技术委员会及会议,多次为大会做相关专业的技术报告,2006年获SPE北亚地区杰出贡献与服务,2007年获SPE北亚地区工程技术。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5篇文章被EI检索收录。2005年被授予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誉称号。200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津贴,2008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多次获得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2项,省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各1项,中国石油化工学会科技进步一等1项。

  朱光有 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室副主任,地球化学专业技术带头人。1973年11月生。

  朱光有先后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集团公司以及油田委托的科研攻关项目18项。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服务油田生产等方面取得重大创新进展,并参与了川东北高含硫气田群、南堡大油田和塔里木哈拉哈塘大油田的发现。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一些油田急需解决的关键难题,有效指导了油田的勘探开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中国地质学会“金锤”等荣誉。

  殷跃平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地质监测院)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60年7月生,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

  殷跃平是我国著名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同时也是我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首席专家之一。多年来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及研究工作,致力于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研究,被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为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汶川地震救灾期间,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1998年国土资源部成立以来,成功参与和技术主持了全国大多数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与处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8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论文18篇,出版专著6本,主编了六部地质灾害减灾防灾规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2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3项、二等3项;李四光地质科学、中华等。

  李美成华北电力大学可再生能源学院科研副院长、新能源材料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1973年6月生,山东郓城人,工业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

  他在关键光电功能材料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在科技的产业应用上做出了重要的尝试,创造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为自己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赢得了较高的学术声誉。他首次采用Sb浸渍方法生长出GaAs/GaAsSb超晶格,实现了缺陷类型及缺陷密度的有效调控,大幅度提高了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水平。他原创性地制备出“Capsule”型保偏光纤,产品占国内70%以上的份额。他使光电薄膜材料的性能指标得到了技术上的突破,他开辟了下一代太阳电池的自主研发新方向。

  池汝安,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助理、兼科技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59年8月生,福建宁化人。博士毕业于中南大学。

  池汝安长期从事稀土分离与化学冶金的研究工作,成绩斐然。他构建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的成矿理论,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矿物加工的新技术,并在稀土矿山广泛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我国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稀土的采选回收率,促进稀土矿山的绿色环保开发,使稀土矿山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并且池教授积极参与我国稀土资源高效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咨询,应对国际“WTO”诉讼,提出了轻稀土、中重稀土的战略性,为我国稀土资源有效和合理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天龙天津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国际盐湖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热力学与热分析专委会委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市特聘教授。1966年9月生,四川仪陇人,成都理工大学博士。

  作为我国溶液与相化学研究的领军人,他长期致力于高镁锂比、富硼的盐湖卤水资源理论研究与应用,取得显著成绩。他创新低温水盐相化学研究的实验研究手段和方法,发展了盐湖硫酸盐体系介稳溶解度预测理论,丰富和发展我国柴达木盆地盐湖卤水体系的浓电解质溶液理论;他建立硫酸镁亚型盐湖卤水体系相平衡多温预测系统,为我国盐湖资源开发的系统性、配套化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获得省部级以上励3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新用新型专利2项,其论文被国内外刊物收录,其中SCI52篇、EI 78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5年11月生,宁晋人,西南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

  他是海洋石油钻完井工程技术专家。他主持了多个国家“863”、国家重大专项及中海油大型油田开发建设项目和我国南海首批自营深水钻井项目,攻克和解决了一批海上钻完井工程技术难题,成功处置了一批工程技术重大险情。他带领团队创建了我国海洋石油深水钻完井工程技术体系,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完成南海中建南深水钻探任务,国家海洋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开展“海洋浅层钻井工程安全作业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的研究,施工精度比国外现行API标准精度提高20%,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他以该项目为基础,应用至58个油田2200口井,节约直接成本46亿元,获得国家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本人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

  蒋裕强 西南石油大学教授。1963年12月生,西南石油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毕业。

  作为我国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的领军者,他长期致力于非常规油气地质与复杂碳酸盐岩气藏地质研究,参与了塔里木石油会战等一系列非常规油气研究与勘探,积累了丰富的油气地质与勘探技术经验。在对四川盆地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低渗致密砂岩油气的勘探研究中,他厘清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低孔渗储层形成机理,提出了低渗致密砂岩油气富集规律及配套开发技术,完成了国内外低孔渗砂岩、裂缝型油气藏调研与典型油气藏解剖;他制定了《页岩气地质评价》国家标准,明确了我国海相页岩气富集成因和条件及勘探评价技术,为我国页岩气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他提出大中型碳酸盐岩有水气田精细描述与高效排水采气工艺机理及相关应用技术。获省部级励2项,取得专利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24篇。

  李文昌男,白族,1962年4月生,云南大理人,中国地质大学矿床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总工程师。

  作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研究领军人物,30多年来他始终野外第一线,长期致力于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带领团队在“三江”区域成矿规律、重要矿产“多幕式”复合成矿理论和勘查集成技术研究等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创新地提出了“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成矿论”等成矿新认识,发现评价了普朗、芦子园、铜厂沟超大型矿床和多个大中型矿床,格咱印支期斑岩铜矿带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全球印支期斑岩铜矿带空白,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发表论文10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1项(排名第一)、二等1项(排名第二),省部级科技一等6项,二、三等10项;2011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领军人才,2014年获“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燕长海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河南省金属矿产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1955年6月生,河南人。

  他在地质科学领域工作30多年,长期从事地质找矿和地质科研工作。野外一线地质调查与研究,先后主持完成重大矿产勘查、地质科研项目50余项。发现和评价了铜、铅锌、银、铝土矿、铁矿等重要矿床(矿产地)30余处,提交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26000多亿元以上;创造性地建立了豫西南大型矿集区钼铅锌银矿床组合模型和多金属成矿网络以及念青唐古山地区铅锌多金属矿的综合找矿模型,对在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次提出新疆西昆仑地区的铁矿是一种新的磁铁矿床类型。出版学术专著《帕米尔式铁矿床》,填补了国际上铁矿床类型的空白,丰富了世界铁矿床学的研究内容。主笔编写地质矿产勘查、科研报告21份。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1项,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一等4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1项。

  汪宁渤,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电网公司大规模新能源集群控制科技攻关团队学术带头人、风电并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新能源并网运行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专家组。1963年2月生,辽宁人,1983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电站电力设备毕业。

  汪宁渤长期坚守在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在应对风电、光电规模化集中开发、远距离送出所面临的送出、消纳、调峰、系统稳定和运行控制等方面挑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研究全部在甘肃河西走廊新能源推广应用,为全世界集中并网规模最大、距离负荷中心最远甘肃新能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了甘肃风电、光电占全省总装机容量超过37%的国际领先的发展目标。他在国内外率先提出大规模风电面临的四大挑战、风电发展的三大瓶颈、大规模风电出力调节方式和风火打捆外送等学术观点,为大规模新能源发展提供了理论技支撑,在新能源领域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近年来申请国内专利168项,其中发明专利150项;获得专利授权26项;国际专利20项。于2010、2012年获得科技进步二等,2011年获得科技进步一等,2013年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励。

  聂百胜,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系副主任。1973年4月生,山西人,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中关村绿色矿山产业联盟副,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青年科技、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市科技新星和孙越崎青年科技等荣誉。

  聂百胜教授长期奋战在矿山安全、瓦斯灾害防治的教学与科研一线,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实验室建设方面,他建立了中等尺度的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装置和多套瓦斯规律实验仪器,为研究瓦斯灾害奠定了基础。他研究了瓦斯在煤体吸附及扩散的微观机理,建立了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煤体瓦斯扩散模型,更加接近于煤体瓦斯扩散的实质和现场实际条件。他提出了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等煤岩动力灾害的预警准则,解决了应力和电磁辐射间的定量关系及灾害预警的核心难题,预测结果更加准确。他了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后瓦斯运移规律及其诱发的瓦斯爆炸致灾规律,提出了利用泡沫陶瓷对多次爆炸和连续爆炸抑爆的技术原理及高压脉动注水防治突出的原理,为突出及其的瓦斯爆炸预防奠定了基础。上述研究在晋城煤业集团、潞安环能集团、郑州煤电集团、峰峰煤业集团等矿区进行了应用和推广,解决了应用矿井的瓦斯疑难问题。他主持“强流变突出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项目,提出了沿顶布置巷道进行开拓和回采的技术方法,大大降低了瓦斯超限和突出,使巷道掘进速度从沿底布置的月进尺80-100m提高到了平300-350m,最高达到456m 的快速掘进纪录,在多个矿井中得到应用,经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张刘平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61年5月生,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博士。

  张刘平长期从事油气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分布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系统性创新:建立了油气运移追踪的理式、新型指标与新的方法体系,解决了成熟度、生物降解与有机相等的影响难题,为油气运移成藏与分布预测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建立了油气微渗漏信号的新概念及其提取方法与各种地表干扰和地质影响的定量消除方法系列,为快速地预测油气分布提供了新的方法支持;提出了“有机-无机复合成因烷烃”新的油气成因类型,为油气资源预测提供了新的基础依据;了形成低渗透非常规油气藏的关键机理,包括古深盆气的保存机理和低渗透储层的原油注入机理,为盆地中心区非常规油藏和气藏的分布预测提供了重要基础依据。在NATURE子刊、国际权威以及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SCI源刊论文21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1项。

  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2年3月生,山东人。

  姜在兴同志三十多年来以油气沉积地质学为持续研究方向、以国家能源需求为研究目标,通过承担国家重大油气科技工程,发展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研发了风力场—物源—湖盆系统动力学砂体及油气预测的新方法技术,并与油田科技人员紧密结合进行推广应用,为国内外油气区块的增储上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在学科领域学术期刊AAPGBulletin、Sedimentology、BasinResearch和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学报等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4本(主编),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各1项,省部级科技励4项,2007年被聘为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荣获2015年度国际能源埃尼(EniAward)提名(评选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