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尘封的记忆 追溯中国石油根脉 ——“延长石油厂”工业遗产的背后
这里拥有中国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序幕,结束了中国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功臣井;
这里建立中国第一个炼油厂“七里村炼油厂”,炼出了挥发油、擦枪油、硬性石蜡、软性石蜡等产品,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石化技术人才,是中国石油炼化技术的开端;
这里拥有新中国工业地质勘探的标杆“延深探一井”,是新中国石油勘探史上第一口超深探井,是第一口超过2000米的地质参数井,是后期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各类油井的地质对比标杆;
这里就是中国石油百年老厂延长石油厂,2018年11月17日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见证者,中国经济腾飞、结构转型、改革进程的亲历者,“延长石油厂”工业遗产,正是记录了我国石油工业的从无到有,记录了国家实力的由弱到强。
7月1日,在建党日这天,记者走进了这座埋藏着厚重历史的延长石油厂,聆听他的百年故事,感受他独具的“埋头苦干”精神。
说起石油,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它的作用随处可见,但人们对它具体来源却知之甚少。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后,记者才知道被称为“工业血液”的石油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早在东汉时期,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写道:“上郡高奴有洧水,可燃”,书中所称的“上郡”为秦置,辖区为今陕西省西北部,“高奴”为县置,辖今陕西延安一带,这是迄今我国史料中最早有关石油的文字记载。
北魏时期,我国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石油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这里说的洧水也是指石油。
到了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首次给石油命名“鄜延境内有石油”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与世”,从此便有了石油一词。
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这样讲述:“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隶州、鄜州、延川、延长及云南之缅甸广之南雄者。石油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这表明,延长的石油在明朝就进入李时珍的药典。
无论是汉载的高奴,还是梦溪笔谈里面说的鄜延,指的都是今天的陕北延长县境内。这也从多个方面印证着我国最早的石油来源于陕北的说法。
记者跟随车辆,驶向憧憬中的七里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郁郁葱葱,顿感心旷神怡。驶入乡村道路时,我的视线被一口口自动转动的油井所吸引,心里想着,这一定距离我要去的七里村采油厂更近了,与我所想寻觅的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更近了
可当我真正站在这口井前,便被震惊了,这一口被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母亲井”,其黑色的乳汁已经在西部的黄土地上流淌了整整一个多世纪,她的故事悠远绵长,这口井就是“延一井”。
据资料介绍,清朝末年,中国近代工业非常之少,石油工业1878年在苗栗打出油井三口,除第一口油井见油外,其余均无见油。当时政府每年都要用1500万两白银从国外进口石油产品。国内很多有识之士就奏请朝廷开采延长石油。
1905年,清政府拨款8.1万两白银在陕北延长县创办了“延长石油官厂”,即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厂,拉开了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帷幕。
当时任命候补县令洪寅为总办。由于当时国内技术缺乏,洪寅聘任了日本人佐藤弥市郎等7人为技师和工匠,并从日本订购了钻机和炼油设备。为了运送设备他们不得不克服万难修筑道路,尤其是从铜川至延长的马车道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据资料介绍,当时受地形所限,这条路整个沟道狭窄崎岖,互不相通,所行道路单人徒步,一人一马都不畅通,更不用说大型设备。当时的巡抚曹鸿勋深谙开通这条路需要各级官府的财力和人力方能完成,便联合陕甘总督升允奏请皇帝御准后,组织人员着手铜川至延长的马车道的勘察设计。据介绍,当时修筑这条马车路,需要新修的有十分之三,在旧路基础上进行扩修的有十分之二,还有一些保留路段,当时曹鸿勋组织的筑路大军有“民夫”(老百姓)也有“防军”,浩浩荡荡,绵延数百里。暑去寒来,耗用了33万名石工,53万名土工,历时一年,才修筑了这条长达517华里的马车道。
道路通了,才能更好的运输设备。在设备运到后,经过艰苦的勘探和钻前准备,于1907年的9月10日成功打成了井深为81米的“延一井”,初日产量为2000斤。同年的10月,炼油房也竣工投产了,加工的产品很快销往西安等地试用,试用后,一点也不比国外的油逊色,一时间,享誉国内外,极大地振奋了国人。
“延一井”的投产,炼油房的投运,使延长石油得以立足发展,同时也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中国陆上石油工业从此正式起步。
延长石油七里村采油厂寇明灵在采访中说,“延一井”从1907年出油,日产原油1至1.5吨,10年后日产油仍然保持在1250公斤,上世纪80年代油井加深压裂后直至今天仍可产出油流。
1997年,“延一井”因保护旧址需要而停止生产。1985年建矿80周年时,国务院原副总理、原石油部部长康世恩亲笔为之题词:“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1996年国务院公布“延一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中华之最”。
2005年,在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发展百年之际,延长县人民政府和延长油矿管理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延一井”旧址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石油发展的一个窗口,也是中国石油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要说“延一井”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母亲井”,那七里村就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根,中国石油工业党建的脉。
作为延长石油的发端,七里村采油厂拥“延一井”而生,依延河而息,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被形象地称为延长石油的长子。
1935年5月30日,刘志丹率领的陕北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县和延长石油厂。从此延长石油厂回到了党和人民的怀抱,同年5月,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第一个党组织在七里村采油厂诞生,星星之火得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燎原。
作为百年延长的长子,七里村采油厂从诞生之日起,红色基因、血脉相传。引领延长石油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质学家排除“贫油论”的干扰,经多次来延长实地考察,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有力指导了延长石油乃至中国石油工业的后续开发,从此七里村采油厂也成为“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之源”。
1936年1月28日,率领东征主力部队到达延长县城,视察了延长石油厂。要求时任延长石油厂党支部高登榜:“你们要抓好石油厂的工作,根据地只有这一个石油厂,这是敌人送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1943年,七里村打出旺油井,为解决石油运输急需,朱德总司令将自己乘坐的道奇卡车调派给延长石油厂,有力地支持和鼓舞了石油生产和职工士气。为支援抗战多打井多出油,在得知延长石油厂钻井缺少封水套管的消息后,359旅旅长王震命令将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小钢炮炮筒送给石油厂制作成封水套管,解决了钻井封水的急需。
七里村采油厂是“延长石油精神之源”,自延长石油诞生至今,为不同时期的国防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累计生产原油1058万吨。尤其是在解放后,相继为玉门、四川、新疆、青海、大庆、胜利、长庆等油田及其他兄弟单位输送大量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石油工业之源”。
100多年的薪火相传,七里村采油厂从期盼中诞生、在战火中淬炼,并亲历和见证了延长石油的诞生、发展。
如果说1907年钻成的“延一井”结束了我国陆上不生产石油的历史,而后续的“七1井”、“七3井”则是延长石油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亲切关怀下打成的旺油井,开创了延长石油未来发展的前景,是延长石油的功勋井,更是以陈振夏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埋头苦干”伟大实践的见证井。
据资料介绍,陈振夏是在延安时期产生的边区石油战线日出生于上海,卢沟桥事变后,投身到抗日救亡斗争,上海沦陷后,辗转奔赴向往已久的延安。
1938年春,陈振夏正式调到延长石油厂工作,当时延安尚无石油专家,他们就将希望寄托在搞机械出身的陈振夏身上。陈振夏经调查发现,当时延长县多数油井处于荒芜状态,大部分打井器材都散落在方圆百里的农村、山林,有些已被当地老百姓当为农具使用。经向上级领导请示后,他想尽各种办法才将散落的设备器材一一收集起来。
刚到延长石油工作时,陈振夏任主任工程师,带领职工到延安永坪县去打井。发现汽机年久失修,耗煤耗水量过多,就和同行的胡华钦一起把汽机修配好,每天耗水由40多担变为20多担,极大地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就在当年,从永坪新钻的油井喷出了原油。
接下来的几年里,原油的油井日渐萎缩,陈振夏清醒地意识到,不开新井是没有出路的,总有一天会彻底枯竭。故而决定另开新井。当时井架的用料是钢材,边区钢材奇缺怎么办,穷则思变,陈振夏以木代钢,除井架角柱用钢管外,其余都是以坚硬木材替代,钻机底座、传动装置的承力立柱和横梁用的也是硬木。
1940年,延长19井开工,由于设备落后,速度很慢,一昼夜只能打一公尺左右。“这是党政府自己打的第一口油井,只能成功!”陈振夏立下雄心壮志,日夜奋战在现场,废寝忘食、风雨无阻,经历了两个季度的日日夜夜,盼望已久的一刻终于到来,石油涌了出来,“出油了!胜利了!”陈振夏和工人一起跳啊笑啊,内心的喜悦终于得以释放。当时19井每天汩汩流出的原油高达1.6吨,油矿从清末以来打过多口井,从未有过这么高的产量,属名副其实的“旺井”,工人们美称它为兴家立业的“起家井”。这口井生产出的石油不仅满足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用油,还从国统区换回许多抗战紧俏物资,发挥了民族脊梁的作用,被誉为“功臣油矿”。
1941年至1945年,陈振夏任延长石油厂厂长,期间他撰写了《延长石油厂目前的改良和今后的发展计划》。除了从理论角度做好长远规划外,工作时他还经常亲自动手修理机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只要设备出了问题,他总是一叫就到。他设计制造的打捞工具,排除了许多严重的钻具落井事故。设计的制蜡机和编芯机,大大提高了制蜡的速度和蜡烛点燃的质量。他和职工一道改建的烘蜡窖和冰窖,花钱少、效果好。1943年为了适应制造和修理的需要,专门成立了修理部,并修理了一台弃置多年的锅炉和缺少零件的汽机,为打井增加了动力机械。
延长石油厂渐成规模,汽油、煤油、柴油、蜡油等石油产品源源不断地出厂,运往前线、后方,运往党中央、、边区政府,运往部队、学校、机关、团体,保证了的行驶,机器的转动,枪机的润滑,点亮了无以计数的马灯、油灯。曾有文章记载,1935年12月至1936年2月的三个月中,石油产量超过任何时代的平均生产额,并附属生产了大批油墨、石蜡、凡士林。除充分供给了红军与机关需用外,还大批运输出口,3个月盈余2000余元,这是当时全中国仅有的石油矿。
1944年,因延长石油厂的巨大贡献和时任厂长陈振夏的卓著成绩,亲笔给他题词:“埋头苦干为陈振夏同志书”,表彰他为石油供应所作的贡献。这既是对石油行业的第一次题词,也是对石油职工的最高褒奖。从此“埋头苦干”代表着延长石油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成为延长石油的企业精神和坚守发展的动力源泉。
“埋头苦干”是一代代延长石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是一代代延长石油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是一代代延长石油人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更是一代代延长石油人爱企如家、乐于奉献的高尚品德。它是“延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延长石油成长的根、发展的魂。
除陈振夏外,还有张仁、徐昌裕(顾光)、佟诚、徐文杰、汪鹏等诸多在百年延长历史上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一代一代的石油人为这个百年老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事迹也将永远刻在百年民族石油工业的丰碑上,“埋头苦干”的精神也成为了这个百年老厂的企业精神,将代代相传。
有人说延长石油的历史是一部中国石油发展史,是一部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奋斗史,是一部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创业史。
的确,拥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延长石油厂,经历了百年沧桑,砥砺前行。“埋头苦干”精神是他的魂,七里村采油厂是他的根。如今跻身世界五百强的他,仍然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为今天我国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如今,百年老厂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好百年老厂,并将“延长石油”工业遗址“擦亮”“保护”和“发扬”,从2017年开始,七里村采油厂就开始实施“321”石油文化工程,即:建成党建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文体协会工作室三个阵地;打造中国石油科普知识教育基地和延长石油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精神教育基地两个基地;编撰七里村采油厂百年史。全面展示延长石油百年沧桑岁月和辉煌发展历程。在推进工业制造强国的同时,大力发展工业文化,践行和塑造新时代中国工业新形象。
工业遗产承载历史,保护利用延续文明。在见证工业文明的同时,每一个工业遗产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址,“延长石油厂核心物项共包括延一井、七里村采油厂、七1井和七3井、延深探一井、延长石油三大石油地质教育实践点、延长石油厂工人何延年的窑洞、苏联专家招待所共七处,充分体现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每个核心物项的打造,就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石油工业的艰难发展史,学习113年前发源于陕西省延长县自强不息的民族石油工业精神,为百年油田筑梦新时代凝心聚力。”延长石油厂七里村采油厂厂长寇明灵在采访中说如是说。
在走访延长石油、了解其背后故事的过程中,一个个核心物项、一张张历史照片深深地触动着我,在见证属于那个时代记忆的同时,它更让我感知到了这里厚重的历史积淀,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等还有许多值得慢慢挖掘,期待大家也能走进七里村采油厂去探究这个有根、有魂、有梦、有故事的地方(文/本刊记者张静)
- 标签:石油最早记载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擦亮尘封的记忆 追溯中国石油根脉 ——“延长石油厂”工业遗产的背后
这里拥有中国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揭开了中国石油发展的序幕,结束了中国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是中国石…
- 这座城市藏了50亿吨石油可以称为中国的迪拜却十分低调
- 石油进化史:古人用石油盖房子、治皮肤病
- 海湾地区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巴林
- 石化缘推荐:一文了解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前世今生(漫画)!
- 发改委等四部门就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答记者问
- 石油第一人勘测专家找不到石油骑驴老人带路挖出第一座油田
- 航拍延长县:中国最早发现和使用石油的地方被称为“石油之母”
- 于毅辞任王章领任海油工程董事长
- 亚洲第三小国波斯湾最早开采石油的巴林王国
- 百年石油战争:石油霸权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