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油气能源  石油

砥砺前行——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砥砺前行——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在全球石油资源日益枯竭,地球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各国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以电力、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来代替石油、煤炭等传统资源。那么石油作为能源何时被人们发现并应用的呢?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经历了怎么样的艰苦里程呢?

  鲜有人知,实际上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发现并开启石油资源的国家。“石油”一名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此之前有在民间流传着“石漆”、“水肥”、“脂水”等称呼。中国大约在西汉时期就已发现石油,据东汉(公元32—92)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记载“上郡高奴县(现延安附近),有洧水,肥可燃”。 即石油浮于延河水上,可作为燃料。据考证,这是目前对石油最早的记载。其后,晋张华在《博物志》中指出:“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中还引《博物志》说,把石油“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燃)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釭甚佳,方人谓之石漆”。“釭”字据《说文解字》称,乃“车毂中铁也”,即轴承的意思,这也是古代人将石油应用与润滑的最早记录。

  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开采石油国家。1303年前,延长县就有石油井的存在。据1303年成书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坪村有一井……”。1907年,我国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县七里村打成。原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在1985年曾为现存延长县西桥小学校园内的这口油井题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字。

  随着世界上掀起第一次工业,催生出了石油工业这一当时看来十分新奇的产业。当时欧美各国开始在本国或其殖民地地区进行成规模的石油开采,并出现了通过炼油厂对开采的石油进行炼制,生产灯用煤油的技术,这些灯用煤油流入当时的普通平民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而第二次产业的到来,则更加促进石油工业有了大的发展。此时的煤油灯与电灯比起来显得相形见绌,逐渐被人们淘汰。但伴随着第二次工业到来的,不仅仅有发电机、电动机,还有标志性的内燃机。早期的内燃机使用煤气、天然气甚至是酒精为燃料,但十分低的热效率显然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在追求新的燃料的过程中,人们将目光投向了石油。早在1854年,美国人西利曼建立了原油分馏装置,通过原油内部各种分子大小不同、沸点不同,将原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予以分离,由此生成各种不同的产物,其中汽油、柴油随着汽油内燃机和柴油内燃机的诞生而广泛应用。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坦克、军舰、飞机、军用卡车、工程机械等早已运用上了石油炼化而成的各种成果,例如重油运用在了轮船上,大功率发动机可使用柴油,当时的飞机还是用汽油(也出现性能更好的航空煤油)。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机器的开动,意味着石油消耗将会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消耗石油3600万吨,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消耗达到3亿多吨,占各种作战物资的38%。这无疑极大的催生了战后世界各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从清朝开始,我国便在西北地区进行钻井勘探,开采石油资源并进行炼制,初步在苗栗、陕西延长、新子山建立近代油井。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决定以有一定工作基础和已发现油田的陕、甘地区为勘探重点,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陕西、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工作。解放后,玉门油矿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努力工作,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进行工业化,有着工业血液之称的石油工业自然首当其冲。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到1959年,玉门油矿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玉门油矿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为发展中国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到20世纪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4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4个基地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会战领导层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明确了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在各项工作中,以“两论”为指针,坚持高度的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反对浮夸和脱离实际的瞎指挥,着力把人们的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狠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油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施开放搞活的措施,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这一决策迅速收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原油年产量居世界第六位。由于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我国石油自给有余,在满足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对能源需求的基础上,有部分出口,也为国家创汇做出了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创汇曾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1985年创汇最高,占全国出口创汇总额的26.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石油产量每年有所增长,但是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自1993年开始,原油加成品油进口总量大于出口总量。我国又开始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1998年将石油部改组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