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来:中国石油之最有这么多(一)
卓筒井位于四川省大英县城西卓筒井镇。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比西方早800多年。其口径仅有竹筒大小,然而能打井深达数十丈,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世界石油钻井之父。而当地的大顺灶,是卓筒井工艺仅存的一处还能生产的盐灶,也是无价之宝。享誉世界的大英县卓筒井已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气体燃料,是我们现代人日常生活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源。历史上我国最早使用天然气是2000年前的秦始皇时代,那时聪明的四川人就已经使用天然气了。
四川自然资源丰富,其中天然气资源量居全国首位,而四川先民使用天然气的历史也非常久远。根据晋朝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在2000年前的秦始皇时代,四川临邛(今邛徕县)“有火井,夜时光映山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觥水得五短盐………”,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在秦始皇时代的四川,有火井(天然气炉),夜晚时候光能把山照得很亮。百姓想要用火了,就先用家里的火扔进去(点燃),一会儿就会出现打雷一样的声音,火焰就窜出来了,能照亮数十里远。
这段记载就是史书中对四川先人使用天然气的线年前的秦始皇时代,人们就已经会使用天然气了!而当时的人们使用天然气并不是用于做饭,主要是来烧卤水制盐。四川人制盐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的了,目前比较早的实物证据就是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成都邛崃花牌坊的一块东汉制盐画像砖,这块砖上的画像就形象地再现了东汉时蜀地井盐生产时的景象。
这一方面说明四川地区确实是“天府之国”,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资料丰富,随便打口井都能冒天然气。另一方面也说明四川先民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善于利用发现的事物。
1848年,世界上第一口人工千米深井——燊海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长堰塘,开凿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凿成,历时13年,井深1001.42米。现存燊海井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烧盐锅8口,日产盐2500公斤。它的主要建筑有碓房、大车房和灶房,主要生产设备碓架、井架、大车等保存完好,保留着十九世纪的布局和风貌,是一处典型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
燊海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它综合体现了中国古代钻井技术发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以燊海井为代表的“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自贡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燊海井为世界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底,以燊海井为代表的“自贡井盐”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燊海井井架称为“天车”,其结构非常科学,这种A字型木制井架,是将若干杉木连结,以竹篾绳捆扎成巨大的支架,竖立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
这一口就是燊海井,1966年加深了300多米,现在实际深度为1346米。燊海井是一口水火井,主产天然气兼产黑卤,在井下800到900米是天然气层,到了1000米才是卤水层,汲卤筒是需要下到井下1000米的位置才能提捞一桶卤水。井口旁边为燊海井的碓架,是锉井的重要设备。
碓架是一种人工踩架,由工人6至8人分成两组,每组3或4人同时踩上踩板,利用杠杆原理,碓头翘起,锉井工具靠自身重力迅速向下冲击,如此反复击碎岩石,同时不断向井下灌水,将击碎的岩石混合成泥浆。然后再推动大地车,通过滑轮天车,将扇泥筒下到井底,把钻凿出的泥浆碎石提取出来,像这样凿成一口井,往往要几年甚至一二十年时间。
看似简单的碓架开凿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更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燊海井天车井架碓房对面墙上有一组浮雕线描石刻壁画《清代井盐图说》,于1995年由自贡市文化局制作,按照凿井先后顺序用八幅图反映了清代系统的钻井工艺。
燊海井大车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提捞卤水的设备。大车用硬木做成,直径4.5米,高2.5米,中间用轴固定车心,周围捆上4根底杠,支出于车道上起栓牛推车作用。
燊海井最早是用人力推动大车提捞卤水,一般需8-12人,后来使用牛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开始采用电动卷扬机作为动力,用镔筒取代了楠竹筒,用钢绳取代了竹篾绳。
燊海井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它综合体现了中国古代钻井技术发展的水平,是世界科技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燊海井也是土法生产井盐的“活化石”,更是研学自贡必游的打卡地。
1878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苗1井在完井,这也是中国第一口顿钻井。此井由美国技师使用美国顿钻机钻获成功。
根据“中油”油矿陈列馆提供的资料,的油矿业发展很早,1817年就有居民在后龙溪畔发现油迹, 1861年(清咸丰11年),理蕃通事邱苟则挖了一口3尺深的油井,每日可产油40公斤,他将石油出售作为油灯燃料。
这口井比美国宾州1859钻探的德瑞克油井晚了2年,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口油井。美国宾州这口油井早已停产,而出磺坑这个区域却仍持续开发生产,可以说是世界上尚在生产的最古老的油井。
1877年(清光绪3年)该油井被收归清廷官办,清廷还向美国买了一台顿钻机,并找了2名技师到协助开发出磺坑油矿,这部古老的钻机钻到300米,每天产油1500公斤,可惜生产不到一年,油井就枯竭了。
在中国近代最早留学生容闳的倡导下,经由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 的推动,清政府最终启动了幼童留美计划。1872年,清廷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其中邝荣光、吴仰曾学习了地质矿产相关知识,1881年被召回国后,成为地质矿产调查工作的先驱。邝荣光1862年出生于广东新宁,从1872年开始被派往美国。在美期间,学完了小学和中学课程,而后就读于美国拉法叶学院采矿专业。1881年,根据清政府命令,包括邝荣光在内的7名留学生提前回国,被分配到开滦煤矿任矿师(即工程师),而后又担任过开滦矿务局(旧址在今天津市委大院)代理总经理、直隶矿政调查局总勘矿师(相当于总工程师)等职。1909年9月,与张相文等一起在天津参与筹建中国地学会,并担任首批评议员(相当于理事)。
邝荣光对我国地质和采矿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00年,邝荣光曾协助吴仰曾(与邝荣光一起留美,时任开平矿务局副局长)保卫开滦煤矿,受到军队的追击。他还曾是本溪煤矿、湘潭煤矿的发现者之一。邝荣光在直隶矿政调查局任职期间,曾组织对直隶(即今河北省)进行了地质、古生物以及矿产调查工作,并亲自绘制了《直隶地质图》、《直隶矿产图》、《直隶石层古迹(化石)图》等图件,分别发表在中国地学会出版的《地学杂志》第一期和第二期上。其中的《直隶地质图》是目前为止已知的中国人绘制的最早的彩色地质图。该图标有地形、地貌、水系、城市、铁路等地理和地质信息,已经具备了地质图的基本要素,因此被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认定为我国第一幅区域地质图。《直隶石层古迹(化石)图》记录了直隶全省范围内的化石分布情况,是我国第一幅较为正规的古生物图件。《直隶矿产图》标示了金、银、铜、铁、铅、煤等6种主要矿种的产地分布,被公认为我国最早的分省矿产图。
基于对我国地质和采矿事业的贡献,1909年,邝荣光被清朝政府认定为科举出身,并由学部授予邝荣光工科进士。1965年,邝荣光在天津逝世,享年103岁。作为第一批留美幼童,吴仰曾于1872年公费赴美留学,并攻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矿冶学院.虽然没有毕业便被清政府召回,但吴仰曾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矿冶事业,成为中国地质矿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第一口油井是新疆近代石油工业兴起的标志性遗址,它目睹了清末、和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岁月沧桑,是新疆石油工业从无到有,从举步艰难到展翅飞翔的历史见证。
1903年,鲁迅著《中国地质之略论》,是最早论及中国地质构造的学者。同年,虞和钦发表《中国地质之构造》。
100多年前,曾有两位中国人合著过一本《中国矿产志》,它是第一部记录我国矿产资源的科学著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地质矿产专著,署名为江宁顾琅、会稽周树人(即鲁迅),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5月出版。内有上海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序,由日本本邦信印刷。发行所系南京启新书局、上海普及书局,日本东京留学生会馆。《中国矿产志》附有中国矿产全图一幅,书后有《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计109页。该书由《例言》《导言》四章六节和《本言》十八章三十六节组成。《中国矿产志》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矿产分布的著作,一在草创,二在完备。书中爱我中华、为我中华的拳拳之心却如炬光,闪亮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而写作这一本《中国矿产志》,缘起于一篇文章,即《中国地质略论》。
《中国地质略论》的写作意图在传播地质科学知识,破除风水迷信之说,而且“吾国自办矿路之议,自湖南自立矿务公司,浙人争刘铁云条约,皖人收回铜官山矿地,晋人争废福公司(英商)条约,商部(1902年清政府设立商务大臣,成立商务总局,总理全国矿政;1906年改为农工商部)奏设矿政总局;诸事件踵生以来,已有日臻发达之势”。(参见1906年初版发行的《中国矿产志》,顾琅、周树人合编,上海普及书局印行。)“顾欲自办矿路,而不知矿产之所在,则犹盲人瞎马,半夜之临深池,纵欲多方摸索,必无一得”,这是印证鲁迅“略论”中“挽救之法”的根本所在,即强烈指出国家要自立富强,必须推广地质学教育和培养人才。顾琅和鲁迅确实是“向皆留心矿学有年”,他们都是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同赴日本留学。
顾琅,原名芮石臣,江苏江宁人,1902年赴日留学,后入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1908年归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学堂教务长;1910年在本溪煤铁公司任采矿部部长。1914年编著有《中国十大厂矿调查记》。清政府农工商部曾通令各省矿务、商务界购阅和作为中学堂参考书。鲁迅在《而已集——时代的文学中》曾说:“我首先学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鲁迅1898—1901年在南京矿务铁路学堂毕业时的成绩为一等第3名,颁发的毕业执照明确记载他系统学习过地质学、矿学、化学、格致学、测算学、熔炼(冶金)学、绘图学。鲁迅的“略论”以“中国地质”论及国土、矿产主权,全文充满爱国,他大声疾呼:“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时代风云际会,正是“略论”引出了中国地质学史上第一部开山之作——《中国矿产志》。
延长石油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35年成立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延长石油为中国和新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被誉为“功臣油矿。1944年,同志为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写“埋头苦干”,从此,“埋头苦干”精神成为延长石油的企业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石油儿女为祖国献石油的忠诚初心。
陈振夏,1941年至1945年任延长石油厂厂长,他的故事,仿佛是历史的镜子,映现着延长石油那难忘的岁月……
1938年2月,陈振夏从上海辗转到延安,和胡华钦、王凯等干部受中央组织部派遣,到延长石油厂工作。陈振夏担任技正和工程师。中央要求他们首先对延长石油厂的生产现状进行调查,及时汇报,并迅速恢复生产。
当时延长石油厂受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领导,全厂共有职工50余名,只有永坪201井日产原油100多公斤,拉回延长提炼,设备器材仍疏散在四处。为了把战争期间疏散在四处的设备器材情况搞清楚,延长石油厂的老工人董开泰配合陈振夏等,深入从延长到永坪沿途过去藏机器的各个村庄,访问当地群众,将藏机器的窑洞逐个清理,造册登记。陈振夏还撰写了书面报告,提出用收回器材打新井的建议计划。一是采用科学的炼油技术,调整炼油设备;二是修复旧油井,开钻新油井;三是修复旧有机械;四是修建姚店至延长公路。
1940年春,陈振夏和员工一起在延长西山钻成延19井,初日产量达到1.6吨。原油产量增加,石油厂有了收入,可以进行扩大再生产,职工生活也得到改善,大家称这口井是“起家井”。
1941年12月,陈振夏出任厂长,员工也发展到上百人,成立了修理部,自办了小煤窑,添置石窑12孔、工房、制蜡冰窖等,修配机器、研制锅炉、炼油锅。1943年,七1井、七3井先后喷油,当年原油产量达到1279吨。陈振夏改造土法炼油,生产了大量汽油、煤油,提炼出了润滑油和黄油等,保证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部队和人民的生活用油,印刷油墨、军工用油,燃料、洋蜡都得到充足供应。毛主席在延安期间奋笔疾书的光辉著作,所用的灯油和蜡烛由延长石油厂提供。当时,在边区到处可见运油的成群骡马,送油队伍络绎不绝,保证了边区政府和抗日前线月,陈振夏两次被评为边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表彰了油厂的特殊贡献,并给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以兹鼓励。这是给中国石油工业个人最早的一次题词,成为延长石油的传家宝,成为延长石油人薪火相传的企业精神。
陕北有石油,最早见之于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地理志》中载道:“高奴(今延安)有水可燃”。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年~1095年)在任延路经略龛使期间,对陕北延长一带的石油作了考察和研究,并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德国人来延长调查石油,1903年发生德帝国主义企图开采未遂事件后,延长石油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光绪三十年(1904年)11月,陕西巡抚曹鸿勋秦请试办延长石油厂,得旨允准,1905年拨地方官款银八万一千两为开办资本,派候补知县洪寅为“总办”,自此,创办了“延长石油官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聘请日本技师佐藤弥市郎在延长县西门处勘定延一并,获得工业油流,是为中国第一口油井。用小铜釜提炼原油,每日可得灯油12.5公斤,中国炼油工业由此萌芽。延长石油官厂的创办和第一口油井的投产,结束了中国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旧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在中国石油发展史上起到先驱作用。为新中国石油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世界上第一口石油井在延长。《大元一统志》(1303年)里说:“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
中国近代陆上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延长油矿于1907年钻成的第一井——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华之最”。2018年1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 标签:概括中国石油发展史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