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油气能源  石油

石油和我们的生活史

石油和我们的生活史

  我最近出版了新书《为了石油的建设:大庆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Building for Oil: Daq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Socialist State),这是基于我的博士论文改写的。写博士论文的时候压力很大,对我而言是一本爱恨交织的书,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完成之后还有点不太敢面对它。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我的特长是比较会讲故事,所以我希望写得生动一点,让更多人读这本书。但这本书是用英文完成的,作为一个外国人要写英文书,压力特别大。要写得吸引人,压力就更大了。

  当时选这个题目很多人都会觉得非常奇怪,为什么会选这么冷门的一个题目,部分出于个人目的。我是石油系统出来的,这是我理解父母一代人生历程的尝试,以及自己寻找身份认同,那三句老话,我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我是谁。

  我在2004年去美国读书之前,作为一名规划师是非常忙碌的,但是也会觉得很失落、像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愿望,希望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至少能理解——如果不是说改变——决定他/她命运的那些更大的结构。

  20世纪的中国,每个个体的命运都和宏大的历史走向联系在一起。引用林语堂1934年在《吾国吾民》里的话,一个拥有这样庞大人口的现代国家的诞生,注定是个悲剧。向前迈的每一步,都是源于过去苦涩的经验或者教训,从幻灭中得到了新的前进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想讲一个石油城市的故事,也是讲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走向现代的这样一个过程。

  历史的书写更多是为了追溯历史对当下的意义。我博士论文完成的时候是2009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整个国家的团结和凝聚力前所未有的高。后来为出版而改写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了,我把后记全部撕了重写,因为对命运的判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也不是从前的我了。

  我简单讲讲这本书里面涉及的一部分内容。也许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今天中国是石油生产世界第四大国,去年大庆等陆上油田减产了,位置稍微往下跌了一点,在第4、5位之间,和加拿大竞争。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非常幸运的,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资源虽然比较稀缺,但不算差。目前前景最好的是海洋石油资源,这成为我们东海和南海地缘争端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家可能更加耳熟能详的是70年代的中国石油故事,因为之后石油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象征慢慢淡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有几个油田是老的,一个玉门油田,一个延长油田,独山子是和苏联人一起开发的。这三个是中国在1949年之前发现的。现在中国上主要的高产油田都在1960年至1978年之间开发的。关于石油的历史总是和、意识形态、国家民族的身份和危机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国初,中国石油进口主要依靠国苏联,完全不能实现自给。铁人王进喜是当时著名的石油工人代表,《创业》电影中,他也是男主角之一。那时候流行国字脸,我现在还是觉得国字脸蛮帅的。

  这是这两个角色的原形,一个是康世恩,当时石油部副部长,最后是国家副总理。他是大庆石油会战的总指挥。这边是王进喜。《创业》故事里面是工人阶级发现了大庆油田,这是电影的浪漫主义表达。谁发现了大庆油田,在科技史上争议很多。我们小学课本里面也讲到过。总的说来,大庆油田的发现凝聚了历代地质学家的贡献、科技进步的推动。

  以往讲到的中国石油的故事开头,是“美帝国主义”断定中国是“贫油国”。我把1938年美孚石油地质学家的判断从图书馆里翻了出来。原文是中国目前尚且没有适合工业化开采的石油储藏,“但是有些地区是非常有希望的”。这个“但是”后面的线年美孚石油的地质学家为什么会来中国呢?美孚石油背后是洛克菲勒家族。老洛克菲勒逐渐垄断了北美的石油开采,以及石油的炼化、运输,变成了国家背后一股重要的经济力量,这副漫画暗示美国国会和白宫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美孚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入了中国市场。近代中国的石油勘探最早始于地区,到那儿时美国专家认为太苦了,又热又湿,都是虫子,就跑了。第二次勘探是在陕西延长,那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石油储藏可能非常丰富的地区。那时石油的主要用途还不是汽油,而是煤油,煤油灯取代了当时大部分居民用菜籽油点灯的传统,因为既便宜、烧起来又没有油烟,所以“洋油”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

  如果大家知道上海的叶家花园(今天的肺科医院所在),建造它的人叫叶贻铨,他的父亲叶澄衷就是美孚的买办。美孚的码头在虹口港,海运到达虹口港之后通过长江转运到中国内陆。美孚是美国在近代中国最成功的跨国企业,中美主要的贸易产品就是石油,不像英国带来的主要是鸦片。

  美孚地质学家在延长勘探了很久,一开始和北洋政府合作,不久北洋政府失去了社会信任,被指责让美国人找油是出家的利益,合同被终止,美孚的专家也离开了,但是走的时候设备没有带走,太重了,运输不便。后来国民资源委员会利用美国人留下的钻机在这里钻出了油。发现石油后不久,这片地区被纳入苏区,被接管,成为苏区最重要的产品,非常幸运。本书想提供的另外一个视角,就是石油的发现在几个关键节点都改变了我们的国家命运。

  最早发现的中国石油储藏都在西部,交通非常不便,另外石油开采高度依赖西方进口的机器。对中国石油开采影响最大的是抗日战争,日本人从华北南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控制了长江的航道,那时候最重要的石油产品已经从煤油变成了汽油,是战争中军事对抗的基本物资,中国汽油的进口通道完全被敌方控制,只有少量可以从滇缅公路运进来。这迫使国家资源委员会花了大量的精力寻找内部的石油资源,最后成功地在玉门发现了中国第一个可以大规模工业开采的油矿,不然抗日就要回归原始的步兵战了。

  还有一件值得提的事情,大庆所位于的东北松嫩平原的石油资源勘察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尤其是日本人在伪满期间对东北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勘探,也邀请了美孚地质专家到东北。

  我们知道珍珠港事件导致美国参战,可以说左右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为什么神风敢死队要对珍珠港进行式的袭击?因为日本的石油供应高度依赖美国,美国掐断了它的石油供应,日本的海陆空军爆发了严重的能源供应危机。为什么日本攻击南亚呢?因为南亚有石油资源,但由于日本战线拉得过长,而美国制空权非常强,不断打击海上运输,最后把日本军队的海上石油供应全部卡死了。

  日本在二战最后一年的汽油供应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东北的人造油生产。他们把所有能拿来炼人造油的都利用上了,就是没有发现他们占领的土地下面有着丰富的自然储藏,如果他们早20年发现的话,世界的格局又改变了。

  一直有阴谋论说美孚为了自己的生意,故意说这里没有油。大庆油田的石油矿藏结构非常复杂,以20世纪40年代的技术很难找到埋得这样深的石油。中国发现大庆油田是在1959年末,这也是非常关键的时刻,中国和主要的原油供应商——苏联之间发生意识形态分异,矛盾日益尖锐,直到1960年代末决裂,那时因为大庆的发现中国已经能够实现石油的自给自足。

  科技发展对大庆油田的发现有着重要贡献。例如地震仪的发明,通过地震波发现地下石油的矿藏,实现了勘测技术的突破。当然也涉及到当时国家层面大胆的决策,把勘测的重点从西部转到东部。如果发现的石油资源都在西部,那时我们的基础设施还没有能力把它运到东部工业化地区。

  时期发动了人海战术,全国几十万的退伍军人、工人、学生都被发动来找油,大庆油田油被发现的时候,我们的国民经济也处在危险的崩溃边缘。

  新中国非常幸运,地下发现了丰富的石油矿藏,正好位于中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地上已有日本人和人建好的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大庆位于在原中东铁路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以一个小站萨尔图为基地,石油开发所需的大规模物资运输靠火车顺利完成。

  大庆油田在开发当年能投产,可以说时势逼迫和全民动员下创造的一个奇迹。东北松辽平原的气侯非常严酷,10月份就进入冬季,一年适合户外工作的时间只有4、5个月。

  当时的石油工人住宿很多都是牛棚,因为在这之前这里有不少十月后从苏联逃出来的“白俄”,他们在这里养牛,以及后来的“红色草原”农场,所以很多是牛棚,另外就是活动板房,还有地窨子。

  建国初大多数设计师的命运是不断地被批评、改造的过程,被指责学的都是西方的教条这一套,不符合国情,按照苏联的建设标准难以实现我们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大庆更多是实用主义的反馈,从当地农民建房的技术受到启发,就地取土建“干打垒”。

  工人们白天工作,晚上盖房子——油田原油和天然气供应充足,晚上一根根火柱照得大地灯火通明,方便干活。大家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把所有人的住房问题解决了。干打垒最初是一种对付严寒和饥荒的应急措施。

  把干打垒作为永久的工人住宅形式是在1964年决定的。这个和大庆在那一年得到了的肯定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石油部部长余秋里被委任为国家“小计委”主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他要求大庆设计院研究“科学干打垒”作为永久居住样式,至少坚持50年。

  大庆设计院里有不少清华、天大、同济的高才生。这批人在时入学,建设最红火的时候,毕业正好是三年自然灾害,大庆是少有的欢迎建筑系毕业生的单位。这批大学生们当时就跟农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一起学盖干打垒。

  “科学干打垒”经过反复实验,今天仍然可以看作是夯土建筑的创新,一个是参考了本地建造技术,另外利用随处可得的边角料,尽可能改良结构、改善通风和采光;利用炼油的油渣和沥青强化防水,避免塌陷。建筑师自己参与实验建造,建完之后看看不好就拆了重建,反复实验,最后完成了样板房。

  最早建成的一批大庆工农新村中间的小学没有办法的问题,还是用砖砌的,属于豪宅。但是全大庆的住宅只有一种房型,不管是干部还是家属,都一样,一大间,一小间,连接处是入口兼厨房。

  1966年,开了之前的最后一届中国建筑学会年会,请了大庆的建筑师上台演讲,还第一次请了建筑工人代表到大会上给建筑师们讲课,讲怎么样在实践中技术创新。

  当时中国重工业化起步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就业岗位都是男性的,尤其像大庆这一类的石油开采是重体力劳动,怎么样保持人口结构的平衡,就在寻找妇女就业的出路。

  我这本书里也试图讲述大庆女性,尤其是女设计师和家属们的故事。这张照片的男女主人公是大学同班同学,这个蛮典型的,建筑系的女生很多都是和同学结婚了,他们两个家庭背景都不是很好,当时主动要求去了大庆,也是最早的一批。

  刚刚到大庆的时候,那里还属于。这是他们结婚的照片。他们的第一个家。后来他们去了五七干校。所有的居民点距离萨尔图都非常远,交通不便,他们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因为治疗不及时,小病变成大病,在医院住了半年之后回到农场,两个人都瘦得非常厉害。这个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吧。

  大庆强调一专多能的角色的培养,大多数的工人家属是农业户口,他们的妻子和孩子从事农副业为主,这是大庆特色的“工农结合、城乡接合”。

  这是最早中央城市设计院设想的大庆矿区建设规划,以萨尔图、安达为核心,在几个铁路站点上建立小规模的石油城镇。但现实是建设整个大庆拉得非常散。

  地图上黑点是石油城镇,这已经是1987年了,灰色是村庄,可以看到石油开采的地方是没有村庄的,原住民都被迁移出去了。工作路网根据石油开采的逻辑进行,居民点就跟随石油的开采不断向外扩展。

  这是最有代表性的大庆矿区场景,工人——很明显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青年——在打球,远处是田园风貌,牛羊在放牧,旁边是油井。

  大庆模式一度影响到了很多中国城市,最典型的是第二汽车厂所在的十堰,山区缺土,从外面运,坚持建干打垒。还有比较有影响的是攀钢,钢铁和石油是工业化的基础资源。

  中国在1960年代中后期面临军事威胁,所以要把重要的工业项目撤到内陆。第三个五年计划从恢复民生转向加强国防工业投资,城市建设投入几乎全部被取消。石油系统影响力的上升在代这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后来被称之为“石油帮”。余秋里是总理、计委主任,康世恩是副总理,国家经委主任,等等。王铁人(王进喜)在被选为中央委员后不久去世,还不到50岁,他世成为了先进的中国工人阶级象征。

  为什么石油这么重要?这条蓝色的线是中国石油的生产曲线年几乎一无所有。从发现大庆油田开始,中国石油在60—75年之间每年都实现了超过20%的增长率;这是国际油价的变化,红色的是价格。国际石油价格的飞涨进一步放大了石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发生了战争。中东国家发现,石油不仅仅是战略资源,而且可以做武器,欧佩克组织结盟后国际石油价格飞升,而我们的生产量恰好此时也实现了惊人的增长。

  这是布什在北京与在一起的场景,他1974年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办公室的主任,在此之前任中央情报局局长。他曾写信回国说请美国国务院注意,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当时中国原油生产已经是世界第7了,他提醒美国在石油危机中可以考虑从中国进口石油。

  中国的石油大发现对缓解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中国石油对外贸易的最大买家还是日本。日本政府在当时田中角荣的带领下,试图摆脱国民经济因为石油危机所受到的重创,同时也想摆脱对洛克菲勒集团的依赖。二战后他们仍然高度依赖美国石油进口。

  1972年,周恩来总理和在二战中曾被派驻伪满洲国的田中角荣在上海虹桥机场会面。那之后开始建设从大庆到秦皇岛的输油管道。之前原油都通过油罐车运输。原油管道到秦皇岛之后,经油轮海运至日本。在70年代中国主要出口物资由粮食转变为原油,换回来的是石化生产线亿的进口计划,主要都是石化生产线,一个是生产化肥,一个是化纤工业,一个是为了农业增产,一个是为了日常穿着。所以重工业离我们并不遥远,最终都会回到日常生活。

  大庆化肥厂的立项产生过争论,关于是发展进口替代型工业还是依赖进口之间的争论,最有名的是1974年的“风庆轮”事件,将大规模进出口标签为“洋奴”。最终以“渤二事件”为标志,石油系统在国务院以及国民经济当中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了。

  1973年的全球能源危机使得发达国家投入更多的资源进入海洋石油勘探,最大的发现是英吉利海峡和北欧之间的北海油田,缓解了英国与挪威等国的能源短缺。大家发现原来不仅在有石油,海洋也有石油。美国人放出话来,南海和东海应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现在看来说得没错,但那时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阴谋论,加剧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冲突,加大了中国的海洋石油勘探投资,造成了当年的国家财政赤字,即陈云批评的“洋跃进”。中国在海外采购海上钻井平台和海洋石油勘探设备,完全超过了那时中国工业的生产能力,但又非常昂贵。在“淘金热”一样的海上钻探浪潮中,中国缺乏足够的议价能力。新的买不起,买了日本的二手钻井平台,原名富士号,更名为渤海二号。

  一方面大庆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工业样板出现,另外石油也是推动中国对外开放非常重要的背后力量。要实现持续的石油生产,必须依赖先进技术和高资本投入。大庆是典型高积累低投入的模式,在这样一个模式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得不做出牺牲,“艰苦奋斗”,大多数此时的中国城市很难看到明显的城市特征。另外一个就是干打垒要维持50年是非常难的,再”科学“也不行,因为需要不断维护。一方面大庆对于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了上述贡献,另一方面它特别艰苦的生活条件也成为了当时的标杆,大庆人过着格外简朴的生活。

  “渤二事件”的处理涉及到意识形态转变和国家发展转型的争论,当时有一场全国性的大辩论,“生产生活大辩论“。相较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不那么为人所知。《大庆战报》和《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针锋相对。石油部的观点认为还是要先保障生产然后才能提高生活,“少谈空话,多干实事”。这场辩论最后的结论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普通人民的生活,而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为积累而积累、为投资而投资、为高速度而高速度。1979年,渤海二号海上钻井平台翻沉,产生重大伤亡,康世恩因此被记大过,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被解除职务。

  八十年代初的大庆建筑有一种俭朴的美,现代风格,以满足基本功能为主,但仍然讲究尺度关系。现在到萨尔图,因为后期城市向两翼发展,中部让位于石油开采,很多当时代的房屋被较好地保留下来,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希望它们能够被继续保留下来。

  这张图是世界石油的生产。红色的代表中国,的是加拿大,中国石油生产非常平稳,中间有部分趋平,但是一直在稳步往上走。这点是非常了不起的,背后代表了多少石油人的努力。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第五大生产国。尽管生产一直在增长,中国石油的生产和消费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缺口。中国也是煤炭生产大国,但是我们煤炭生产和消费相对自给自足。今天中国石油进口主要的来源,沙特阿拉伯第一,然后是安哥拉、俄罗斯。

  中国可以而且需要大量进口石油。我们一直说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中国从2017年已经开始大量进口美国石油了,美国成为了我们第7大石油供应商。预计今年这个趋势还会进一步放大,中美两国能源供给和消费的关系还在持续纠缠。

  用我后记的话来结尾,本书所讲的,是大庆和中国的现代化,以及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和不断发展。这里社会主义不仅是意识形态,还是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的规则,在地方层面由特定的人来执行,表现出具体的形式,涉及到权利和资源的分配。

  我在前言里引用了林语堂的话,让我们尽量减少这种现代化悲剧的发生吧。大庆模式某种程度上在我们的国家—社会中一直存在,往后走、跨越1949年,往前走、超过1978年,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庆模式的影子。中国人和土地、和资源的关系,国家动员与大发展的关系,生产与生活的关系,这个影子一直都在。

  (本文整理自作者2018年5月21日于上海半层书店所做的讲座,由沈健文整理,经作者审阅,有删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中国石油的历史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