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世界资本回顾中国石油的沉默长征之路
事实上石油工业发端时,中国也曾被关注过,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埃蒙斯教授,与美国斯坦福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先后在1921到1922年做出判断,中国的地理条件不足以藏储石油,中国或是贫油国,但中国是奇迹的发生地。
1939年,在技术与人力都不够的情况下,中国工人靠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戈壁腹地,祁连山下,探出一块油田:玉门油田,这是中国境内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油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即便玉门油田在当时,算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嫡长子”,经历却十分坎坷,没几年风光就进入了8年抗战时期,停工停产。
1949年中国解放后,玉门油田的生产重新被提上日程,当时的军队代表动员广大职工,要重新扎根玉门油田,顶住困难,积极恢复和发展石油生产,加速中国石油寒冬的消弭。
1952年8月,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此重新组建一支石油产业冲锋军,在那个极度缺乏设备、材料,高级技术人员的时代下,这支组织纪律严明,具备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在与时代的缠斗里,用汗水与血液,冲刷出一条生产大道。
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约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是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同时,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这些数据放在如今,或许“让人惭愧”,在那个时代,却代表了新中国石油发展的所有。
1957年12月,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落地,至此,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各种功能被完备,玉门油田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大学校、大试验场、大研究场所,担负起“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的历史重任。
1959年,玉门油田当年生产原油约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俨然一派行业大哥形象,玉门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经验,为后续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与经验。
春风虽未在诗人笔下度过玉门关,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春风,却从玉门磅礴地吹起,即便是在那个贫瘠的时代,中国也不止玉门油田这一颗明珠。
玉门油田如火如荼地紧抓生产时,我国也在积极探求其他地域,是否有开采石油的可能,自1955年起,由李四光牵头的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与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这也是日后大庆油田得以被发掘的开端,大庆油田相较玉门油田,更像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转型舞台。
1960年3月,历史上著名的石油会战,在大庆展开,预示着,关于中国石油发展的另一个长征,即将到来。
不同于以往对石油开采的摸索,仅在技术层面千难万险,大庆石油会战存在着天然的社会性困难,在困难时期、困难地区、困难条件下展开,资源的捉襟见肘,是那个时代最线万多人,几十万吨的开采设备,全部到达大草原,继而合理地调配资源支持,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不会被困难框定规则,当时的大会战所有职工都迎难而上。
1963年,大庆油田成功开发,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第四次会议上,周总理无比自豪地宣布,中国进入了可以自给石油的时代,被“洋油”卡脖子的屈辱,我们可以不再遭受。
1965年,我国自主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约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高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属于中国的石油工业骄傲时代,傲然来到。
1964年,华北石油会战如火如荼地展开,几乎是对比大庆石油会战的标准,中国石油工业的另一个征程,悄然拉开序幕,让我们根据当时的时间线看看,在此之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有多蓬勃。
而从这些油田的开采经验总结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具备高度中国特色的,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
1970年4月,大庆区域秉持着“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精神,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总结过往开采经验,去糟取精,在此努力下,1973年,全国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而到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1亿吨打下基础。
从1966到1978年,短短12年,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1亿吨,而原油加工能力也增长5倍多,可以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开采石油与炼油能力上,几乎要追上国际水平。
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家工业发展的需要,也将本国能源局势紧张的局面翻转过来,甚至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开启了原油置换外汇的时代,属于中国人的石油工业骄傲,正式被嵌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里。
2019年,日需求量已超1415万桶,但当年中国的原油产量只有1.91亿吨,工业生产所需的其他原油,只能靠进口来补充。
自1993年起,中国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绝大部分石油都自中东,而这也导致,想把石油带回中国,就必须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它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从外国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
由于海运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上十字路口”,因此,马六甲的海盗行为十分猖獗,许多国家海运都不得不面对海盗侵犯的风险,中国亦如此。
而且马六甲长期存在美国、印度和日本驻军,一旦发生战乱,那中国将会出现无油可用的困境,不过,以中国的胸襟和智慧,很快找到了出路,进行陆上原油输送,因地制宜的,中国4条主要陆上石油管道运输线,中哈石油管道、中俄石油管道、中缅石油管道、中巴石油管道,开始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输送“血液”。
由于日本对此协议的不满,一直干扰,导致中俄管道到2011年才开始启动运行,这条管道的开通,也让俄罗斯将出口方向欣然转变,从“西”向“东”进行调整。
这也是近年来,我国与俄罗斯贸易增长的原因,而中缅石油管道则是于2009年投资实施的,这条管道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将中东和非洲区域的石油,绕开马六甲海峡,直接送到重庆与南宁,不仅减少了海上运输路线的成本,更杜绝了被美国等卡脖子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中巴石油管道,处于中巴经济走廊,北连“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原油输送走这条线,将大大减少中东石油到新疆的路程。
如此,更多国家地区的原油能通过陆运到达中国,大大提高了石油使用风险抗性,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实际上陆运是非常不划算的一种方式。
居安必定思危,和平时期自然是以性价比为上,如果爆发国际危机,原油运输必须考虑安全与速度,所以后手必须提前安排。
同样,中国与伊朗的能源交流,也使伊朗的石油出口不完全依赖美国,不惧怕美国的制裁,同时也增加了中国对进口石油的掌握,与美国进一步拉开距离。
而且随着“一带一路”的政策深入,中巴经济走廊将中国、伊朗、巴基斯坦,紧紧地在一起,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的稳定三角。
这一步步走过来的脚印,带着血、带着泪,当下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但中国所积累的经验,让我们未雨绸缪,做好全方位的安排,应对各种未知的风险,以最快最优的方式,解决困局。
中国深刻理解石油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血液”,只有保证“血液”新鲜健康,才能够通过国家的各个“血管”顺利输送全国,国家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 标签:中国石油开采历史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突围世界资本回顾中国石油的沉默长征之路
事实上石油工业发端时,中国也曾被关注过,但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埃蒙斯教授,与美国斯坦福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先后在1921到1922年…
- 土壤中石油烃的配套测定方法标准亟待推出
- 中国石油发展历程
- 2021中国国际土壤修复及油泥治理峰会
- 中国石油史:中国近现代石油业不能忘记的五座油矿
- 石油永远也用不完
- 中国的石油储存量有多少
- 原油储存创意赛时间到:油轮装、压裂液罐装 需求仍难满足
- 中国煤炭主要用途(煤炭石油)
- 2020年全球石油行业储量现状分析 中国石油明显供不应求
- 战略石油储备的现状以及释放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