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概况及下半年发展重点
2021年上半年,石化全行业规上实现营业收入6.7万亿元,同比增长32.9%,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7.2%;利润总额6131亿元,同比增长335.5%,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利润总额;进出口总额4010.3亿美元,同比增长31.4%,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1.8%。分油气、炼油、化工三大板块看,油气板块的利润尚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炼油板块去年上半年亏损250.7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239.6亿元,一亏一盈增利1490.3亿元:效益改善显著;化工板块营业收入增长36.4%、利润增长190.3%,总体情况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主要石化产品除了磷肥产量下降外,原油、天然气以及其余主要石化产品生产稳定、产量同比增幅较大。一是原油天然气产量继续增长,原油产量9932.2万吨,同比增长2.4%,这是自2019年以来连续3年的正增长;天然气产量1044.6亿立方,同比增长10.9%,这是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二是原油加工量、成品油产量以及烯烃、芳烃产量均大幅增长,原油加工量同比增长10.7%,成品油产量同比增长10.5%,乙烯产量同比增长26.6%,纯苯同比增长8.1%。三是基础化学品产量齐增,纯碱产量同比增长5.6%,烧碱同比增长10.8%,硫酸同比增长9.1%,精甲醇同比增长7.0%。四是主要农用化学品产量增长,合成氨产量同比增长4.7%,尿素同比增长2.4%;农药(折百)产量同比增长13.8%,其中除草剂、杀菌剂同比分别增长15.5%、11.2%。五是合成材料产量同步大幅增长,合成树脂产量同比增长12.3%,其中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同比分别增长13.2%、14.4%、11.0%,合成橡胶同比增长10.8%,合成纤维单体同比增长16.8%。产量齐增说明疫情对生产的影响正在消退。
据统计,上半年主要石化产品的市场消费情况,除了柴油和氮肥、磷肥表观消费量下降外,主要石化产品的市场消费量增幅较大。一是天然气以及成品油的市场销量增幅较大。天然气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16.2%;成品油消费量同比增长11.9%(其中汽油、煤油分别增长21.6%、54.9%,柴油下降4.2%),总体看受疫情的影响在减弱,市场恢复良好。二是有机无机基础化学品市场增势良好。乙烯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25.0%,纯苯消费同比增长10.0%,纯碱消费同比增长6.2%,烧碱消费同比增长10.4%,精甲醇消费同比增长4.6%。三是合成材料市场消费量增幅大。合成树脂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长2.9%,其中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同比分别增长0.2%、5.0%、7.4%,合成纤维单体消费同比增长5.4%。
“十三五”以来,石化全行业按照国务院《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围绕新能源、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加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大飞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国家重点工程所需,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突破工程,石化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全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业、医疗卫生等领域急需的化工材料、功能化学品等供给能力明显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及与跨国公司的产品结构相比,与国家重点工程对化工新型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专用化学品的所需相比,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远未完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石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上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4010.3亿美元,逆差1255.2亿美元,比去年上半年增长21.8%。原油天然气一直是逆差,这是我国“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决定的;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专用化学品等高端领域的长期大量逆差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专用化学品等不仅上半年逆差大,从海关的数据分析看进口量也大。另外还有高端膜材料、专用化学品、高纯试剂、高端电子化学品等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一直都居高不下。所以,我们还应当继续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石化全行业应在产业布局结构和产业结构上,认真研究并贯彻落实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修订版)》的部署和要求,从“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就认真研究并推进石化产业向着“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产业协同、集群发展”的目标努力。广大石化企业及其科技创新人员,应围绕国家重点工程和战略新兴产业配套以及产业链和供应链,突出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把组织实施创新工程作为提升石化产业供给能力的第一动力,通过创新加快补短板,通过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配套能力,通过创新加快石化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进程,大大提升石化材料和石化产品的高端供给能力。
今年上半年石化全行业收入利润率9.15%,创造了历史新高,这是在特殊的年份取得的特殊业绩。在这份特殊业绩面前,我们还不能沾沾自喜,尤其是近两个月来利润增速放缓(4、5、6三个月的增速分别是9.87倍、5.6倍、3.35倍),以及市场和价格的变化,我们要未雨绸缪。再从长期看、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比看,我们在管理上、效益上都差距明显,因此为争取全年经济运行的历史好成绩,下半年各石化企业一定要在强化管理和降本增效上狠下功夫。年初我们曾经分析了去年石化行业应收与库存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特别强调各石化企业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压库存、减应收、提效益”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可是分析今年上半年的石化行业经济运行的数据看,所反映出的问题更加突出,与去年相比有增无减。反映出的问题之一是上半年管理费用大幅提升,油气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15.9%,炼油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19%,化工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12.6%,三大板块管理费用同比上升幅度都远高于10%,这是多年来少有的。反映出的问题之二是上半年应收和产成品存货资金增速过快,全行业上半年应收账款及票据同比增加14.7%,是两年来最大增幅;其中,化工板块增速达到17.9%,创两年多来新高。可见应收账款和库存上升加快,如果管理不好将给生产经营带来损失和风险,同时也反映出强化管理和降本增效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希望各企业高度重视,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在研究制定的“压库存、减应收、提效益”方案和措施的基础上,加大执行力度,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企业效益。
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是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是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支撑。一个国家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其经济基础就稳固,一个国家企业强其经济及其竞争力就强。世界一流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及其竞争力的标志,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这样,任何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路都是如此。我们熟悉的石化产业就是明显的例证,美国有埃克森美孚、杜邦、陶氏等,德国有巴斯夫、拜耳及科思创、朗盛、赢创等,日本有三菱化学、三井化学、旭化成,今天的韩国有LG、SK等。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中石油以其已形成的基础条件较好、主营业务突出、竞争优势明显,已列入央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示范,在前几天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工作推进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造坚实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如何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呢?我们认为:一是不能简单的以企业的经济规模作为主要标准,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标志应当是企业的竞争力、管理水平和国际化经营能力,企业的经济规模仅仅是条件之一。以我们熟悉的世界石化企业为例,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这些年营收几千亿美元的大型石化公司,是无可争议的世界一流企业,而全球化工50强中的巴斯夫、杜邦这些年营收几百亿美元,以及赢创、帝斯曼、索尔维等只有100亿美元左右的化工公司,谁又能说这些公司不是世界一流企业呢?因此,我们选择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公司时,既要考虑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特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也要考虑像烟台万华、浙江新和成、山东东岳等这样的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核心竞争力强、管理团队优秀的专业化公司。二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是什么呢?石化企业可以认真研究国资委概括提出的“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三个领军”即成为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三个领先”是指效率领先、效益领先和品质领先;“三个典范”是要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典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逐步改变我们很多企业大而不强、主业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管理理念和方式落后的现状。三是企业如何培育自身尽快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呢?企业首先选取一家主业和规模与自己相近或相当的国际化公司作为对标目标,在主导产业、产品结构、自主创新、管理理念与水平、国际化经营水平与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全方位对标,主要是找差距、补短板、强创新、壮实力;然后,在深入对标的基础上,企业针对自身实际、找准关键要素,重点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国际化管理与经营能力上下功夫。四是培育现代石化产业集群,以现有石化基地和化工园区为依托,以国务院规划布局的七大石化基地、四大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为重点,以《化工园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确定的70家沿海与内陆石化基地和专业化工园区为参考,从今年开始组织实施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智慧化、标准化和高质量示范“五项重点工程”,重点培育杭州湾、环渤海湾、海西梅州湾、泛大亚湾及能源金三角“五大石化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这“五大石化产业集群”初具轮廓。
“十三五”以来,世界石化产业呈现出北美、海湾、亚洲“三极竞发”的格局,北美以美国为代表得益于页岩气的成功,利用大量的轻烃资源新建和扩建烯烃、聚烯烃装置和产能;海湾地区以沙特为代表充分发挥丰富油气资源的优势,叠加经济转型战略,加快推进炼化一体化装置的建设;亚洲以中国为代表立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十三五”石化领域出现了民营、国有、跨国公司“三箭齐发”的局面,炼化一体化、丙烷脱氢、芳烃扩能同步发力,主要石化产品的产能产量、规模集中度、整体竞争力以及为国家重点工程配套的能力,都得到明显提升,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当前的问题,一是自去年受政策影响和今年上半年石化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刺激,一段时期以来新建和扩建新的石化产能的冲动很强烈。受禁塑和限塑令的影响,生物降解材料PLA、PBAT、PBS等产品的拟建和新建扩建产能十分巨大,PLA拟规划新建的产能有几千万吨,PBAT目前拟新建产能也到了880万吨/年之巨,甚至带动了1,4-丁二醇多套百万吨/年的装置也在拟议中,不仅是工艺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和市场需要论证,原料保障也不容忽视。二是我国主要石化产品“十三五”的新增情况,炼油能力增加了14.1%,原油加工量增加了29.1%,聚乙烯产能增加了59.1%、产量增加37.7%,乙二醇产能增加128%、产量增加93.5%,聚丙烯产能增加66.9%、产量增加66.3%,PX产能增加89%、产量增加118.6%。如此之增量在我国石化产业历史上是没有的,在世界石化产业发展史上也是极其少见的。我们预测“十四五”末大宗基础化学品、柴汽油以及有机硅单体、通用型聚碳、聚甲醛、己内酰胺等继续呈过剩状态;除了乙烯、丙烯还有一定的当量缺口外,PX、乙二醇等进口量大的产品将供过于求;另一类进口量大的高端聚烯烃随着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的落地、利安德巴塞尔在辽东湾的扩产以及国内自主研发的加快,对外依存度将大幅降低。如果从全球主要石化产品的总产能和每年的总消费量来看,全球主要石化产品的总产能都是大于市场总需求的,这也反映出:今后规划新建或扩建石化产品装置,不仅考虑国内市场需求,也要立足全球生产能力、市场消费量、产能利用率等状况。(来源于2021产能预警报告)
构建“双循环”的新格局,立足点必须要放在国内市场上。“双循环”新格局战略的提出,既着眼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又着眼于未来长远国际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可以说,新格局既是当前经济的应急之策,又是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无论是当前,还是长远,“新格局”的立足点都必须首先放在国内市场之上。我们国内市场不仅规模巨大,而且韧性十足。我们从“十四五”规划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规划发展的重点内容都是围绕着扩大内需展开的。这些重点内容:一是乡村振兴计划的全面启动,这是一个广阔而宏大的农业农村市场;二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龙头发展,特别是京津冀、深广澳、长三角、成渝圈等大都市圈和东部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的协同发展,以及中小城市群的崛起,这是一个巨大的基建和民生市场;三是在科技创新引领下,补短板增长和升级型增长同步提升,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大型结构升级项目相继开工,将会拉动一大批持续的投资需求;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的倒逼转型,将会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环保和绿色金融在内的一批全新的绿色低碳增长点;五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将会在今后10-15年间,使我国中等收入人群由目前的4亿人增加到8-9亿人,这个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规模,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消费需求的增长动力。可以预见的是,在“十四五”期间,伴随着我国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和5G商用的重大举措,我国消费市场升级和消费环境的改善,将会为我国整个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和市场潜力。据上半年商务部数据,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就达61.7%。其中,中高端消费、汽车等大宗消费、文化旅游消费和绿色健康智能消费等四大类消费表现抢眼。国内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是一个持续稳定的“压舱石”。美国政府一直在喊:“要同中国脱钩”,要求美国企业重返美国,美国跨国公司走了吗?不但没有走,反而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为什么不走呢?就是因为中国市场太有吸引力了。目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销售额占全球化学工业市场的40%,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和发展潜力,是世界经济不可多得的一片肥田沃土。国内市场是我们石化企业必须要下功夫抓住、下功夫深耕细作、下功夫施展作为的重要领地。
远的不说,就说眼前河南极端天气。这场“烟花”台风过后,中国农业市场对化肥、农药、农膜的需求,城市基础设施对建筑材料、塑料下水道、涂料的需求,医疗卫生对医药、消杀药剂、医用橡塑制品的需求,道路交通恢复对轮胎、沥青、车辆的需求,等等,都会呈现爆发式增长。瞄准国内市场,每一个企业都可挖掘到“聚宝盆”式的收获。
最近,教育部邀请我到天津大学参加国家级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给全国105所有化工系的高等院校领导,交流一下行业“十四五”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意见。我给这些大学的领导讲,“十四五”对人才培养的最大变化就是行业对创新能力要求的变化。行业对创新能力要求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如果管理者对“未来”这组问题做不出恰当的、详尽的回答,或者虽然他们有答案,但答案与“今天”这组问题的答案大同小异,那么他们的公司就不可能成为面向未来的企业,更不可能成为市场上的领先者。市场上的领先者绝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是市场上的领先者,并不等于明天仍然是市场上的领先者。面向未来的企业,必须要建立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必须要有一批仰望星空的人。”面向未来的这批企业,就是我们行业仰望星空的人。
在今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价格的变化,虽然上半年消费价格上涨1%左右,但工业品出厂价格明显高于预期(5月份达9%的新高),特别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涨幅矛盾更为突出。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排放量约占工业总排放量的20%。“30、60”目标提出后,我们行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碳减排压力,使全行业面临着全新的工艺技术、生产成本、基础管理、替代能源等一系列的竞争和挑战,不少企业都面临着“能源指标”和“排放指标”的困难和压力,不少项目审批停止,还有一些项目建成后无法投产等。在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形势下,有些人甚至提出了“未来,化学工业还能不能发展?要不要发展?”的尖锐问题。
一是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组织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把中国的技术、产品、投资带出来,使中国企业更深入的融入到世界市场之中。
二是要认真抓好已进入中国跨国公司的精准服务。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提供更多他们需要的精准服务,帮助跨国公司在中国实现更大的发展。
备注:文章主要内容节选自中国石化联合李寿生会长和傅向升副会长在2021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报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标签:石油化工主要产品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2021年上半年石油化工行业发展概况及下半年发展重点
2021年上半年,石化全行业规上实现营业收入6.7万亿元,同比增长32.9%,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7.2%;利润总额6131亿元,同比增长335.5%,…
- 2022年全球石油市场现状及行业市场机遇预测分析
- 世界石油输出国排名
- 石化产品_网易财经
- 2021年全球石油行业生产情况分析
- 世界10大石油出口国排名揭晓第一无悬念
- 原油宏观供需理论三大构成因素解读
- 壳牌考虑出售美国墨西哥湾两油气开发项目股份
- 中国石油:力争2035年左右实现油气和新能源“三分天下”
- 壳牌考虑出售美国墨西哥湾两油气开发项目股份
- 原油宏观供需理论三大构成因素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