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全面梳理了解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
本篇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油基本面、石油产业的市场形态,石油定价与国际的联动,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情况。石油作为工业的基础,本文将着重对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对我国特殊的原油及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梳理,以便更好的理解国内石油价格变化。
一、中国原油的基本面分析我国是原油净进口国,1993年我国原油进口首次超过出口,当年的进口依存度为6%,随后该数据不断飙升。2009年首次突破50%的警戒线%。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工业大发展带来的对原油需求的飞速扩张,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原油供给量的增长,不得不大量进口国外原油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其次,出于石油安全和国际方面的考虑,我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原油储备,大量进口原油也成为必然。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将长期维持较高的水平。
伴随经济增长,1981-2010年间,我国的原油消费量以超过年均8%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即使在这样快速的增长背景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未来的能源消费仍有大幅增长的空间。
石油号称工业的基础,石油原油经过加工后制成各种成品油,用作燃料或者进一步加工成下游的石化产品。石油原油由超过8000种不同分子大小的碳氢化合物(及少量硫化合物)所组成,通过分馏法,利用分子大小不同,沸点不同的原理,将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予以分离,制成各种不同用途的石油产品。工业上先将石油加热至400℃~500℃之间,使其变成蒸气后输进分馏塔。在分馏塔中,位置愈高,温度愈低。石油蒸气在上升途中会逐步液化,冷却及凝结成液体馏份。分子较小、沸点较低的气态馏份慢慢地沿塔上升,在塔的高层凝结,例如燃料气、液化石油气、轻油、煤油等。分子较大、沸点较高的液态馏份在塔底凝结,例如柴油、润滑油及蜡等。在塔底留下的黏滞残余物为沥青及重油。
石油原油经过加工得到的产成品包括燃料油、成品油(包括汽油、煤油和柴油)、其他油品(包括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和其他石油制品)和石油化学原料,我国的石油原油以加工成燃料油和成品油的为主要用途(消费量及占比如下图所示),其次是石油化学原料,消耗的原油占原油消费总量的比稳定在7-8%之间。燃料油和成品油的消耗主要在交通运输行业。2009年,交通运输行业消耗的煤油占煤油消费的91.3%,占柴油消费的57.4%,占汽油消费46.7%,占燃料油消费的44.2%。石油化学原料主要供应下游的合成材料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以中国的总体经济增速,及交运、石化行业的增速推测,我国的原油消费在未来5-10年中保守估计仍会有5-7%的增长。
中国的原油供给中来自国产的部分和进口的部分基本上各占一半。2013年1月30日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1原油的对外依存度达到56.6%,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预计2013年,由于油气需求的继续上升,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预计将分别达59.4%和58%,再上升一个多百分点。
与国内快速增长的原油消费需求不匹配的是,中国国内的原油生产已经开始进入瓶颈期。2012年中国国内的石油产量达到20747万吨,创1998年以来新高。但产量提高的同时,采油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近20年来,中国石油地质勘探并未取得特别重大的突破,bp世界能源统计中的数据显示,2011年底,中国原油的储产比仅为9.9,在世界各国中排名居后。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增产稳产的主要手段就是对老油田进行深度挖潜和再开发,在同一地层中,采用更先进的办法驱油,以提高采收率;在同一区块的更深地层中,寻找新的蕴藏。新疆塔里木油田很多油井都深达5000米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00米。这种深度下的地热情况、地壳坚硬程度较2000米恶劣很多,不但对钻井作业的技术规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油管等相关装备也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质量标准,不可避免的带来开采成本的大幅提升。青海油田原油单桶开采成本已达55美元,而大庆、胜利等其他老油田也达到了30~40美元/桶,不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更较中东产油国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
因此,尽管中国政府希望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立足国内以确保石油战略安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以前要将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在61%。中石油高层也表示该公司计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外油气作业产量占全国油气需求量的60%。但受制于国内有限的原油储量和过高的开采成本,依赖进口原油满足国内生产生活需要的情况将很难改变。
我国的原油进口逐年快速增长,进口多元化程度较高,前五大进口来源国的进口量占比分别为:沙特阿拉伯(19%)、安哥拉(16%)、伊朗(9%)、阿曼(7%)和俄罗斯(6%),但近几年集中程度开始有所提高。
沙特阿拉伯稳居中国第一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国刚开始进口石油时,沙特阿拉伯所占份额并不高,1995年中国从沙特进口石油仅33.86万吨、占进口总量的1.95%、居石油来源国中的第10位。2000年从沙特进口的石油量增长至573万吨,占比8.1%,排名升至第4位。2002年沙特向中国出口1139万吨,首次超过伊朗,以16.4%的份额跃居第1位。此后沙特便以与其后诸国越来越大的差距稳居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国中的首位。在前几篇我们已经分析过,沙特石油储量丰富,局势稳定,产量有保障,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前景明朗,出口潜力巨大,其在中国进口来源国中排名第一的地位中期内都难以撼动,占比甚至可能继续增长。
第二大原油来源国安哥拉与中国的石油贸易合作有一些历史局势方面的原因。2000年前安哥拉向中国的石油出口量排名稍靠后。1999年安哥拉向中国出口石油量288万吨,占比7.9%,居第5位。2000年出口量跃升至864万吨,占12.3%排名升至第2位并在2005年及以后站稳这一名次。2000—2008年间的年均增加量265万吨,仅次于沙特。两国石油贸易的飞跃式发展源于中国敏锐果断地抓住了从安哥拉进口石油的有利时机。2000年,长期困扰安哥拉的内战尚未结束,但战争主要在内地进行。沿海和海上相对平静的环境使产量有可能大幅增加,急于获得经济支撑的安哥拉政府努力寻找新的买主,两国在石油上的合作就此展开,当年出口量即猛增200万吨。此后中国全面援助百废待兴的安哥拉,特别帮助其恢复经济,进行基础建设。2009年,为帮助安哥拉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中国又特别向其10亿美元。近年来安哥拉石油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海上前景更加看好。这些条件使安哥拉在中国石油进口国中至少在近期有望保持排名前列的地位。
伊朗石油生产逐步恢复,为向中国出口量的增加创造了条件。两伊战争前的1976年伊朗石油产量曾达2.96亿吨的峰值。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产量恢复到超过1.7亿吨的水平。产量的恢复加上中伊关系的发展使伊朗在1995年后在中国石油进口排名中进入前5位。2000年伊朗向中国的原油出口猛增77.3%,排序升至第3位。2000—2008年间伊朗向中国出口的年均增加量197万吨,也仅居沙特和安哥拉之后,这使其在快速增加的中国石油进口中仍保持了第3位的排序。伊朗长期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关系紧张,在对外石油合作上更多地关注东方与其友好相处的国家。伊朗的原油生产潜力巨大,中伊石油贸易的风险更多的在于局势对伊朗石油生产的阻碍。除此之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苏丹和委内瑞拉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塔与中国的原油贸易也是在200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对中国原油出口中所占份额较低,2000年俄、哈两国对华出口量分别跃增158%和47.6%,2002年继续跃增71.6%和54.5%。2004年俄罗斯对华出口量升至中国进口国中的第5名,2005—2007年升至第4位。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后俄对中国石油出口量有所降低,由1597万吨降至2008年的1164万吨,两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4.6%。这主要是由于其原油产量增长未达预期要求,而所产原油又首先保障了对欧美的出口。随着中俄间“换石油”协议的执行和跨国石油管线年以后俄对中国的出口量恢复较快。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原油出口也增长迅速,2000—2008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近30%的高值,出口量的跃升与政府间的新协议及新运输管线万吨并居中国进口排序的第7位。2007年对华出口量跃升超过千万吨,居第5位。中石油通过入股苏丹最大的石油公司——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GNPOC),获得了该财团40%的股权。马来西亚的PetronasCarigaliOverseas公司,印度的ONGCVidesh和苏丹国家石油公司(Sudapet)分别拥有30%,25%和5%的权益。目前,中国石油公司目前拥有苏丹石油业务约40%的权益,苏丹原油出口中60%都是出向。中国尽管我国在苏丹勘探开发不断取得新进展,然而由于苏丹国内局势动荡,其对华原油出口量是否可持续提升仍存疑虑。北苏丹控制了石油出口的基础设施,但南苏丹的石油产量几乎占据了整个南北苏丹的80%。据路透社报道,由于南北苏丹的争端,于2011年7月宣布独立的南苏丹已停止石油生产,停产给中国能源供应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委内瑞拉向中国出口原油起步更晚,到2004年才仅有33万吨,2005年猛增至193万吨,2006年和2007年达400万吨以上,在中国原油进口国排序中分居第10位和第9位,2008年升至第7位。以增长正常的2003—2008年5年间的平均年增量计为120.6万吨,年均增长率达70.9%,但由于基数过小,出口总量也未能跻身前列。2009年中国与委内瑞拉达成协议,将合资开发奥里诺科重油带某些区块,所产奥里乳油运往中国供给2个千万吨级的大炼厂。按照“换石油”协议,中国向委内瑞拉提供40亿美元的,委以年出售400—1000万吨石油以偿还两国银行间的债务(这笔出口不包括在此前签约的奥里乳油之内)。苏丹和委内瑞拉向中国的原油输出量跃升源于中国公司抓住、经济上的有利时机以超常力度大力开拓,也与政府间积极的能源外交有关。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源国家有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朗、阿曼、俄罗斯,这五个国家在原油进口总量共占约50%。其中沙特阿拉伯原油进口量最大,占总进口量的20%左右,而沙特、伊朗、阿曼三个中东产油国共同占据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5%,说明我国原油进口对于中东地区的依赖依然较大。在原油进口多元化的思路指导下,中国与委内瑞拉、苏丹的原油贸易也有长足的发展,但目前还难以撼动原有的五大出口国地位。东南亚、也门、挪威对华石油出口量则不断减少,这主要与以上地区石油产量的降低有关。
各国原油进入中国需要通过相应的海上和陆上运输线路。过去,中国由俄罗斯进口石油主要靠铁路,2010年中俄原油管道开通后,不仅输送量大幅提高,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取代铁路成为中、俄石油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中俄原油管道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经俄边境加林达计量站,穿越黑龙江后到达漠河,然后从漠河首站经塔河、加格达奇等地,途经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3个县市区,止于大庆林源末站。管道在俄方境内陆上长约63.4公里,横跨两国边境的黑龙江穿越段长1.15公里,管道在中国境内陆上全长约934公里。该管道设计年输油1500万吨,最大年输送量可达3000万吨。依据中俄两国间协定,中俄原油管道自2011年起将担负每年1500万吨的供油任务,共持续20年。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原油运输现在也以管道运输为主。1997年,中、哈两国签订管线建设协议,拟建设阿塔苏-中国阿拉山口石油管道,此管道西起哈萨克斯坦阿塔苏,穿中哈边界阿拉山口口岸,最终到达新疆的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全长2797公里,设计过油能力2000万吨。管线年末,管输原油累计进口突破5000万吨,运量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西部能源大动脉”。为提高输油能力,今年中哈原油管道二期工程11号中间泵站将投产运营,中哈原油计量站流量计的改造工程也将完成,届时中哈原油管道的年输油能力还将大幅提高。
其他国家主要通过海运航线将原油输入我国国内。通过海运航线与我国进行原油贸易的国家主要有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伊拉克;非洲的苏丹和安哥拉;南美的委内瑞拉和巴西以及东南亚的印尼、泰国等。海运原油进口的航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其一是中东——中国航线。此航线承载中东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伊拉克等国家向中国的原油出口运输,是中国最重要的一条海运石油航线%左右。该航线从波斯湾沿岸产油国港口出发,经霍尔木兹海峡以及阿曼海、阿拉伯海、印度洋、经科伦坡后向东南分两路,一路是经龙目海峡北上至我国,另一路经马六甲海峡从南海进入我国。由于马六甲海峡水深限制为21米,因而禁止ULCC2和VLCC3通过,一般20万DWT4的油轮会采用此航线;更大吨位的邮轮则会绕道印尼经龙目海峡。
其二为非洲——中国航线。该航线运送西非沿岸安哥拉和东北非沿岸苏丹向中国出口的原油,从非洲沿岸的油港出发,经亚丁湾进入印度洋,经科伦坡后向东南分两路,一路是经龙目海峡北上至我国,另一路径马六甲海峡至我国。该航线受苏伊士运河的满载吃水和最大船宽的限制,最大可通过21万吨级满载油轮。其三为南美——中国航线。拉丁美洲是继中东之后,又一个蕴含丰富原油的地区。委内瑞拉是拉丁美洲地区最大的产油国。2009年中国与委内瑞拉达成协议,合资开发奥里诺科重油带部分区块。并且根据中委两国的“石油”协议,中国自2007年以来向委内瑞拉提供了320亿美元,委内瑞拉每天需要用410,000桶石油来偿付。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的石油最后都须通过马六甲海峡5运输不同,南美的石油可以通过太平洋路线直接运输至我国,该线路相对安全。最后是东南亚——中国航线。东南亚航线是从东南亚的油港出发,经中国南海,抵达中国华南各卸油港,或者经过海峡北上抵达中国境内各个卸油港。但是,近年来由于东南亚地区原油产量的下降,对我国出口量明显减少,这条航线的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
我国的石油行业属于寡头垄断行业,主要四家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有限股份公司(简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油)。前三家均是勘探,炼油,化工,销售一体化的石油石化企业,其中属中石油的生产规模最大,控制了我国70%以上的原油和天然气开采,拥有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和年油气产量均占全国的2/3左右,是国内最大的石油生产和供应商。中石化的业务领域与中石油类似,但是规模较中石油小。中海油的业务主要是海洋油气的勘探,规模在三巨头中最小,其业务也仅处于石油行业的上游,重点在于勘探,较少涉及销售等业务。这三大企业基本上控制了中国的原油开采,探矿权登记面积中,中石油占41%、中石化占23.5%、中海油占31.7%;勘探权登记面积中,中石油占82.4%、中石化占12%、中海油占4.5%。中航油主要以经营油化贸易业务为主。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石油)是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转化而来。主要班底是以前的石油工业部,成立时占有几乎所有国内油田。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是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转化而来,占有大型的炼油厂和化纤厂。1998年,国务院对当时的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团进行了一次整合重组:两大石油公司以长城为界进行上中下游的整合,中国石油管东北,西北,西南的油气开采和加工。中国石化管理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油气开采和加工,每个集团公司都拥有油田、炼油和成品油的销售业务,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是1982年2月15日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虽然三大集团都是上下游一体化经营,但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在业务上依然各有侧重,中石油在路上原油开采领域牢牢占据“一哥”的位置,并积极有序的开拓布局海外石油资源。中石化是最大的原油加工和炼制企业,成品油销售渠道也最为完善。中海油则在海上石油开采上独具优势。
在原油的勘探和开采领域,中石油拥有包括大庆油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长庆油田等13个油气田,每天生产超过220万桶原油和28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原油和天然气年产量分别占中国总产量64%和70%左右。在境外,中石油拥有阿姆河天然气公司、南美公司、尼罗河公司、哈萨克斯坦公司、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海外子公司,境外油气投资已扩展到近30个国家,形成了哈萨克斯坦、苏丹、委内瑞拉等多个境外油气合作生产区。2012年中石油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6亿吨、探明油气储量当量10亿吨。2008年中石油原油产量13875.5万吨,其中国内10825.2万吨,占国内原油产量约50%;海外3050.3万吨。中游拥有抚顺石化、兰州石化等炼油板块,2008年公司原油加工量13447.4万吨,其中国内12529.5万吨,占国内总量约35%;海外917.9万吨,加工原油基本上全部来自本公司的生产原油。下游销售环节拥有辽宁石油、内蒙古石油公司等成品油销售公司。
中石化在石油勘探领域下属有胜利油田、江汉油田、等11个油田,大多数位于中国东部、西部和南部地区。2000年左右中石化把新星石油公司6重组进来,加大了勘查能力。新星石油公司是从地质矿产部的地质勘探大队转化而来,拥有最全面的全国地质资料。2008年,公司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境外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勘探相继取得四个重大突破,缅甸D区块Patolon-1井、萨哈林维宁区块北维尼1井、哈萨克斯坦FIOC公司F区块U-10井、也门71区块Henin-1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气流;澳大利亚EP项目、哈萨克斯坦FIOC公司S区块、加蓬G4-188区块勘探也获得良好油气发现,取得重大进展;哥伦比亚圣湖能源公司、厄瓜多尔安第斯公司、苏丹3/7区滚动勘探成效显著。开发项目按计划运行,海外权益油储产量稳步增长。全年新增权益油气可采储量485万吨油当量,实现海外权益油产量901万吨,同比增长31%。尽管中石化近年来加快推进原油开采,但受历史技术局限,其原油开采量依然较小,不能满足其大规模的加工炼油需求。中石化是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制商,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生产商,石油炼制能力位居世界第三,绝大部分依靠进口以及向国内中石油、中海油两家采购原油。其业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是中国第三大国家石油公司,负责在中国海域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及天然气资源,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商。目前,中海油在中国海上拥有四个主要产油地区:渤海湾(天津)、南海西部(湛江)、南海东部(深圳)和东海(上海)。中海油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商之一,同时,中海油还在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拥有上游资产。2006年初公司出资22.68亿美元收购了尼日利亚OML130区块的45%权益,此外还收购了澳大利亚、肯尼亚、缅甸等国家有关项目部分权益。目前公司海外业务遍及十多个国家,拥有海外权益可采储量约16.9亿桶油当量,勘探区块45个,可勘探面积达40万平方公里。除上游传统业务外,中国海油近年来大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完善公司产业链、价值链。伴随着特色中下游产业的成长壮大,中国海油综合型能源公司的产业架构基本形成。国内第一个进口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广东LNG项目已于2006年5月顺利投产,福建、浙江和上海项目正在紧张建设阶段。公司在中国LNG领域的领先地位已牢固确立,并将为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航油集团)成立于2002年10月11日,是以原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为基础组建的国有大型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企业。中国航油集团的核心业务是为中外航空公司提供航油供应服务,下属有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油集团陆地石油公司、中国航油集团海天航运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等11个全资、控股公司,以及7个参股公司。在全国拥有码头、油库、输油管线及机场供油设施,总储油能力达166万立方米。中国航油集团已成为世界第七大航油供应商,也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英国石油协会(IP)、美国石油协会(API)、国际航煤联合检查集团(JIG)成员。中国航油稳步拓展其他成品油和航运业务,初步形成了区域性油品配送体系和销售网络,在新加坡、香港、美国设立了公司,开展国际油品贸易和航油销售业务。
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中石化)成立,两大集团公司实行“资源统一配置,运输统一组织,价格统一制定(城乡同价),销售统一结算”的四统一运行机制,并由国家规定国内成品油批发业务由两大集团垄断经营,国内成品油市场属于完全的双寡头垄断。加入WTO以后,中国兑现开放服务贸易的承诺,先后开放成品油零售与批发市场,民营和外资企业开始全面进入成品油经营领域,中国成品油市场主体开始走向多元化,石油工业中、下游产业领域有限竞争的局面开始逐渐出现。但目前中国成品油市场,仍以中石化和中石油为主导。
首先,从市场占有率来看,中石油、中石化仍然掌握着大部分市场份额。中石油、中石化经过多年的积累,分别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营销网络与系统布局,以中石化为例,其成品油销售网络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一是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及在主要市场内的下属4个大区分公司,承担着中国石化成品油资源的统一平衡、运输协调和直属销售企业以及专项用户的成品油供应任务;二是主要市场内的直属20个省级石油分公司(包括香港公司)及所属的191个区域公司组成的销售网络;三是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在东北、西北、川渝等地区的37个分公司;四是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零售网络;五是中国石化在全国范围内与其他成品油经营单位合资组建以及采取特许加盟方式建立的销售网络。所有这些销售企业都自行拥有完善的成品油储运设施,成品油批发中心与炼油厂通过铁路、水路相连,在某些情况下以成品油管道相连。同时还拥有部分铁路专用线、原油码头、油驳、铁路槽车。全国约8万座加油站中,中石化、中石油全资、控股和联营的约占50%,零售份额约占60%以上。作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石油公司,两大石油集团经济实力强,在东北、西北地区基本上是中石油独占市场,而沿海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则是中石化占据绝大多数市场。其市场影响力已根深蒂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仍然有较高的掌控能力。
其次,寡头的原油开采市场使得原油资源掌握在大集团手中,国内成品油的存量资源也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虽然成品油批发市场已经放开,但却没有解决油源问题,目前在国内没有除“两桶油”之外的最终油源可供一级批发。对成品油进口而言,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公司政策不同。国有控股公司在进口数量上没有限制,民营企业则有严格的配额数量限制,并且获得成品油进口还要经过层层审批,短期内难以成行。油源的短缺使民营石油企业选择与两大石油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作为主攻方向,获取安全油源依然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此,民营石油企业仍然缺乏竞争力。外资企业依靠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已经开始了进入国内成品油市场的步伐,但由于石油贸易权和油源问题,它们目前必须以两大石油集团为合作伙伴,以合作方式进入中国成品油市场,对两大石油集团暂时还构不成严重威胁。并且由于油价倒挂,短期内将难以快速扩张。唯一有可能挑战成品油市场双寡头地位的只有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但其进入成品油领域的时间较短,市场份额的扩张需要时间。所以在成品油零售和批发双放开的今天,中国成品油市场仍是典型的寡头竞争市场。
中国原油主要进口源主要分布在中东和非洲地区,沙特、安哥拉、伊朗等国家是中国主要的原油进口来源国。2011年,中国的进口海外石油中来自中东和非洲的进口份额分别为51%和24%,其中沙特占我国原油进口量的19.91%,安哥拉占进口总量的,伊朗占进口总量的10.99%。由于中东、西非等地的原油都是以迪拜原油为标杆的,中石油、中石化进口原油同样以迪拜价为标杆,其相互之间的原油交易也以迪拜原油价格为基准。
然而,即使是进口原油量最多的中石化,在原油采购价格方面仍处于劣势。中石化201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采购原油的费用同比增长达到13.0%。而同期普氏全球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格同比仅上涨1.96%,其采购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海关总署2012年度进出口数据也同样显示出这一问题,中国全年进口初级产品金额达6346亿美元,增长5%。其中,进口原油的花费占三成之多,达2206.6591亿美元,同比增幅接近300亿美元。而全年原油进口量为2.7102亿吨,同比仅增长2000万吨,即进口单价同比增长接近15%。国内原油采购商在原油采购环节处于被动,主要受现行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所致。众所周知,全球原油贸易普遍采用基差定价的方式,一般以布伦特(Brent)或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的某个原油期货合约价格为计价基础,加上或减去双方协商同意的基差来确定现货价格。这种基差定价方式意味着,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以哪国或地区的期货交易所的相关品种作为定价基础,该国或地区就掌握了话语权。目前,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最重要的基准价格,WTI原油期货和Brent原油期货是全球石油市场最重要的两个定价基准。而作为全球对国际原油市场依赖程度最高的亚洲地区,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基准原油,因此无法完全反映东北亚地区真正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导致中东销往东北亚地区原油价格普遍偏高,亚洲国家承受进口溢价。
中国一方面大量进口原油;另一方面缺乏期货市场、缺乏战略储备,社会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定价权旁落。石油市场金融属性的张扬直接导致油价大起大落,给世界经济尤其是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平稳增长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缺乏原油定价话语权的客观事实急需打破,目前中国积极筹建石油期货交易所的意义就在于此。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完全由政府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2000年6月份开始,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2001年11月份开始,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然而,2003年国际油价暴涨,按照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来测算,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是暴涨,严重影响了国内物价稳定和人民生活。因此成品油价格开始由国家发改委宏观调控,通过让国家和国有企业消化高油价成本,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降到了最小。但这同时导致国内外油价长期倒挂,一方面财政补贴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效率较低,油价调整严重滞后于市场。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成品油定价的新机制,即《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本次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5月8日,发改委发布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对成品油价格调整规则做了详细说明: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但是考虑到油价对社会稳定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国家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国内成品油价格较长时期明显低于国际市场价格。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运行两年来,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两个问题最为严重,一是放大市场调价预期,加重投机囤积套利;二是调价具有滞后性,无法对市场供需关系做出准确反应,导致涨易跌难。现行定价机制自2009年实施,该定价机制简言之就是考虑国内石油公司的炼油成本,实现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有控制的接轨,并进一步明确提出,当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变化率达到4%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就可以调整。不过随着这一机制的实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虽然同原来的定价机制相比,现行的成品油定价大大缩短了价格调整周期,价格调整频率明显加快,但以22个工作日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情况决定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否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跟随国际油价变化情况进行滞后调整的机制。由于定价机制披露了价格调整的条件,加上调价周期相继时间较长约为1个月,每次在调价之前,市场上就可形成预期,导致一些社会油商加强囤油,加剧供应紧张。流通环节无风险套利行为客观上加剧了市场供应的不稳定性,对成品油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在油价波动幅度较大时,这种冲击就更为明显。此外,国内油价“涨多跌少”也逐渐显现。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以来,国内油价一共进行了21次调价,其中油价上调13次,下调8次。汽油累计上调5070元/吨,下调2360元/吨;柴油累计上调4820元/吨,下调2310元/吨。
目前,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既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和汽柴油品质升级问题。新定价机制的要彻底解决目前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不接轨的问题,推出时机的选择十分重要。如果在油价较高时推出,那就意味着国内油价将会加速上涨,显然这是公众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外油价差价仍较大,国际联动意味着国内高油价向国外较低油价趋近,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而言,各大石油公司也不希望在这个水平上与国际接轨,因此他们也不愿意调整定价机制。当前国内经济处于触底回升的关键时期,或为成品油定价新机制推出的最佳时机,因为如果等到经济形势好转,工业用油需求上升,成品油价格必将大幅上扬,届时改革将遇到更多的阻力。市场预测,2013年新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是大概率事件。新机制的方向是“缩短调价周期,改进调价操作方式,提高机制运行透明度”。其中,“缩短调价周期”有望促使“实时定价”出现。即把原有的价格调整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到十个工作日左右。就是说有可能每半个月就会定期的调整一次。而调整的幅度也将小于当前的4%。除了新机制,汽柴油的国四标准也将迅速进入到实施阶段。国四标准下,每升汽柴油的成本将提升5毛钱左右,而一次性的投入据测算更高达500亿,政府、企业还消费者为这一成本买单也是成品油价格的焦点问题。
其一,成品油价格上涨将直接影响CPI中的交通通讯及服务分项,下图可见,这种影响非常及时而明显,传导系数在0.1左右。而以最小二乘估计法测算的CPI各分项权重中,CPI交通分项的占比为10%左右。也就是说,成品油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将影响CPI交通通讯与服务上涨0.1个百分点,继而对CPI上涨的贡献率在0.01个百分点左右。可见,成品油价格上涨对CPI的直接传导效应并不强。
其二,是间接影响,包括对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对农业而言,油价上涨带动化肥价格的生产成本提高,抬高化肥价格。以粮食作物为例,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统计,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每亩总成本中,化肥费用的占比较高,为16.5%,化肥成本上涨将不可避免地形成对粮食价格的成本压力,推动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当然这种传导并不非常及时,对农产品价格的间接推动作用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
对工业而言,一来成品油价格上涨将带动相关燃料、动力的购进价格上升,抬高工业生产成本,经生产链传导至消费端,从而拉动CPI上涨。二来,以石油及下游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化工、纺织等行业原材料成本提高,将有明显的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压力。这种间接传导中间经过多重产业链,多种其他影响因素的干扰,最终的效果已经很难区别精确测算,可能也不会即时得到体现,但影响力不可忽视,其作用力度会慢慢释放,作用时间会持续更为长久,是一种长期的、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压力。来自燃料圈
- 标签:石油产品沸点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石化行业全面梳理了解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
本篇主要介绍了中国石油基本面、石油产业的市场形态,石油定价与国际的联动,以及石油价格变化对总体价格水平的影响情况…
- 全世界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为什么李四光却说中国有大油田?
- 以商品为生:原油的类型、用途和影响
- 神华煤炭价格(神华外购煤炭价格)
- 鄂尔多斯煤炭局(鄂尔多斯煤炭局赵光荣简介)
- 鄂尔多斯煤炭局(鄂尔多斯煤炭局局长)
- 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怎么形成)
- 山西煤炭储量(山西煤炭储量最多的城市)
- 太原市煤炭中心医院(太原煤炭医院)
- 煤炭安全(煤矿安全网)
- 唐山煤炭医学院(唐山煤炭医学院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