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石油工业的军魂致敬伟大的石油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是一支特殊的队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于1952年2月改编而来,并于当年8月1日在陕西汉中市举行了石油工程第一师命名大会,从8000余名石油师官兵由战场开赴石油战线,创造了新中国石油史上的多个第一。
这一次的改编对新中国的石油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军队和石油联系最紧密的一次,而石油师精神孕育的石油精神,形成当代中国优秀的石油传统, 经久不衰。
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而1949年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原油年产量不足7万吨,全国石油职工仅有1.1万人,其中技术干部约700人,管理人员600余人,石油专业力量十分匮乏。
时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的康世恩向中央提出了申请部队支援。很快毛主席签署命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19军57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改编计划。
誓师大会后,石油师整编为三个团,一团去延安枣园学习钻井技术,二团去玉门学习基建工程,三团留在汉中学习汽车驾驶技术。“一团钻,二团建,三团围着汽车轮子转”的说法便流传开了。
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这些参加的战士多数是贫困家庭出身,没机会上学读书,字都不认识,更何况是学习石油专业知识。但随着“全师上下立即开展学文化运动,向文化进军”的命令发布,全师官兵拿出了战场上的顽强精神刻苦学习。
一团为了学习勘探钻井技术,虚心向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请教,一点一滴取得师傅的信任,将技术和知识彻底吃透。二团来到玉门油田后,指战员们从基层岗位认真做起,刻苦学习,在石油炼化厂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三团由于车少人多,学员们格外珍惜练习时间,不能上车就模拟练习,很多人感叹“这些扛枪的人几乎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方向盘,到底是石油师,真了不起!”
从玉门到克拉玛依,从青海到四川……。之后10年间,石油师人奔波在各自的岗位,参加了一场场的石油大会战。尽管1956年由于人员过于分散,石油师的番号被取消,但石油师的精神已经铸就了新中国的石油精神。凡有石油处,便有石油师人。
特别是大庆会战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石油师冒着严寒、饥饿,硬是拿下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还培养了一支好队伍,锻炼出一批工人人才,其中包括被赞誉为“永不锩刃的尖刀”的1202功勋钻井队。
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石油师人在我国石油行业里都是挑大梁。在大庆、胜利、新疆、长庆和渤海等油气田,以及管道局等石油企业,曾经的石油师人担负着领导者和生产指挥者的重任,为我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石油部部长宋振明,副部长、陈烈民、秦文彩、李敬等。
1996年,石油师成立时年纪最小的战士(当时仅14岁)也光荣退休了,至此石油师的指战员全部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石油师60余年走过的峥嵘岁月依旧清晰如初,60余年积淀的精神依旧在一代代石油人中传承。
- 标签: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