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盘点59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石油院校等院士名单
1985年毕业于江苏化工学院,2006年获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扬子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高级副总裁、副董事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总经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等职,现任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长期从事石油化工生产和技术研发,为我国芳烃成套技术国产化做出重大贡献。主持芳烃成套技术开发,并取得对二甲苯吸附分离技术关键突破与产业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拥有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一完)、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主编出版《芳烃技术》专著。
1945年7月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获得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五十年代,历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地质师、主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玉门油矿总地质师,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务总地质师;六十年代,先后参加大庆、胜利和四川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历任地质所副指挥、指挥和会战指挥部总地质师;七十年代后,参加大港、华北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历任油田主任地质师和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1982年,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作为主要完成者,有两项科研成果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生于河南偃师。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1988年获博士学位,199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出站,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钻井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在钻井力学、轨道控制和井下工具研究中多项创新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体系用于生产效益显著;提出井下控制工程学新领域并主持地质导向等前沿技术攻关。作为主研人员连续参加国家七五至十五及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6项获国家专利18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1960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历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室主任、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和管理局副局长。他多年致力于油田科学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推导出我国第一套不稳定试井方法松辽法,代替了沿用多年的赫诺法;1965年在国内外首次研制推广了用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仪器;七十年代,他组织研究的偏心配水工艺分层采油工艺油水井测试工艺,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他研究的油井多用途偏心配产控制系统获国家创造发明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在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主任地质师、总地质师、胜利油田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地质勘探司总地质师、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等职。他提出含油气盆地三史综合分析、油气藏5个独立变量时空配置、复式油气集聚(区)带、板块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盆地形成等地质理论和中国科学探索井规划及CSI油气勘探法。1985年,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技成果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组织完成的科研项目。
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历任宝鸡石油机械厂研究所室主任、所长、副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管材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等职。主要致力于石油机械新材料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轻型吊环、吊卡、吊钳、无镍低铬无磁钢、高强度高韧性结构钢等研究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1年毕业于学地质系。主要致力于石油天然气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研究。1979年提出了煤系是良好的工业性烃源岩,六五至九五期间,连续四次负责天然气方面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提出了煤层烃模式、各类天然气藏鉴别方法、天然气成藏模式及大中型气田富集规律。1987年,他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中国煤层气的开发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勘探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51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冶系,1957年在莫斯科石油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所室主任、分院院长、长庆油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等职。五十年代,提出了集群压裂概念,研究集群压裂条件下的渗流问题和生产效率;带领研究设计组完成了克拉玛依油田开发方案设计。六十年代,参加大庆油田会战,负责开发设计中的流体力学计算工作;组织科技人员研制人造地层模型。
1932年生于浙江杭州,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采矿系石油专业,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北京石油学院助教、讲师、系副主任、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开发所所长、副院长、总工程师、专家室主任。一直从事油田开发教学与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及提高采收率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国注水开发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在我国应用此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宽广的路子,可增加可采储量8.3亿吨。
1959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获硕士学位。历任大庆油田副主任地质师、大港油田主任地质师、胜利油田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石油地质研究院院长、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先后从事大庆、胜利、大港、长庆、新疆塔里木等油田的地质研究工作。组织完成了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该成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曾任长庆石油勘探局局长、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总经理、股份公司副总裁,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现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工程管理学部主任。长期从事非常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第七届全国优秀设计金奖1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独著《低渗透油气田概论》、《重新发现石油》等7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党十六大代表,第十届全国代表。
1982年6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油气储运专业,1999年6月获华中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油气管道建设、管网运营与工程管理30余年。主要贡献是主持西气东输等我国多条重大管道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建设管理,构建管道工程协同创新模式。
原籍河北蔚县,1948年3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获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历任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副指挥、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等职。对我国石油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及石油天然气工业勘探有重要贡献。他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总结和发展了前陆冲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先后参加大庆、胜利、华北石油会战,历任综合研究队副队长、地质所副指挥、油田副总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物探局副总工程师等职。六、七十年代,研制了积分法绕射波扫描叠加偏移和两步法偏移技术,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数字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维地震技术及应用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八十年代后,从事陆相地震地层学、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研究。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历任松辽平原综合研究队队长、松辽石油勘探局、石油部勘探司主任地质师、胜利油田地质师、室主任、四川气田副总地质师、石油科学院总地质师、南海西部油田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司长、总公司勘探局局长、副总地质师、北京石油勘探院院长、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等职。先后参加大庆、胜利油田和四川气田的勘探工作。
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是特大型高压气田、凝析油气田、非稳态复杂油田开发理论技术发展和工程实施的主要贡献者。作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创新研发了异常高压气藏开发关键技术。
1982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油气开发工程专业,1983年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地质统计学专业,198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和法国石油研究院油气开发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原科技发展部总经理。在油气田开发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发展形成了一套油气田开发综合研究思路和方法,应用效果和效益显著。在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研究方面,先后负责和参与完成了中国注水开发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1982年初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2003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煤田、油气地质与勘探工学硕士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工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曾担任两届国家973天然气基础研究项目(2001-2011)首席科学家,国家油气重大专项(05项目)04课题负责人。
1982年本科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石油矿场机械专业,2002年获哈尔滨工程大学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创建了石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工程管理模式,实现了工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螺旋式同步发展。在解决尾矿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储量规模效益开发方面,攻克了精细分层注水、油气储层增产改造等一系列石油工程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1988年获南开大学有机化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博士学位,集团公司原高级技术专家,现任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长期致力于钻井液和保护油气储层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是我国水基钻井液成膜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抗超高温钻井液技术的主要开拓者。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中石油重点科技攻关等课题4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东石油学院测井77级本科毕业生,院士和谭廷栋先生培养的地球物理测井学博士。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测井理论方法研究、复杂储层测井评价体系建立以及大型测井软件研发,是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测井重大装备与软件”的首任项目长,先后担任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特等和一等奖共7项、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其科研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7年本科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2004年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国家能源页岩气研发(实验)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科研与勘探工作,创建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明确了岩性地层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湖盆中心砂质碎屑流等沉积模式;阐明了古老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分布规律,构建四古成藏模式,推动我国油气勘探战略转变与重大发现。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化学专业,2000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致力于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为我国化学驱技术由跟随到引领做出重大贡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技术发明奖1项。曾获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亚太地区石油技术突出贡献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第26届孙越崎能源大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首届“杰出成就奖”等多项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1年9月生,曾任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经理、,勘探分公司经理、川气东送工程副指挥、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总地质师、总地质师、董事、高级副总裁、总裁,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董事、总经理、党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中国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1年9月22日出生,男,汉族,安徽石台人,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专家。中员,民盟成员。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1986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和美国奥克拉荷马大学做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1986年至2003年在石油大学(华东)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来斌(1961年9月- ),男,油气安全科学与工程专家,安徽省铜陵市人。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应急管理部油气生产安全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务院第八届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标签: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