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基础知识
饱和压力:在地层条件下,当压力下降到使天然气开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时的压力叫饱和压力。 流动压力:油井在正常生产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叫流动压力。
答:生产压差:静压(即目前地层压力)与油井生产时测得的井底流压的差值。 地饱压差:目前地层压力与原始饱和压力的差值叫地饱压差。
3、 什么叫采油速度、采出程度、含水上升率、含水上升速度、采油强度? 答:采油速度:是指年产油量与其相应动用的地质储量比值的百分数。
答:层间矛盾:非均质多油层油田笼统注水后,由于高中低渗透层的差异,各层在吸水能力、水线推进速度、地层压力、采油速度和水淹状况等方面产生的差异叫层间矛盾。
层内矛盾:在一个油层的内部、上下部位有差异,渗透率大小不均匀,高渗透层中有低渗透条带,低渗透层中有高渗透条带,注入水沿阻力小的高渗透带突进,形成了层内矛盾。
答:见水层位:注入水沿着油层向油井推进,当油井中某一层含水后,这个层位就是见水层位。 来水方向:一口油井受到几口注水井注水影响时,由于平面上渗透率的差异,各注水井的注入水不能均匀的向油井推进,注入水向油井突进的方向叫来水方向。
答:油层中油、气、水构成一个统一的水动力系统,油层未被打开时,油、气、水处于平衡状态,油层内部承受着较大的压力而具有潜在能量。这些潜在能量在开采时是油气流动的动力来源。
(1) 边水或底水压头:通常是油气流动的主要动力,在开采过程中,油水界面不断向油井方向移动,向油藏内部移动。
(2)气顶压头:当地层压力下降时,依靠气顶气膨胀驱油,在开采过程中,油气界面下降,移向油井方向。
(3)溶解气:当油藏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气体从原油中逸出并不断膨胀,达到驱油目的。随着原油中气体消耗增多,油层能量就逐渐趋近枯竭。
(4)液体和岩石的弹性:当油层压力降低时,油层中的流体和岩石产生弹性膨胀,达到驱油目的。油层的含水区往往很大,它的膨胀总体积也就很大。
(1)水力阻力:包括外摩擦力、内摩擦力和相摩擦力三种。外摩擦力表现为流体流动时与岩石孔道避间的摩擦力;内摩擦力是指流体流动时,流体内部分子间的摩擦力,表现为石油的粘度;相摩擦力是指多相流体混合流动时,各相流体之间的摩擦力,表现为多相流体渗流时渗透率大大降低。
(2) 毛细管阻力:当地层压力降到饱和压力以下时,天然气从油中逸出并膨胀,含有气泡的石油在毛细管和变化的、大小不一的孔道截面中流动产生阻力,消耗更多的地层能量,石油在油层中向井底流动,就是驱动力不断克服流动阻力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消耗地层能量的过程,当油层能量消耗得不足以克服流动的阻力时,油流就停止。
(1) 水压驱动:水压驱动是靠边水、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石油推向井底的。在水压驱动方式下,当采出量不超过注入量时,油层压力气油比比较稳定,油井生产能力旺盛。
(2) 弹性驱动:钻开油层后,地层压力下降,引起地层及其中液体发生弹性膨胀,体积增大,从而把石油从油层推向井底,这种驱动方式称为弹性驱动,是油藏的重要驱油动力来源。弹性驱动的特点是,开采过程中天然气处于溶解状态,日产油量不变时,气油比稳定,油层压力逐渐下降。若急剧减少采出量时,压力有回升现象。再继续不断开采,油层压力会下降,当地层压力降到低于饱和压力时,就会出现溶解气驱动。
(3) 气压驱动:依靠油藏气顶压缩气体的膨胀力推动石油流入井底叫气压驱动。气压驱动的开采特点是地层压力逐渐下降,气油比逐渐上升,产量逐渐下降,当含气边界突入油井井底时,气油比急剧上升。
(4) 溶解气驱动:依靠石油中溶解气分离时所产生的膨胀力推动石油流向井底,叫溶解气驱动。溶解气驱动的开采特点是:开采初期,气油比逐渐上升,油层压力不断下降,产量稳定,开采中期,气油比迅速上升,溶解气能量迅速消耗,油层压力和产量显著降低。开采后期,气油比逐渐降低,油层压力急剧下降,产量也降的很低。这种驱油方式驱油效果差,采收率低,不宜采用。
(5) 重力驱动:石油依靠本身的重力由油层流向油井,叫重力驱动。这种驱动方式出现在油田开发末期,能量已枯竭,重力成为主要驱油动力。油井产量已经很低。
答:油藏驱动天然类型主要决定于油层的地质因素,如油层的分布范围,有无/供水区,连通情况和构造条件等。
答:油田注水开发将改变油藏的驱动类型,油田注水具有水压驱动的全部特点,而且比天然能量驱动补充能量更及时,有条件使油层再保持原始地层压力下开采,获得较高的采收率。
- 标签:油气藏的基本类型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