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百科】高中地理112组地理概念辨析!100张地理动图帮你搞定所有地理难点!
恒星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之一,其在天球上投影的相对位置对于人类的短暂生命来讲是不变的,故称恒星。但由于地球自转,恒星也东升西落。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其在恒星组成的天空背景中有明显的位置移动,故称行星。星座恒星星光闪烁,行星在星空中有明显移动。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较小的天体,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彗尾的长度和方向随距太阳的远近和方位而变化。
星云与彗星的共同点是外貌上都呈云雾状,但两者不在一个层次上, 星云与恒星一个层次,彗星绕太阳运行。
流星体是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固体小块和尘粒。当它高速冲入地球大气层,与空气分子激烈碰撞而燃烧时,产生的光迹称为流星现象。 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流星群与地球轨道相遇时,大量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流星数目显著增加,有时就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大多数流星雨以辐射点所在星座或附近的恒星命名 (如著名的狮子座流星雨,其并不来自狮子座,而是辐射点在狮子座附近)。有的流星体在大气层中没有完全燃烧尽,便会坠落到地面,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称为陨星,根据其成分可以分为陨石和陨铁。
天体系统是就天体的运动关系而言的,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行星和卫星组成的行星系统如地月系等。
都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自转的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有23度26分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从某一颗恒星(除太阳外)位于上中天起,到下一次又位于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个恒星日,时间是23时56分4秒;太阳从上中天到下一个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当地球公转与自转一致时,太阳日大于恒星日,反之则小于恒星日。恒星日是地转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是我们日常的计时单位。当太阳远离我们而去时,太阳日变小,反之则变大。
回归年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360度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
划分两个日期的界线有两条:日界线时的经线,在计算两个日期的面积时,一般用地方时而不用区时,同时也不考虑日界线、晨线与昏线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不同点是:晨线的东侧是白昼,西侧是黑夜;昏线的东侧是黑夜,西侧是白昼。晨昏线的长度是球面上大圆的一半。晨昏线将地球分成相等的两半。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的变化,其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视运动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它是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
平流层顶以上的大气称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的80-500千米的高空存在着若干个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条件:太阳光、地球不透明、地球不发光)。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150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
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五带是地球表面热量带的粗略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南、北温带又可以分出带、亚寒带等热量带,但北半球的亚寒带并不一定在北极圈以南,也可能在北极圈以北;带也可能到北回归线以南,这都是一种粗略的划分。
温度带是我国根据大于等于10度的积温分出的热量带,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都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保温作用指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指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保温作用有两层含义。
散射中的一部分到达地球表面,颗粒大的物质如尘埃、较大的水珠等散射无选择性,颗粒小的物质如空气分子散射有选择性。
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组成,它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在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大气环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大气环流)。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居民生活等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而使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
雨岛效应是指城市由于热岛效应,在城市上空存在一股上升气流,加上城市上空尘埃较多,使城市附近及下风向降水稍多的现象。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季风环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一种环流,近地面空气冬季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则由海洋吹向陆地。它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七个气压带中的一个,副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简称,对我国天气、气候及旱涝有较大影响。
根据冷、暖空气势力大小划分的锋面类型,其在形成、降水强度、雨区范围和分布、锋面倾角、天气图上的表示方法、雨线画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气旋与反气旋分别是低气压与高气压空气的运动状况。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北半球中纬度气旋前方是暖锋,后方是冷锋。热带气旋是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形成的一种气旋,当其近中心风力达到12级或以上时称为台风或飓风。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按冰川所处的位置、形状和规模,可分为冰川和山岳冰川两种。中、低纬度的高山雪线以上形成的冰川称为山岳冰川,呈舌状。冰川分布于南极及格陵兰岛内部,呈盾状。
按照冰川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冰川的物理性质及冰川周围环境综合指标,可把山岳冰川分为海洋性冰川与性冰川两类。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的地区,冰川水分循环速度大,地质地貌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而性冰川分布在气候干燥的内部,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微弱,堆积地貌发育。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山谷风: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波浪:由风、海底火山或地震等引起,海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啸是由海底火山、地震海底、风暴或海底滑坡引起的巨浪。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
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用大规模的流动,叫洋流,依据其成因可以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硫酸型酸雨主要由于含硫煤燃烧而引起(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我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硝酸型酸雨主要因汽车尾气排放而引起,发达国家的酸雨多是硝酸型酸雨。
西风漂流:分布于西风带,因西风吹动而形成的洋流,南北半球均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暖流。
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两者都会引起世界各地的气候异常,如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南太平洋东岸降水偏多,西岸降水偏少。
地震波:地震发生时产生的一种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人们可以制造人工地震并利用地震波来找矿。
填海造陆:指在浅海地区用石块等将海底垫高使之形成陆地的过程,填海造陆的面积通常较小,可用于城市、港口、机场建设等。
都是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海洋污染也能造成生态破坏。
外力作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板块边界的类型。生长边界位于板块张裂处,有海岭、断层等;消亡边界分布于板块挤压处,有海沟、造山带等。
均是地质构造的一种。褶皱指岩层受挤压力后发生弯曲变形,但没有破坏其连续性。断层指岩层受挤压力或张力后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位移。
背斜与向斜最本质的差别在于岩层的新老关系,地面上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反之为向斜。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溶蚀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表面往往被若干分支散流切割成放射状的沟网。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系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地壳的范围是在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软流层位于地慢上部,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至400千米处。岩石圈则从软流层以上直到地表。三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为矿产。有矿产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板块。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的崩解,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如流水的侵蚀作用。
径流是指降水扣除蒸发量等损耗后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时期。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水系:水系又称“河网”、“河系”,指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水体所构成的脉络相通的系统,它由干流、支流及流域内的湖泊、沼泽等组成。水系的划分,有的以流入的海洋划分,如太平洋水系、印度洋水系;有的以河流的干流命名,如长江水系、黄河水系;也有的以归宿的湖泊而定名,如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等。水系特征通常从干支流的分布,河道的曲直等方面去描述。水文:一般包含水位、流量、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的内容。水位是河流某处在某一时刻,相对基准面的水面高程。水位的变化,主要受水量大小的影响。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横截(断)面的水量,一般用米3/秒表示。河流中出现一年中最小流量的时期,称为枯水期。汛期是指流域内季节性降水或冰雪融化,引起定时性的水位上涨时期。含沙量指单位水体中所含泥沙量,通常以千克/米3计算。结冰期指水体开始结冰至冰面破裂,冰块随水开始移动的这一段时期。
承压水: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中间的地下水。潜水有自由水面,埋藏较浅,水质较差,易受气候影响;承压水承受一定的静水压力,埋藏较深,水质较好,不易受污染,但污染后难以恢复。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可供人类利用的水,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指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湖泊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前者是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其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彼此间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并与其生存环境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工沼气。煤与煤气、天然气与液化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常规”是通常使用的意思。“新”的含义有两层:一是20世纪中叶以来才被利用;二是以前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它们本质的区别是利用时间有差异。当然,随着时间推移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的新能源会逐步成为常规能源,例如石油在19世纪下半叶,是一种了不起的新能源,现在也是常规能源了。又如核能在发达国家已看成是常规能源了,而在发展中国家还算新能源。
自然资源人类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被称为能源资源。
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
区位,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在区域中的位置,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位置,如三江平原发展种植业,具体位置在三江平原地区;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如三江平原发展种植业与其所在地区的哪些地理要素相关。
布局与区位的内涵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区位强调客观存在,着眼于微观,布局强调主观安排,着眼于宏观。但在影响因素上,二者是一致的。
密集农业是与粗放农业相对而言的,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多少和单位面积产量高低。商品农业是与自给农业相对的,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农业的产出是供自己消费还是为市场而生产。密集农业不一定是商品农业,如亚洲的水稻种植业是密集农业,但不是商品农业。商品农业一定是密集农业。
生态农业是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基本上不使用化肥和少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而充分利用农业的各种废物来促进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循环。
有机农业指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仅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粪肥、绿肥等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办法来维持土壤肥力和可耕性的一种耕作方法。有机农业的特点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但农产品产量低。
大牧场放牧业与游牧业同属于畜牧业,都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不同点:大牧场放牧业投入的生产资料较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出口,属于密集型的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例如,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里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因而形成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为主的一种自给农业,主要分布在北非、东非、中东、中亚等地。游牧业虽然驱赶牲畜,逐水草而牧,但是绝不是随机的漫游,一般是牧民根据当地气候而有规律地迁移。牧民必须定期与农业民族进行物质交换,用畜牧产品交换粮食、衣着等生活必需品。游牧业投入的资金较少,属典型的粗放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的定义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依据,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立足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在特定的区域内,规划、组织并付诸于实践的科学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通过大量实践,已涌出现许多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改良和推广、黄土高原农林牧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业新村、广西的立体农业等。
工业发展类型是根据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类别来划分的,一般分为四类: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五类:原料指向型、市场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判断某种工业属于哪一种工业发展类型,主要看其最主要的投入因素,或者看其生产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例如,在搾糖厂产品(粗糖)的价值中,原料(甘蔗或甜菜)的价值占主要部分,并且搾糖厂的生产和分布受原料的限制,因此,搾糖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工业的区位选择往往以某主导因素为指向,判断工业指向类型就是看其区位选择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哪一个。例如甘蔗制糖厂,由原料甘蔗到成品糖失重大,靠近甘蔗产地才是区位的最优选择,才能达到成本最低、利润最高的目的,所以甘蔗制糖厂属原料指向型。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工业的集聚和分散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从表面上看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实质上是工业联系产生的两个结果。集聚表现在小区域内有联系的工厂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分散表现为大范围内有联系的工厂远距离的协作关系。
新兴工业是指在20世纪50年始的新技术中产生的新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核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感光材料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等工业。它是与传统工业相对应的。传统工业是指在第一次科技中产生的如棉纺织、钢铁、造船等工业及第二次科技中产生的工业部门如汽车、飞机制造、石油化工等工业。而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在原来没有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由于工业发展而形成的分散型工业区。新兴工业区有的发展的主要是传统工业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等,有的发展的是高技术产业如美国的硅谷等。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指某交通运输网由什么运输方式组成,如铁路运输网由铁路一种运输方式构成、铁路-公路运输网由铁路和公路两种运输方式构成;交通运输网的层次指不同地域的运输层的层次,如省级综合运输网、地区级综合运输网等。
邮政通信和电信通信都是邮电通信的一部分。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交通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电子通信是信息时代的电信通信,它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利用计算机通过数字网,快速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的传输,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
城市商业中心的组织形式。商业街位于城市街道两旁,集中了较多的零售商店,为消费者购物、娱乐、享受各种服务提供方便。商业小区一般多由粮店、小型综合商店、副食杂货店和摊点等多种工农业点组成,位于居民住宅区内。
全球经济联系的方式。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国际金融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有机农业: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有机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不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物种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有机食品指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并且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
(2)无公害农产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在无公害农产品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
(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注重生产过程的管理,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侧重对影响产品质量因素的控制,有机食品侧重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控制。
绿色:狭义的绿色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印度独立后粮食一直不能自给,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引进良种与先进技术、增加化肥使用和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上世纪70年代初,印度的“绿色”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又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饲养奶牛,希望通过迅速提高牛奶产量,实现增加国民营养、改善国民体质的愿望。到1985年“白色”第二阶段发展规划结束时,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一养牛大国。据印度政府公布的统计数字,2001年至2002年间,全国共生产牛奶8300万吨左右,居世界鲜奶及奶制品生产大国榜首。
都是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公正性与共同性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都是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中的阶段。改造自然是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是工业化以后,不断壮大的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以惊人的速度提高。人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公平性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共同性指地区性问题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强调全球性问题和全球合作。
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旅游、度假、购物、出差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
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环境人口容量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环境承载力。合理容量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
原生环境因素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次生环境因素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
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布,一般来说,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向外依次是居民区和工业区。城市的布局形式: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种形式。
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物质文化,后者称精神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为文化现象,但给文化现象下定义很难,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文化事物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事物。文化景观指人类文化留在地球表面的印记,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文化综合体:某些特定文化的综合体,如汉文化综合体由汉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风俗、生产方式、建筑样式等构成。
园林的构景手法。隔景法和障景法是为了丰富景观的层次;借景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隔景法和借景法不在一个逻辑层次上。隔景法和障景法处于同一层次,借景法与框景法等处于同一层次。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对世界上国家的分类。选修第一册89页图中将欧洲的所有国家、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南非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划为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不过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我们只能依据教材的划法。
区域集团化:某一特定地区的国家通过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和投资自由化等。
经济全球化: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可以这样认为,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东部季风区: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之一,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3000米等高线与青藏高寒区相分界。
东部沿海经济地域:中国的三大经济地带之一。东部季风区的面积比东部沿海经济地带大得多,东部经济地带全部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美国堪萨斯州尼马黑潜脊西翼爱尔-庇迪博-克凡尔脱·赛拉斯-佛罗伦斯-本斯诸穹隆上油气田分布图
- 标签:油气藏可以分为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地理百科】高中地理112组地理概念辨析!100张地理动图帮你搞定所有地理难点!
恒星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天体之一,其在天球上投影的相对位置对于人类的短暂生命来讲是不变的,故称恒星…
- 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再迈新步伐
- 2020-2026年中国非常规油气藏压裂改造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报告
- 我国天然气需求依赖进口 2022年后地下储气库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 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在即一文带你了解天然气中游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 十四五”: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更加突出
- 油气专家: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成果显著
- 广西在建第一高楼正式封顶
- 中国石油发布两大非常规油气重磅成果
- 原油基础知识
- 重磅 l 天然气管网、LNG 接收站和储气库行业研究报告(本文干货多建议收藏后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