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 外资巨头觊觎中国新能源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国,中国25%的农村地区受到酸雨影响,2/3的大城市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最低空气污染标准。
世界银行估算,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2%,而发展以风电、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能减少能源产业对环境构成的强大威胁。
随着节能等理念的推广以及中国政府政策的引导,新能源在中国本土的需求将会逐渐加大,未来市场潜力不可小觑,这也是外资巨头觊觎中国新能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这被认为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大动力。
早在3月26日,中国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就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提出财政部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最高20元/瓦的补贴。紧接着,财政部又发文详细解读了关于“支持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政策细节,这将大大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在已经发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就体现了对新能源的支持。期待中的能源产业振兴计划有望明确新能源发电的份额,提出与电网系统相关的对接办法、技术标准,进一步在财政、价格、税收、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支持。
张晓强表示,中国政府将结合国内的十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完善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政策,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与环境保护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并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一批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大量投资大大推进了新能源行业发展进程。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理事长马颂德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虽然投资的主体在减少,但是在节能减排方面,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风险投资都没有减少。因此,金融危机对于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来说是巨大机遇。
据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风能的投入增加了88%、对核能的投入增加了72%、对水电的投入增加了19.2%。同时,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400多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全国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多万吨,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9000多万千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59%。而根据美国能源基金会与中国发改委的联合预测,2005年到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新能源、节能、环保需要投资7万亿元。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指出,金融危机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机遇。这场危机既是金融危机,但也是一种能源的危机、生态的危机。应对这场危机就要在能源技术上实现性的变化。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当前,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正在催生着一场新的能源科技。
当外资巨头都在为布局中国新能源产业蠢蠢欲动、踌躇满志之时,有一种声音却不能被忽视:“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盲目扩张的势头必须加以警惕。”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从理论上讲,新能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新能源要想大规模走上历史舞台尚需时日。
专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尚不具备能够为新能源需求创造条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国内外皆如此。
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但美国政府对待新能源的态度非常暧昧,对新燃料开发采取了不积极的态度,这是因为美国石油公司对政府的能源政策制定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发展新能源的前提是石油公司需投入大笔资金,而石油公司的付出在短期内又难以得到理想回报。
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从中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看,要让全社会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和组织能否放弃当前利益寻租。要取得这样的共识,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其难度客观存在。
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障碍不可小觑。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家族的重要成员,从国内情况看,有关该项产业的科研工作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大规模工业应用之间还有距离。
以生物能源产业为例,目前技术难题仍是制约生物能源产业的主要因素,有关该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在国内仍然是空白。当前中国生物质能源加工利用技术集成化和成熟度不高,生物转化和加工效率低下,生物技术转化工艺难以实现规模化。同时,大型精密设备需从国外引进,国产化水平不够,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是制约新能源产业化的瓶颈。
新能源产业运营成本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发展空间。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说,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风险大。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量是每年73亿吨标准煤,但开发量尚不足4000万吨。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且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确实是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运行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
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例,目前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电的1.2倍,生物质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则为煤电的1.7倍,光伏发电成本更高,约为煤电的11倍至18倍。成本居高不下严重抑制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市场容量的狭小又进一步缩小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的空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步伐。所以发展新能源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其规模化和产业化,只有这样方有可能打破成本壁垒。
新能源产业化面临技术、成本、体制障碍,且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和发展往往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会阻滞其发展步伐,因此适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前中国政府已制定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0-201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中明确指出:今后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已启动了新能源产业的系列科技攻关活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若能继续加大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对新能源生产消费观念引导,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
有关专家指出,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技术、成本、体制障碍是相互影响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为因果。所以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兼顾,需要对现有的能源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动大手术。总之,发展新能源犹如开启破冰之旅,过程虽充满艰辛和困难,但前景令人期待。
- 标签:世界五大常规能源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全球常规能源逐步枯竭 外资巨头觊觎中国新能源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国,中国25%的农村地区受到…
-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举办“双碳”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转型发展论坛
- 北京新能源汽车政策(北京新能源汽车政策2022)
- 江淮新能源汽车(江淮新能源汽车5.99万)
- 国产新能源汽车(国产新能源汽车有哪些品牌)
- 奇瑞新能源汽车价格(奇瑞新能源汽车官网)
- 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补贴后6万左右的新能源汽车)
- 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哪个学校好)
- 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好就业吗)
- 燃气安全百日攻坚在行动田阳广投天然气入户安装优惠活动火热进行中!
- 河南理工大学举办首届“非常规能源地质与开发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