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拥抱消费型城市发展新拐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除了物质性需要外,还包括社会性需要、心理性需求。
进入新时代,“消费型城市”发展趋势日益明朗。这预示着城市转型发展新的拐点已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在国内建设若干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消费型城市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都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城市目标,显示出对消费型城市发展拐点机遇的敏锐把握。
2018年4月,上海提出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2018年9月,深圳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消费中心城市;2019年3月,广州市提出将努力打造国际消费城市;2019年6月,北京提出到2020年全市建设国际一流的消费枢纽城市取得重大进展,2035年建成国际一流的消费枢纽城市。北上广深之外,日益焕发商业魅力的众多新一线城市,也正将目光转向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成都、杭州、西安、青岛等城市已经纷纷发布国际消费城市建设规划。
成都作为世界新兴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近年来,与一些从生产型向消费型仓促转型的城市不同,“消费”和“生活”早已是成都城市最鲜明的标签。扬一益二,列备五都。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成都适宜的自然和气候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生产中心,辐射西南、联通东吴的交通方位造就了繁盛的商贸活动。而已内化为城市底蕴的消费基因,在当前把以高品质消费为重要特征的城市生活美学演绎得淋漓精致。“安逸的生活”已成为成都对外交流的标配。最新发布的2019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成都紧随北上广深,城市商业魅力位居新一线城市之首。近日,成都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巩固发展城市战略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加快培育专业化国际化新型消费中心。
6月12日,《学习时报》头版头条刊发了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署名文章《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文章分析了消费型社会的建构逻辑、经验教训以及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内涵特征与现实基础,重点探讨了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出应聚力构建创新驱动的消费供给模式、聚力提升共建共享的消费政策制度、聚力完善协调联动的城乡消费格局、聚力培育绿色健康的现代消费理念、聚力营造开放包容的消费市场环境。在思考加快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建设的同时,也从一个地方视角,提出了消费型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需要破解的问题。因而,外界舆论普遍将其视为成都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顶层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强调了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的思想引领、改革推进、创新驱动。这实际上也是成都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方法论。
以新思想为引领,以新理念为逻辑,以创新为驱动,对标世界一流城市,这是近年来成都谋划工作的“新范式”。2017年,成都提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全国率先把新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贯穿城市发展各方面、各环节,已成为城市发展基线和主旋律。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时,明确表示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成都的城市发展战略体现了对推进城市化发展模式和路径转变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成都建设中国特色的消费型城市,更加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产业体系提档升级,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
去年8月,成都出台《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西部地区国际化程度最高、消费场景最潮、消费环境最优的消费中心,初步形成国际消费市场承接地、国际消费资源集聚地、国际消费时尚创新地。再通过若干年持续努力,最终建成辐射引领丝路沿线国家的消费门户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这个“行动计划”最大亮点,就是以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消费型社会为话语背景和思考坐标,去整体性、系统性推进国际消费城市建设。 比如成都提出的实施品质化消费供给提升、标识性消费场景塑造、多元化消费品牌建设、引领性消费热点培育、开放型消费平台打造、国际化消费生态优化六大工程,实际上就体现了四个转型,即由速度规模导向转向质量效益导向,由生产保障优先转向生活品质优先,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由维稳型的经验治理转向人本型的社区治理。四个转型,是对发展惯性的矫正,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回归,也是对“成都究竟要建设怎样的消费城市”的解答。
前不久,成都公布了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其中一些数据可以反映成都在建设中国特色消费型城市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2%;新增新经济企业3840家,同比增长27.0%。尤其是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7%,对比北京的5%,上海的6.3%,深圳的7.5%,广州的7.7%,这一成绩相当亮眼。
新的消费品牌不断聚集。今年一季度,成都招引国际品牌,新增落户60家首店;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绿道、林盘成为市民打卡之地,各式各样的智能零售模式出现在大小社区;一些新的消费形态开始形成。以“夜游锦江”为代表的夜间旅游新业态正蓬勃发展,实现接待游客总人数5759.7万人次,增长13.8%,实现旅游总收入981.5亿元,增长26.4%。
最近的一组全国性榜单,则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印证了成都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2019中国未来商业趋势研究报告》中,成都在京东线上购买书籍排名全国第四,跻身全国购买力最强城市第五名,仅次于北上广深;中国旅游研究院和美团点评联合发布的《夜间餐饮消费大数据报告》中,成都夜间餐饮消费排名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北上深广;阿里巴巴6月13日发布的数据中,成都“熬夜消费能力”全国排第三;“2019中国精致餐饮行业报告”中,成都在精致餐厅门店数量、增速上超过了广州、杭州等城市;刚刚过去的“6?18”购物节,成都在6月1日的半天时间内,成交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天,而第一个小时的成交额排名全国第六。
不难看出,新旧动能转换中,消费正脱颖而出,成为成都城市发展的新动能之一。从消费能力提升、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社会保障提升,消费型城市建设人才储备等多领域、全方位出发,成都正迈向国际消费城市稳步前进。
当“买买买”上升为城市重要发展战略,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新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型动力机制,正在为成都传统的“好玩、好看、好吃”注入全新内容。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下的消费型社会制度机制和政策体系构建,则正在为成都的消费型城市建设打上“中国特色、成都表达”的鲜明标签。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