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风能

寻找方大曾二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保定举行

摄影:《人民画报》王蕴聪

7月5日,寻找方大曾二十年学术研讨会在保定举行,此次活动由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和方大曾研究中心组织举办,旨在进一步推动方大曾战地新闻摄影报道研究,通过对先贤的事迹深入挖掘,弘扬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勇于牺牲的精神。

保定是“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的失踪地,也是他战地采访的中转站,在此,他完成了《前线忆北平》、《保定以南》《保定以北》等多篇报道,并向外传递了大量拍自前线的照片,这些中国军民顽强抗战的消息,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引起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中国摄影史和战地报道谱写了重要篇章,因此,他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1937年9月18日,他在保定写完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后,由蠡县寄出,此后再无消息。

1999年,时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陈申的一纸传真,开启了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的寻找方大曾之旅,2000年,他通过在保定等地的寻访,拍摄了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又通过多年资料考证、寻访研究和田野调查,于2014年出版了《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称,这部专著把湮没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记者方大曾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的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晓,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

研讨会上,方大曾亲属代表张在娥、范长江长子范苏苏和北京大学等与会专家围绕寻找方大曾的历史作用、当代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学术探讨。中国新闻史学会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汉奇先生发来贺词:“冯雪松同志从发现,寻找,到深入开掘和研究方大曾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纪录他的生平,宣传他的业绩,表彰他的精神,已经二十年了。使被埋没了多半个世纪,几乎被遗忘了的一位杰出新闻摄影记者的事迹,得以重现和弘扬于天下,弥补了中国新闻事业史和中国新闻摄影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缺失,真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我给冯雪松同志这二十年来为此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点个赞!并祝愿他在方大曾的研究和方大曾历史业绩的弘扬和宣传上取得更大更多的成果!”

2015年7月7日,方大曾纪念室在保定市方志馆落成,纪念室内陈列着其亲属捐赠的、他唯一一件存世物品——旅行箱,青年雕塑家李一夫创作捐赠的方大曾铜像,以及生平、作品和寻找足迹等内容。几年来,已建为多所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

2015年9月,由冯雪松发起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计划在清华大学正式启动,到2017年6月在内江学院圆满收官,历时近两年,走进国内外20多所知名高校,以讲座、展演、交流会、战地寻访等形式,分享方大曾的传奇经历,重现抗战中一个人的命运和那段国家危亡的历史。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这位中国战地记者,延续国家记忆,传承民族精神。

2018年7月7日,方大曾研究中心在保定成立,使保定成为瞻仰新闻界前贤、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地方。这次活动将对把方大曾纪念室和研究中心办好,发挥更大的教育和启示作用,发挥重要的推动效果。(孙进柱 方大曾研究中心主任)

附: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贺信

欣悉“寻找方大曾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北保定举行,我谨表热烈祝贺!

保定是抗日战争的前线战场,也是抗战新闻的重要现场。第一个用图文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记者方大曾以笔为枪,以镜头为炮,与保定人民站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用丰富的新闻作品记录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展示抗战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高扬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他满怀爱国忠诚,充满报国情怀;记录时代风云,传播前线消息;坚持人民视角,传递温暖关爱;守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用优秀新闻作品和崇高职业精神书写中国新闻史的光辉篇章。

二十年前,记者冯雪松开始了对方大曾的寻访之旅。深入京津冀蒙, 深入抗战遗址,深入基层一线,克服各种困难,寻找先贤旧作,挖掘采访史料,著书记录过程,还原历史真相,成功再现抗战艰苦历程,真实复原抗战记者形象。方大曾作为最早用摄影报道”七七事变“的战地记者,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记者代表。两代记者求真求实的精神感召,推动全国新闻业界、学界共同研究方大曾和抗战新闻史,保定市在抗战史料馆专门建立展览室、成立研究中心, 工作卓有成效,体现了新闻界不忘初心的真挚情怀、 保定人民不忘本来的深情厚谊。

祝愿新闻界记者、学者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学术品格, 弘扬创新精神,加强抗战新闻史研究,拓展方大曾研究的广度, 多出有学术深度、理论高度的新成果,为抗战新闻史、中国新闻史研究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