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风能

农民日报社李杰:发扬"柏坡红",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原标题:农民日报社李杰:发扬“柏坡红”,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民闫连章农家旅馆里,他们夫妇在向河北日报副总编辑赵兵(右二)等媒体记者讲述“老照片”故事。农民日报记者 李杰 摄

  红色,是无数革命先烈和爱国志士抛颅洒下的热血,也是千千万万人民衷心拥护中国革命、一心向党的红色情怀。

  西柏坡三面环山,南邻水库,风光秀美。可柏坡岭上每一块石头,都沾染着革命的鲜血;碧波之下,掩藏着烽火岁月的感人故事。在这里,中国革命实现最终胜利,谱写出波澜壮阔、成就辉煌的壮美史诗。学习西柏坡精神,就是要学习那一抹浓浓的红色,对党和人民“没有一丝杂念、不染一丝尘埃”的厚重而纯粹情怀,学习那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

  山花烂漫之时,心怀无比崇敬,我走访了85户244口人的山村,碰到的每个村民都是“革命后代”,开旅馆的、卖纪念品的、街边晒太阳的、在家里写村史的,他们每个人都能讲述长辈们留下的“红色”故事。纯朴而坚定的柏坡人民为了党和国家,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奉献着,他们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

  革命战争年代,村民们踊跃支前、参军参战,先后有200多名柏坡儿女光荣牺牲。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里的人民真心拥护共产党”。老党员闫文进回忆说:“1938年起,我们村就成立了地下党支部,就一直是‘抗日模范村’。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来时,我父亲是村支部书记,他组织参与了为中央领导机关找房子、腾院子、筹粮食等服务工作,在短短一两天时间就准备好了上百间房屋、数百担小米以及锅碗瓢盆,乡亲们‘腾出了最好的房,拿出了最好的粮’。”

  建设时期,柏坡人民用行动践行“顾‘大家’、舍‘小家’”的情怀。1958年修水库,能解决滹沱河下游“水患”,还能发电、浇地。在国家利益“大家”面前,柏坡人民放弃肥沃的“米粮川”,远的搬迁到山西、内蒙,近点的去了石家庄郊区、县城周边,还有10多户村民“热土难离”,就在村北“高岗旱岭”梯田边挖个坑,住在用木头板子搭起来,用秸秆、黄泥抹抺的“地窝棚”,也就是现在的西柏坡村。紧接着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乡亲没有粮食吃,“有时两三天吃不上一顿饭”。

  改革开放后,封山育林,柏坡人民放弃了祖祖辈辈“砍柴放羊”习惯。水库成为省会石家庄人民的地表水饮用水源地和首都北京的备用水源,柏坡人民再次放弃“网箱养鱼”和水库打渔,过上了“靠山不吃山、临水不吃水”的生活,开始了“让山疙瘩生金变银”的绿色发展“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革命圣地西柏坡,他多次“怀着崇敬之心”来这里,与乡亲们座谈,告诫村民和各级干部“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在庆祝新中国70华诞之际,朴实可爱的柏坡人民,用行动展示了艳艳的“柏坡红”,这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楷模和榜样。

  采访就是重温初心,采访就是践“四力”,采访就是自我教育。我们深深感受到,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一定要向柏坡人民学习,进一步发扬“柏坡红”精神,牢记嘱托、不忘初心,去田间地头、去社区厂矿、去革命老区、去沿海边疆、去改革前沿,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锤炼“四力”,在各自的岗位上经受住各种考验,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央广播电台记者在采访来自唐山市的游客。农民日报记者 李杰 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