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长宁地震中 广电“大喇叭”抢跑地震波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突发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10、9、8、7……”成都市高新区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抵达前61秒发出了地震警报,用多种手段提醒民众及时避险。据悉,成都共有110个社区实现了“大喇叭”预警,起到了很好的防震减灾作用。
电视上弹出小窗口
“成都市高新区内基本上每一个社区,只要有广播站的地方,当时都播放了预警广播,电视上也弹出小窗口倒计时,向市民及时发出了地震预警信息。”成都市民文译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同时,自己手机上的客户端也出现了地震预警信息提示,多终端的预警信息及时地传递给每个市民,这让大家都在地震来临前有所准备。
记者了解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便研发出这套地震预警系统,通过技术创新而实现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系统。
2017年9月,四川广电网络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展了研究。截至目前,电视地震预警功能已覆盖了四川省地震区所有13个市州、79个区县。
电视地震预警服务是在当地政府的授权许可下,四川广电网络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推出的公益服务,通过电视在地震发生时及时推送预警信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为群众争取黄金避险时间。
自电视地震预警系统上线以来,成功预警了多次地震,此次宜宾长宁6.0级地震,全省地震高发区县都收到了电视预警,为群众提供了几十秒的避险时间,其技术的先进性和服务的普惠性在四川省得到了充分验证。
“凭借电视地震预警系统,我们在地震发生前90秒通过电视端提前发布预警,向汶川县电视用户迅速传递了地震信息。”四川省汶川县电视台总编室主任赵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相较两年前九寨沟地震发生前40秒倒计时,这次地震的预警提前至90秒,在更大程度上减轻了地震带来的损失与危害。
“应急”新闻报道已成常态
“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应急报道机制立即启动,应急值班的同事马上收拾行李准备出发。同时,制片人根据灾害程度,决定第一时间派往灾区的人数。四川卫视新闻中心加上四川观察,以及其他频道的同事将近20人,在当天夜里就奔赴现场。”此次前往震区报道的四川卫视一线记者姚晞告诉记者,对于此次地震报道,大家都迅速进入状态。
“到达现场以后,我们首先对救援情况进行报道,比如塌方地段、倒塌房屋等,随后就跟随武警、消防官兵拍摄救援情况。次日上午来到伤员集中医治点长宁县中医院,对伤员伤势情况进行报道。此外,也针对性地对集中安置百姓的设施、环境等情况进行报道。”姚晞介绍,在“应急”常规报道的同时,报道组也对葡萄井等老百姓好奇的细节进行报道。
《直击长宁6.0级地震——记者探访地震灾区安置点》《直击长宁6.0级地震——川台记者第一时间到达震中》《直击长宁6.0级地震——一方有难 八方驰援》《直击长宁6.0级地震——一家三口被困 两人生还》等系列报道由此推出。
地震发生后,宜宾广播电视台也立即开启特别报道,在宜宾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并机直播。“17日晚上,我台便启动了应急报道预案,第一时间派出10多组记者,跟随消防、医疗、武警、矿山救助队等不同救援队伍和工作小组,连夜奔赴长宁双河、梅硐和珙县等灾区展开实地报道,同时,在电视台编辑机房,工作人员及时将地震第一现场的消息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方式进行传播。”宜宾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除新闻综合频道、公共频道,还在“无线宜宾”APP、宜宾新闻官方微信、交通广播等多平台进行全媒体推送,将抗震救灾一线的信息传播开来,“截至19日,我们已经派出3批记者轮番报道”。
采访中记者发现,四川的新闻媒体采用的应急报道机制大多已十分完备,四川媒体人随时整装待发,在有条不紊中展现职业担当。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