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80后”女孩郭墨涵:“铁板绣花”匠心锤锻浮雕艺术
中新网石家庄8月31日电 (李晓伟)“人们普遍觉得女孩不适合铁板浮雕,但从事这项艺术以来,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谈起自己的“非遗故事”,31岁的郭墨涵称。
郭墨涵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氏铁板浮雕艺术”市级传承人,也是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郭海博的女儿。自2012年以来,这位“80后”女传承人正式开始铁板浮雕创作,用自己的思考和努力“以柔克刚”,赋予了这门“硬艺术”别样的魅力。
郭墨涵作品《雄关漫道》。受访者供图走进位于石家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铁板浮雕工作室,长发披肩、面庞清秀的郭墨涵围着厚厚的围裙,只见她左手持锤,右手执錾,在铁板上上下翻飞,叮当作响。工作室墙壁上,微笑的女孩、顽皮的男童、矍铄的老人,还有老屋、古井、瘦马,一幅幅浮雕作品让原本冰冷的铁板透露出艺术的温暖底色。
“父辈用三十多年的探索开创了铁板浮雕,这门艺术凝聚了他很多心血。”郭墨涵感慨道。正因见证了父亲的不易,大学毕业后她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回家传承父亲的事业。
郭墨涵正在创作中。受访者供图然而,传承并不是一句话就能做到的。“每天都要挥锤上万次,一站就是一整天,胳膊常常又酸又痛。”回忆初学铁板浮雕锤锻技艺时的场景,郭墨涵感慨道,这对女孩来说确实不是一份好差事。
与铁板浮雕打交道的时间越长,郭墨涵越觉得这是“一门真实的艺术,不能有半点差错”。在创作中,她常常要敲打錾刻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但很可能因为一锤子不注意而前功尽弃。常年埋首在铁板浮雕创作中,噪音对耳朵是一种折磨,而长期挥锤敲打和铁板的震动还对骨骼造成伤害,但她依旧乐此不疲,“钻进了这门艺术,这些艰辛都不算什么”。
郭墨涵作品《奔腾的时代》。受访者供图现在,在父亲郭海博眼里,郭墨涵已形成了年青人自由随心的创作风格,这让他很高兴。同时,她的作品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美术展览,甚至走出国门,她本人也获得了“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在深入探索铁板浮雕创作的同时,郭墨涵和父亲也思考着如何增强这项非遗的生命力,将之发扬光大。他们思考的结果,就是“自泄天机,授人以渔”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