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能源

“一天药都不能停” 临床专家呼吁医保给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更多支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6月12日讯 随着老龄化时代来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逐渐增多,国家、社会和患者个人家庭的负担也渐加重,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些疾病虽然难以治愈,但通过规范的用药治疗,大多数病情都能得到控制,从而减轻其带来的负担。近日,多名国内知名临床专家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呼吁医保部门在医保政策上向这类疾病用药倾斜,提高药物可及性,让更多患者用得上药、用得起药。

  “帕金森第一大国” 我国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较多

图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图片由其本人提供

  阿尔茨海默病是二三十种痴呆类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占痴呆患病人群的70%左右,大多数都发生在老年期,所以也被称为“老年期痴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约有700万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这个数据正逐级攀升。阿尔茨海默病最常发生在超过65岁以上的人群中,就诊率以及治疗率偏低,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图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图片由其本人提供

  “帕金森是个老年慢性病,6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患病可能性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绝对数字越来越多,所以帕金森病越来越常见,医疗负担也越来越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的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我国此人群的发生率为1.7%。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人数约270万,年增新发患者10万,已成为“帕金森第一大国”。随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预计到2030 年,中国帕金森病患者将激增至500万人左右,全球超过50%的帕金森病患者将在中国。

图为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图片由其本人提供

  另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抑郁症的发病状况也不容乐观。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2年发布的《抑郁症:全球性危机》报告中指出:抑郁症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负担疾病,预计到2030年抑郁症将位列世界疾病负担的首位。按照WHO最新估计,全球有逾3亿人罹患抑郁症,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3%,其中中国抑郁症患者超5400万,且疾病识别率、就诊率、治疗率均较低。

  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

  阿尔茨海默病有“ABC”三个核心症状。A(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指的是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和应用基本生活工具的能力降低或丧失;B(Behavior)指的是精神行为异常,包括妄想、幻觉、淡漠、焦虑、激越、抑郁、侵扰等;C(Cognition)指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语言障碍,计算力下降等。

  于欣教授表示,阿尔茨海默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控制,治疗目标在于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负担。坚持用药治疗能有效地帮助延缓病情的发展,规范的治疗能减轻患者及其照料者的负担。但据于欣教授介绍,目前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有“三个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程度较低,患者到医院的就诊率较低,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更低。

  于欣教授表示,目前的药物如果及时使用,可以让患者病情进展得慢一些。据了解,新型治疗药物易倍申(盐酸美金刚片)是NMD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症状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能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语言、精神行为症状。“但用药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还是取决于病人是否坚持服用,以及是不是比较早期开始用药,越早用药受益越多。”于欣教授这样解释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意义。

  帕金森病会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的挑战,患者会逐渐出现运动困难,包括肢体颤抖、僵硬、运动缓慢和平衡障碍,进一步影响步态、言语和吞咽功能。此外,帕金森病常引起严重的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抑郁、便秘和认知障碍等,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差。在疾病晚期阶段,患者常需坐轮椅甚至卧床。201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制定的新版中国帕金森病(PD)治疗建议指出:帕金森病是高度复杂且不可痊愈的疾病,因此指南倡导“一旦早期诊断,即应尽早开始治疗”。

  但陈彪教授表示,目前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存在就诊率低、患者对疾病的治疗手段认识不足等问题。根据一项对国内6000名大众受访者的调查显示:在我国,超过80%的受访者不了解帕金森病,帕金森病的就诊率仅40%左右,不到40%的帕金森病患者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在国外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患病1年内就能及时就诊,而在我国,患病2年内接受诊治的患者仅有13.6%。

  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陈彪教授强调,帕金森病患者不能等到疾病影响到生活质量才进行治疗。一旦确诊,应该立即开展药物治疗,在病程早期治疗,有助于延缓帕金森病症状进展,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需要持续用药 患者负担较重

  帕金森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为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陈彪教授说:“帕金森病从得病一直到去世,几乎可以说一天都不能停药。因为帕金森病患者主要是缺乏多巴胺,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患者就会感到很难受,所以他们吃药就像吃饭一样,负担肯定也是很重的。此外,如果患者出现残疾,就医需要有人陪伴,平时也需要有人照料,持续时间动辄10年、20年,需要很多的费用,加重帕金森病患者的负担。”卫生经济学研究显示:每位帕金森病患者的年平均直接支出为15660元,年间接支出为4500元。随着疾病的加重,与帕金森病相关的经济负担将递增。

  阿尔茨海默病也是如此。记忆减退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但是伴随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更需要高度关注。于欣教授说,BPSD导致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使他们难以照顾,并加重照料者的负担。

  抑郁症的发病率及相关自杀率居高不下,给社会和患者带来巨大负担。全球范围内,抑郁症被列为非致命健康损失的最大“贡献者”之一,占所有“总伤残损失健康生命年”的7.5%。杨甫德教授表示,中国是全球抑郁症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且由于抑郁症患者难以应对人际及职场关系,严重影响家庭和职业发展,导致其社会功能无法实现。

  共同呼吁医保支持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多项法律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加强对心理健康、精神卫生领域的管理和建设,并鼓励行业和企业提供创新治疗方案。加强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防治已得到政府高度重视,被列入《“健康中国”2030》战略规划中。

  杨甫德教授指出,随着对抑郁症认识的逐步加深,抑郁症治疗目标从早期仅关注情感症状的改善,转变为全面改善情感、认知、躯体三维症状、恢复社会功能。认知症状可早于抑郁症的其他症状出现,可预测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结局,是重要的残留症状,更是抑郁症复发的风险因素。而且认知损害(注意力、记忆、执行能力以及信息处理速度)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 伏硫西汀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可以较好地控制情绪、认知和躯体症状,尤其对于认知症状的改善作用独立于情绪症状的改善:并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日常功能。在专家看来,如果能将伏硫西汀等新型抗抑郁药物纳入国家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将极大提高抑郁症患者对新型抗抑郁药物的可及性和可负担能力,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三大核心症状的控制水平,促进患者全面社会功能恢复,促进劳动生产力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经济因素起码是影响帕金森病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陈彪教授直言,虽然帕金森病用药并不是很贵,但由于需要长期使用,仍然有很多病人负担不起。目前虽然大部分治疗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的药物都在医保目录里,但有的是二线用药,报销比例有点低,还有一些新药并没有被纳入,患者获得药物比较困难。因为没有进入医保的药物,医院就没有,而帕金森病病人都是到医院看病,药物不进医院,基本就买不到了。他希望国家医疗保障局能关注、解决这个问题。

  陈彪教授认为,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尽快将创新药物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是改善患者预后和更好地应对帕金森病日益增加的负担的关键。他说,医保目录影响到医院的用药行为;能否进入医保,对医生用药是很有影响的,因为这涉及到对帕金森病人的管理。帕金森病不是治病,更多的是治人,需要个体化治疗,一种药物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病人,因此需要有更多药物供医生选择,特别是一些新药。现今的医保政策限制了一些新的药物在医院的使用。

    据了解,目前临床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是左旋多巴,但长期使用易引发运动并发症;其他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儿茶酚-邻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和第一代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等,虽然治疗目的均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运动、非运动症状及运动并发症,但仍存在各自的治疗局限性。在专家看来,将创新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如甲磺酸雷沙吉兰片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可造福更多帕金森病患者。

  于欣教授表示,很多神经、精神类疾病患者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长期用药负担确实很重,国家应该支持他们一把。毕竟这类药物换来的不是一年半年的寿命延长,而是可以让病人获得十年甚至几十年相对有质量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