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的哥哥湖北一退休干部行路万里编纂乡俗志 传承文化承载乡愁我们约会吧20121120
中新网宜昌3月23日电 (记者 郭晓莹)“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后人失了谱’,我们不能让后人‘失谱’‘忘谱’。”身居陋室,68岁的袁国悦语气坚定而平和。他以一己之力,历经数年,行万里路,挖掘抢救当地民俗文化,保护留存当地民俗史料,编纂出版《分乡民俗志》,准确而全面地记录了近百年间流传在分乡镇的民俗文化。
袁国悦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退休干部,曾当过县广播站编辑记者,后任分乡镇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等职,是当地有名的“笔杆子”。退休后,他参与编写《分乡镇志》和《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夷陵篇》,收集和编写了不少民俗文化资料。多年的志书修编经历也让他萌发了梳理乡镇传统民俗脉络、采录编纂一本乡镇民俗志的想法。
袁国悦在家里整理文稿 郭晓莹 摄“把那些纯粹在民间流通的东西挖掘、记录、拍摄下来,是对乡民生活的一种真正尊重,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认可。”袁国悦说。此后,他不是在故纸堆里挖掘历史,就是进村入户开展田野调查,挖掘和记录民间民俗。
分乡镇方圆120平方公里,主要地型是山区、丘陵,交通不畅、信息不通是袁国悦开展田野调查的最大障碍。他相机不离身,纸笔不离手,通过请老者讲故事,请艺人作民间技艺演示,掌握了分乡镇生产、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大量民俗题材,也挖掘了众多鲜为人知的民俗。
2013年,一次意外导致袁国悦左脚跟粉碎性骨折,但当他得知棠垭村一农户家里还藏有木头和竹子制作的吊锅钩子时,便不顾病痛,在爱人的陪同下,拄着拐杖,辗转60多里路实地考察纪录。
该志书的特约编审、原夷陵区文联主席杨建章建议在商业服务业和信仰民俗中,把镇内古骡马大道上的集市及青峰山的道教文化增加点份量。袁国悦采访后请了2个年轻人保护,冒着生命危险攀登到青峰山顶,拍摄了5座殿宇的遗址和残碑碑文。回来后仔细分析研究,先后请10多人帮忙认碑文上的字,最后确定了青峰山上的主殿问安寺是大明弘治元年(1488年)山主陈朝刚开山重建的,至今也有520多年了,并把这些写进了志书。
多年来,袁国悦田野调查累计行程近万里,采访了一千多人,记录了15万字的文字资料,拍摄了4000多张民俗物件和事象的照片。
2016年12月,20余万字的《分乡民俗志》公开出版发行。该志书分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民俗人物四部分,以述、志、录、传、表、图为基本体裁,以志为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语言朴实,体例规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彭明吉称该志书“具有研究价值、存史价值、借鉴价值”。
“能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史料,我此生无憾。”袁国悦说,用文字和图片来发现、抢救、存留、传承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文明痕迹,寻找和追忆故园的民俗文化乡愁,展现先民曾经的生活方式、伦理规范和文化创造,是为了让后人不“忘谱”,为了让乡愁有寄托。
在袁国悦看来,民俗文化就是身边的历史,最能反映当地原初的生活状态,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活态民俗的逐渐消亡,他心里充满了失落感与危机感。
为此,袁国悦无偿地向当地档案馆提供24组分乡民俗照片,已录入民俗资料库,他还想挑选一些图片编制成“民俗印象”画册。此外,他还打算给当地学校赠送一部分《分乡民俗志》,并到进校园宣讲民俗知识,让优秀民俗传承下去。(完)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