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非洲说 】“在非洲忙于奋斗”不是我们忽视家庭和教育的理由液化天然气技术
中国人也不应该嫉妒本地人感谢。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教,理解他们的行为。而且,如果他们懂得感谢,最起码说明他们有一颗,这本身也是好的。
中国人在非洲做服务需要跳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回归服务本身。比如说在国内,说明书的功能不受重视,导致出口产品的说明书没有英文版或者翻译得词不达意。对非洲买家来说,说明书是他们面对中国产品时唯一的指导手册。说明书的修订,就是做好产品服务的重要一环。徐焕文坦言,在非洲做服务比在国内要容易一些。非洲的文化更包容,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更多一份尊重和理解,更注重心平气和。
徐焕文(右二)和她的女儿(右三)
关于解惑,孩子们可谓是移动的十万个为什么,这种“刨根问底”着父母的耐心,在一问一答中变成“百科全书”。父母的答案其实不一定需要科学上的正确性,而是需要通过问答的对话模式,回归到给孩子制造安全感。
因此,徐焕文认为,身居管理层的中国人需要摆正心态。管理者之所以能管理,不是因为肤色深浅,国别差异。管理的好坏,核心是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是一门学问,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管理。在其位谋其政,虚心学习总是没错的。
2016年肯尼亚中小企业博览会,徐焕文与客户
尽管女儿长期在外语下学习、娱乐,但徐焕文并不担心孩子的汉语水平会退化。因为,每天他都有意识地让女儿跟读论语和诗经,注重汉语的培养。他也提到,不能一出了问题就找外部原因。身处非洲不能成为不去做事的借口,要知道,事在人为。
回国后,不到30岁的他身居管理层高位。公司的业务无需事事经手,日日安逸,缺乏挑战。“好像一下子看到老”。他开始思考,男儿三十而立,自己该如何立业呢?于是他离开了安逸的,加入了新公司,并再一次选择了非洲市场,整理行囊,携妻子和女儿奔赴肯尼亚迎接挑战。
中国人拿得出手的不仅仅是筑桥修的技术还有万能的生产工厂,这些表面成就的背后,是汩汩的中华文化在支撑、在树人。如果中国人世界意味着文化根基的断层与消逝,这样的全球化可谓是一场真正的与危机。
徐焕文,一个刚满30岁的非漂,一个热爱生活的温润男人。他,一个人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同时又是一位耐心的父亲。本文将徐焕文的“青年说”整理为两部分:教育篇和工作篇。教育篇讲述徐焕文的家庭教育观:来到非洲闯荡都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更好的家和更稳定的生活。如果因为拼命赚钱反而了下一代甚至是自身为人父母的幸福,则得不偿失。工作篇中他将谈及中非商业文化冲突的几个热点话题,如本地人是该感谢,还是该感谢中国人。
从事着职业经理人的工作,拥有经济学、计算机双学位、科班出身的徐焕文对中国产品在非洲市场现状和如何管理本地员工有着自己的见解。
徐焕文坦言,为了女儿的教育,他愿意在肯尼亚长驻。肯尼亚的多元文化和多语言给孩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开发语言系统的条件。还有内罗毕市内较好的,令孩子们随处可见绿茵和小动物。周末驱车2小时则可远离城市,亲山近水。这种国内少有的自然资源也洲的一大优势。
为了更好地让我了解他对教育的理解,徐焕文曾带着笔者拜访他女儿所在的幼儿园。徐焕文和园长有着不错的私交,经常交流、互动。渐渐地,他了解到,园长经常面对着中国父母不知如何沟通。在这不经意流露的无奈中,徐焕文深知在肯中国父母的不易与教育困境。
在非洲华人圈流行一句话:不要对黑人太好,他们只会感谢,而不是感谢你。徐焕文对这句话连发三问:什么叫对本地人好,什么叫感谢,什么叫感谢你。他提出三个观点:要好到正途,戒救世主心态,用心交流。
孩子是家的延续,即使来到非洲也是如此。许多中国父母在外呼风唤雨,独当一面,回家对孩子亦是命令式的。机械式地让孩子习功课,重智力教育而缺乏互动、关心及成长的陪伴。徐焕文因为身居经理职位,平时忙于管理及统筹。但他依然会接送女儿上下学,只要是在家中,他就都会陪伴女儿。
与徐焕文的聊天似乎总是话题广泛而投机,他不是那种随便用心灵鸡汤搪塞命运的人。即使聊到最激动时,也不过是语速稍稍加快。从他的身上,你感受不到不安或急迫,他的一切都让人觉得从容。有理由相信,他读过的书、走过的,是打磨、温润他的最佳试剂,并且有某种力量正在孕育和孵化,使它的内核慢慢地发生聚变。
许多中国人习惯于给黑人小恩小惠,并期待本地员工这些小而给予回报。徐焕文认为,用这种方式树立管理者在员工间的威信是不可取的。对待自己的雇员,为本地员工提供就业机会,不仅仅是让他有事做、发工资这么简单。更要给员工提供升值的平台,比如说让他参加相关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本身的素质,才是让本地员工在工作中实现价值之道。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Yayacenter内的咖啡连锁店
徐焕文和他的肯尼亚团队
第三问,什么叫做感谢中国人。部分中国人与本地人的交往停留在物质层面而缺乏交流。语言这道天然屏障令不少中国人的英语句式多停留在单词成句的阶段。这样的沟通有时是很难形成心灵的互动的。更有古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给别人,别人又怎么可能会发自内心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的价值观和修身、之道仍有所裨益。
初至津巴布韦时
在园长办公室,徐焕文写下三个单词:陪伴、示范、解惑。作为父亲,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那就是陪伴。孩子学习的能力更多地来自于对他的影响。不论是英式教育还是亚洲式教育都强调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但在徐焕文看来,这种引导更多的应该是亲身的示范,而非控制孩子。示范的方式更是要将尊重孩子放在首位,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遇到事情,需要讲明事情的利弊,慢慢地,孩子会理解。
2007年,刚刚大学毕业、出身湖南的徐焕文和女友来到广州打拼,为了尽快落定广州户口,存折上只有一万块的他东拼西凑贷款买了一套房,还贷期是十五年。这十五年期的“卖身契”他将目光投向公司的海外分部。2008年,他了人生中非洲之旅的第一站——津巴布韦。时值津巴布韦的货币危机刚刚平息,百废待兴。即使经验有限,农家出身的他凭借着肯吃苦、勤学习、多实践的品质及毅力在五年之内从销售员做到了分区总经理。
许多在非洲奋斗的中国人同时也为人父母,所有拼命努力的现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可曾想过,物质条件充裕了,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健康、活泼、美好的孩子,这样的投资,可值?
在远离故土的非洲,文化融合度极高。中国非漂们在这里,需要适应殖民地时期留下的欧洲文化、多彩的非洲部落文化、还有引导全球的美式快消文化。以笔者自己为例,在积极融入当地的过程中,将自己套入一个个外表光鲜的“成功模子”,成为了在现代化、“国际范”套子里成长的人。着急着把自己变成了别人想看的模样。一步一步,泛欧美化的外部认可成就了外像,自己身体里面的声音则陷入长远的沉寂。来肯八个月,仔细读完的书不过五本。可谓是:制式盔甲扒下身,空壳晃荡站不稳。
徐焕文女儿所在的幼儿园
拜访幼儿园时,笔者曾了解到一件事情:孩子的父母都在不同的国家为了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工作、,很少在家,小孩子便和祖父母在国内共同生活。由于缺少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的性格变得倔强、暴躁、难以集中注意力。如今,父亲将孩子带在身边,却找不到父子相处的模式!
黑皮肤的小伙用异域腔调在远离中土之地的美式咖啡连锁店中朗读2700年前的汉文经典,这一幅文化杂糅的景象承载了太多信息。
肯尼亚内罗毕某商场内的咖啡屋内,《论语》《中庸》《易经》《诗经》几本厚厚的经典摆在桌上。黑皮肤的人走走停停,英语穿插着斯瓦西里语,也许是少见中国人捧着这么一大摞书走在商业区,这位带着书的亚洲男人引起了咖啡屋的一位肯尼亚服务员的极大兴趣。他好奇地翻开《论语》书页,在面前这位中国男人的鼓励下,照着汉语拼音尝试着读了两句:“学而第一,子曰...”没想到这位肯尼亚小伙读的有模有样!
在津巴布韦时,徐焕文和他的团队
这些书是徐焕文不远万里带到非洲的。临行前,行李中最重的就是书。“原来在国内的时候,公司员工每早都要晨读经典。领导来肯尼亚视察都会问,“小孩有没有读论语呀?”在一个注重培育公司文化的集体中,徐焕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认同也体现在了对下一代的教育上。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及践行,像雹子一样打在笔者的身上。身为资深90后,不夸张的说,我已然是在泛教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只泛读过论语,如今忘得一字不剩的笔者,实在羞愧。在这频繁更迭的世界乱象中,如何捡拾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在这个时代,青年的个体的发展愿望需要被和支持,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肩上也有一份有责任。
已有八年深入非洲市场的经验的徐焕文认为,中国产品在非洲已然面对的是买方市场,而非卖方市场。顾客排队等着买的热闹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买方市场看中的是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换言之,就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