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天然气

壮丽70年 解码四川能源行业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能源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基础保障。9月11日,四川日报推出4个整版“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能源行业发展解码报道,回顾四川能源行业走过的70年辉煌,并展望下一步发展蓝图。

  70年来,四川能源行业的巨变可用三个维度来解析。能源生产,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变,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能源消费,从煤炭为主向电力为主转变,能源供给清洁化加速;能源利用,从紧缺到节能降耗,单位产品能耗水平不断下降。

  8月15日,四川能投凉山风电项目举行全面建设集中开工仪式。此次在凉山州全面建设集中开工的风电项目包括总装机31.8万千瓦的3个风电场,总计近200公里的4条送出线亿元。

  四川能投加码风电,是四川新能源大发展的缩影。70年来,我省能源生产实现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重大变革。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我省充分挖掘新能源潜力,多种新能源从无到有,企业数量和产量均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4年以来,全省陆续新增了风电、光伏、垃圾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页岩气、煤层气、生物柴油等7种新能源。2018年与2014年相比较,全省风力发电量增长22.8倍,垃圾焚烧发电量增长2.4倍,太阳能发电量增长16.1倍,生物质发电量增长2.4倍。

  能源生产结构也不断优化。四川是水电资源大省,也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四川作为全国清洁能源生产端的定位。1949年,原煤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高达97.7%,天然气占比1%,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1.3%。70年来,全省能源生产结构不断向清洁化发展。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占比不断降低,天然气和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不断提高。到2018年,原煤占比下降到15.4%,天然气占比提高到25.7%,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提高到58.9%。

  9月8日,成都“小龙翻大江”火锅店食客盈门,一个个电磁炉上冒着热气。在许多“吃货”的印象中,四川火锅的标配是一口燃气灶再加一个煤气罐。然而在成都,越来越多的火锅店中已不见明火。来自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的统计显示,成都1.4万家火锅店中,已有超过8000家火锅店开始采用电炊具。这是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电能替代的成果。

  同日,雅安市雨城区,金旗科技有限公司“煤改电”工程运行顺利,这是雅安市首个电窑炉工程,也是四川2019年投运的第一个“煤改电”项目。

  大到一个个电锅炉,小到一个个电磁炉,汇集成四川水电消纳的大市场,汇聚成“火”与“水”的历史变革。70年来,四川能源消费从以煤炭为主向以电力为主转变。全省在积极优化能源供给清洁化的同时,大力探索省内能源消费的清洁化,按照“宜电则电、宜气则气”的原则,全力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工作。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73.2%下降到2018年最低的29.5%;1978年,天然气占比最高为20%,2018年下降至15.8%;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持续提高,由1978年最低的6.4%提高到2018年的36.2%。

  能源从紧缺到富余,节能降耗成为新的焦点。改革开放后,在各项节能降耗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全省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整体呈下降态势,2018年比1978年累计降低82.2%。尤其是“十一五”以来,作为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指标连续被纳入“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节能降耗更是取得显著成就。

  其中,工业节能作用突出。“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前三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32%、39%和21.2%,都远高于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

  通过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和科技创新等,单位产品能耗水平总体下降,部分高耗能产品单耗降幅明显。同时,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普遍提升。2018年与2010年相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总体提高5.8个百分点。能源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回收利用率为4.3%,比2010年提高2.2个百分点。重点行业的能源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余热、余压及放散气等能量回收利用成效显著。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四川该如何推进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发改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梁武湖。

  梁武湖:我想用“跨越”这个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能源开发从“一穷二白”起步,实现从能源紧缺到能源富余的跨越式发展。四川在全国能源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能源生产大省、能源消费大省、能源装备制造大省和能源输送大省。目前,水电装机和发电量均居全国第一,天然气产量居全国第二,风电、光伏从无到有,煤炭开采由粗放发展向绿色安全开采、清洁高效利用方向迈进。

  梁武湖:通过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全省清洁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升,能源供给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清洁能源为主。2018年底全省水电装机767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79.3%;水电发电量314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86%。另一方面,全省化石能源过剩产能稳妥有效化解。全省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96台、装机281万千瓦。“十三五”期间没有新建燃煤火电项目。

  此外,我们还“啃硬骨头”降低电力要素成本,推进我省输配电价改革,首轮监管周期释放输配电价改革红利27.8亿元。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我省2018-2019年共计降低一般工商业用户用电成本约66亿元。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通过扩大市场化交易、电能替代、对重点产业“精准降价”等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和社会用电成本。

  不断补短板。加大储气调峰和应急能力建设,开工建设川东北储气调峰基地项目。着力解决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推进全省农网改造升级,“十三五”以来农网改造升级投入累计104.6亿元,解决了包括“悬崖村”在内的7568个行政村、108.5万户、510万贫困人口供电质量不达标问题,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梁武湖:我们期待在未来五年,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成国家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能源发展要从“有没有”到“够不够”,再到“好不好”转变。“好不好”就包括是否便宜,是否清洁等。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有一些具体的谋划。

  水电方面,目前已经开发7674万千瓦,在建约3000万千瓦,还有约2000万千瓦左右的开发规模。下一步我们将有序推进流域大型水电基地建设,控制中小水电开发。

  天然气方面,最近国家能源局启动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到2035年,四川盆地的天然气产能将达到1000亿级,可以预见,天然气产能建设还将迎来较大的发展。

  新能源方面,我们有序安排风电和光伏发展规模和强度,为下一步风电和光伏的发展和技术进步预留了一定的市场空间。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新能源的发展值得期待。

  梁武湖:四川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有可量化的目标。截至2018年底,单位GDP能耗、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清洁能源生产总量、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水电外送规模、天然气外送规模等指标完成情况都很不错,我们对于全省基本完成2020年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目标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能源高质量发展仍在路上。我们将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四个、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大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

  初秋的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风景秀丽,国有重点煤矿——绿水洞煤矿就坐落在这里,近期该矿传来喜讯,成功攻克了70°急倾斜综采工作面的世界性难题,填补了国内外70°急倾斜中厚煤层无法实现综合机械化开采的空白。

  在开采复杂困难煤层技术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是四川煤炭产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川煤集团”)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的结果。回顾川煤集团的历史,就是一部四川煤炭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其历史可追溯到抗战时期成立的威远煤矿,而后为“三线建设”贡献光和热,投身改革开放迎来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整合成立川煤集团。

  煤炭素有“工业粮食”之称,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煤炭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线建设”、深化改革、改革脱困、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等阶段。川煤集团的改革发展历程,就是四川煤炭工业改革发展历史进程的缩影。

  “三线建设”时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建起了以威远、广旺、攀煤、芙蓉、广能、达竹为主的原国家煤炭工业部所属的国有重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取得了夺煤保电、夺煤保铁、夺煤保钢等彪炳史册的重大胜利,各煤炭企业担负起了建设祖国、发展工业、造福地方经济的历史使命,为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和四川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2年以来,四川煤炭工业迎来发展的“十年黄金期”,煤炭产能快速增长。2005年,省委、省政府为优化调整全省煤炭工业结构、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以原国家煤炭工业部管理的攀枝花矿务局、芙蓉矿务局、华蓥山矿务局、达竹矿务局、广旺矿务局、煤炭工业供销总公司和省属威远煤矿为基础,组建成立川煤集团,实施“大集团、大基地、大战略”,积极规划和开工了一批重点煤矿建设项目,提高了四川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保障力。

  川煤集团成立14年来,有效地保障了四川能源安全,较好实现了省委、省政府组建川煤集团的战略目标。截至2018年,川煤集团累计生产原煤近2亿吨,累计供给区域主网电厂近0.7亿吨煤炭,可实现发电量8000亿千瓦时,能满足成都市持续供电15年;累计生产优质精煤5000万吨,能炼出优质钢材料1.2亿吨,可满足20条成渝高铁的钢材用量。

  四川是能源需求大省,也是缺煤大省。煤炭作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性能源,在四川一次性能源消费占比一直在50%以上。作为全省煤炭行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川煤集团煤炭总储量达24亿吨(未来规划总储量95亿吨以上),现有近1500万吨的矿井产能及销售渠道,有能力和条件成为保障四川能源供应安全的中流砥柱。川煤集团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保障四川煤炭安全供应、提升四川煤炭产业发展水平和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下半年以来,煤炭行业形势急转直下,甚至出现断崖式下滑,川煤集团一度陷入困境,举步维艰。面对行业“寒冬”,川煤集团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正确研判形势,主动担当作为,抓住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煤炭行业过剩产能退出等政策机遇,全力改革脱困、转型发展,谱写了浴火重生的豪壮篇章。

  着力化解债务风险。川煤集团的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初步形成了一揽子化解债务风险的最佳方案,力争在明年一季度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债务风险有效化解、主体融资能力逐步恢复。

  转型升级成效初现。逐步建立“以煤炭为基础,以现代物流、建筑施工为支柱,以新能源、康养和非煤矿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现代物流板块,引入战略投资成立国新联程物流集团公司,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现代建筑板块,成立鼎能建设集团公司,全力做大施工板块,拓展投融资板块。金属矿产板块,成立金升矿业公司,取得阿坝州东北寨金矿股权,加快推进木里县菜园子铜金矿项目建设。新能源板块,取得古叙、筠连矿区的煤层气联合探矿权,攀枝花30兆瓦光伏发电一期工程已并网发电。医疗康养板块,成立泽润健康管理公司,基本完成内部医疗资源整合,正积极引入战略投资推进现有医院升级改造。

  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企业活力。川煤集团探索顶层设计,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确立总部、子公司、矿厂的“四四三”运行管理体制。深化煤炭营销、物资供应管理体制改革,为转型发展解决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股权多元化,推进主辅分离,非煤产业转换经营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向管理要效益。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强化成本控制,科学调配资金,保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按照“一矿一策”研究矿井减亏灭亏,强化煤炭营销和物资供应管理,煤炭主业运行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从2016年11月起,集团整体实现了持续盈利。

  “川煤集团的发展,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川煤集团、董事长景宏年说,2012年起煤炭行业持续低迷,2017年以来,尽管川煤集团扭转亏损并实现了持续盈利,生产经营形势有所好转,但企业长期形成的亏损和债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川煤集团将积极化解债务危机,促进集团生产经营步入正轨。同时,继续赋能巴蜀,不断提升企业综合实力,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保障。力争到2020年,川煤集团资产负债率降至合理水平,融资功能有效修复;煤炭主业呈现“有资源、有效益、能发展、可持续、后劲足”的良好局面;非煤产业均衡协调发展,产值和利润占企业总体比重均达到合理区间。再用5年时间,力争到2025年,实现企业经济总量“翻两番”,进入全国煤炭行业企业销售收入前30强,建成西南地区一流的大型能源综合企业集团。

  最近,川煤集团下属广能嘉华机械公司设计生产的液压支架通过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有限公司指标检测,将销往土耳其。这笔订单涉及109架液压支架等,订单金额2800万元。这是川煤集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国际市场的缩影。

  累计完成重点科研项目200余项,初步建成省内第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机械化开采率达87.4%

  山川秀美的雅砻江,是一座天然的绿色能源宝库,具有水力资源富集、调节性能好、淹没损失少、经济指标优越等突出特点,在素有“千河之省”之称的四川,独领。

  雅砻江干流全长1571公里,年径流量608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三大水电基地,干流规划22座梯级电站,总装机达3000万千瓦。

  凭借“一个主体开发一条江”的优势,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雅砻江公司”)秉承“流域统筹、和谐发展”的环保理念,开发一条江,保护一条江。

  二滩水电站,是雅砻江公司20世纪末开发的第一个项目,为中国水电界赢得第一个“国家环境友好工程”大奖。原本植被稀疏的干热河谷变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助推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农特产业的快速崛起。

  后来居上的锦屏一级、锦屏二级、官地、桐子林水电站创造了诸多中国第一和世界之最。仅锦屏工程就创造了20项世界第一、20项国内第一和23个水电行业“首创”,获得6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詹天佑奖、两次世界大奖,其中包括被誉为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的“菲迪克工程项目杰出工程奖”。

  目前,雅砻江公司水电装机规模达到1470万千瓦,且全部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电力,占全省水电装机总量近20%,年发电量超700亿千瓦时,已成为四川省境内最大的发电企业。

  流域22座梯级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500亿千瓦时,可节约原煤消耗约6800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1.2亿吨,对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起到积极作用。

  在雅砻江,流域环境保护由“单一工程保护,延伸到一条江保护”,由“看得见的保护”,深入到“看不见的保护”,雅砻江已投产的5座电站全部获得国家级生态文明工程奖项。

  流域4座鱼类增殖放流站自主掌握了9种特有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年放流量约270万尾。通过标记与回捕评估,有效地保护了鱼类多样性和种群资源量。

  在雅砻江中游,我国藏区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两河口水电站,国家清洁能源重大项目——杨房沟水电站,主体工程有序展开。

  流域风、光、水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已纳入国家、四川省“十三五”规划,并成为四川省打造清洁能源示范省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电、光伏发电总装机将达3000万千瓦,相当于再造一条雅砻江。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大工程、大生态的辐射,促进流域气候风调雨顺,造就着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的雅砻江河谷。

  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雅砻江公司始终遵循“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促进一方和谐”的思路,充分发挥大工程对民族地区公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改善的促进作用,改变深山峡谷地区不通路、不通电的历史,带动当地运输业、服务业、种植业发展和老百姓就业,推进精准扶贫,使周边百姓逐步致富,走出了一条和谐共赢的水电建设之路。

  打造雅砻江清洁能源基地,助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雅砻江奔流不息,清洁能源开发宏图次第铺展。雅砻江公司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书写“贡献清洁能源,服务国家发展”的新篇章。

  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电子信息产业剑指万亿级,培育多个独角兽企业……随着高端电力客户越来越多,对用电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

  那么,客户个性化需求该如何满足?一支神秘的博士党员服务队(简称“博士党员服务队”)在国网成都供电公司成立,29名队员中,27名都是博士。博士党员服务队,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成立一年多以来,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已经吸纳了29名队员。”博士党员服务队首任队长黄杨说,队员分为电网运行、电力营销、设备检修、物联网及大数据等不同小组,队部设在国网成都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同时设立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博士创新工作站。

  成立之后,博士党员服务队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黄杨介绍,他们梳理了中高端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菜单服务,主要包括客户画像、带电义诊、专业培训等。

  什么是客户画像?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研究所为例,博士党员服务队对其历史用电数据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用能方面的客户画像,并出具40多页的综合评估报告,提出了节能方案。

  带电义诊,深受许多公司欢迎。以往,公司通常采取停电检修,会耽误正常运营,而博士党员服务队可以提供高技术含量的带电义诊,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就可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

  专业培训很有必要。许多企业都对直购电很有兴趣,但不了解直购电政策,博士党员服务队派出专业队伍进行直购电的系统讲座。

  博士党员服务队不光“锦上添花”——在英特尔成都公司,5名博士党员服务队队员与高员服务队共同攻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有效保障了英特尔成都公司的安全稳定供电。不仅如此,博士党员服务队还在酝酿升级版的服务。有队员提出,基于新的储能技术,为类似英特尔这样对供电质量有高要求的企业,有必要制定提高抗扰能力的方案,目前他们正在着手制作方案——不仅要论证技术可行性,还要有经济可行性,“储能技术方案的成本很高,要考虑如何对客户来说划算。”黄杨说。

  他们还“雪中送炭”——博士党员服务队每个队员都划分了负责的片区,与成都市各区县供电公司对接,当区县供电公司遇到难题时,博士们就挺身而出、前去支援。

  而遇到他们也不能解决的难题,还有“外援团”支持。博士党员服务队与四川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四川电科院进行了“1+1”结对共建,运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新成果,来提高电力服务的水平。

  作为整合高精尖人才资源,推动精细化、专业化、差异化供电服务,搭建技术攻关、政策研读、创新创效平台的一项举措,博士党员服务队正在探索解决成都电网规划、运行各环节实际问题,为地方发展需要和中高端产业客户提供方案优化、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政策指导等方面服务。截至目前,博士党员服务队已经主动服务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地铁等重点工程建设,助力多项民生工程项目顺利投运。

  成都电网的巨变,不光体现在服务方面,更在于电网建设的突飞猛进。前段时间“秋老虎”发威,高温天气让成都电网用电负荷突破历史新高,并持续高位运行。成都电网22台主变站满载运行,设备安全稳定供电,经受住了考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仅有1条35千伏输电线千伏及以上输电线公里,电缆隧道长度排名全国第二。到2018年,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售电量已增长到496.16亿千瓦时。

  2018年迎峰度夏以来,成都电网建设、改造和补强力度持续加大,网架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新投运电网重点项目11项,新增变电容量66.9万千伏安、线公里,特别是今年赶在夏季用电高峰来临前,220千伏广都至核桃村一回线路成功投运,有效化解了成都南部片区220千伏、110千伏配套电网发展滞后、有电送不进的窘境,新增20万千瓦负载能力,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局部区域高峰期的供电压力。

  成都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按照相关产业发展目标,将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加快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产业生态链生态圈,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夯实城市产业支撑。实现新一轮产业大发展,创新要素供给被摆在重要位置,而电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据了解,到2022年,成都制造业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预计用电负荷将保持高增长。

  “实现产业发展的蓝图,供电保障和能源支撑作用十分重要。”国网成都供电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经济发展先行、产业发展要素保障的供电企业,国网成都供电公司将紧扣区域和产业发展导向,为成都市产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供电服务,助推成都新一轮产业大发展。

  未来几年,成都电网将持续投入建设与改造资金,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供电能力努力实现“再翻一番”的目标。特别要加快“东进”“南拓”重点区域及全市66个重点产业园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及时制定、修订电网规划,提前开展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水电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18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3.5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

  世界水电。在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水电工程建设中,处处闪动着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的身影。从长江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到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的白鹤滩水电站,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一路砥砺前行,不断创造着水电建设的“全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攀登水电行业技术高峰。

  立足国内,走向世界。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双轮驱动”,国内国际市场同时发力,打造水电建设的世界名片。□欣忆 (图片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二公司提供)

  绵延6300余公里的长江,矗立着世界第一大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两座水电站均由葛洲坝集团承建。

  在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乌东德4座大型水电站依次排开。其中,白鹤滩水电站是仅次于三峡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主要特性指标均居世界前列。

  在雅砻江,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承建的雅砻江锦屏一级水电站工程,不仅成功攻克众多世界级难题,还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奖项“詹天佑奖”。从2004年至2014年,上千名葛洲坝建设者在雅砻江畔奋斗10年,科技筑坝,筑起一座“国之重器”,成就了这座世界高坝里的璀璨明珠。

  在大渡河,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先后承接了深溪沟、大岗山、猴子岩、枕头坝、双江口等一大批水电站的施工任务,充分凸显其作为“水电建设王牌军”的科技攻关实力。

  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参建了全球十大水电站中的五座和中国十大水电站的全部水电站,积累了丰富的水电建设经验,创造了多个水电“世界之最”,成为世界水电行业的领军企业。世界最高面板堆石坝湖北清江水布垭工程、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大坝广西龙滩水电站工程、世界最大薄壁U形渡槽南水北调湍河渡槽工程、亚洲最长土坝海南大广坝工程,以及在国内高寒地区、高温地区建设的一大批“高精尖”项目,均出自葛洲坝集团。

  随着国内水电市场的逐渐饱和,“走出去”成为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水电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人才优势,几乎将近期国际大型水电站项目尽收囊中。先后在巴基斯坦、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刚果(布)、阿根廷、伊拉克、尼泊尔、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中标承建了一大批水利水电项目。有着巴基斯坦“三峡工程”之称的N-J水电工程,受到巴基斯坦政府、民众的一致好评;尼日利亚蒙贝拉水电站刷新了中资企业在海外承建最大规模水电站的纪录;卡卡水电站建成后,将满足安哥拉50%以上的供电需求;柬埔寨达岱河水电站成为滚动开拓东盟市场的国际名片;占化水电站被誉为“越南第一座绿色水电站”……

  在参与海外水电项目过程中,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不断展现出高效的项目运作能力和投资能力,从早期的工程分包、项目施工逐步转向开展资本并购、管理运营电站,实现了水电“走出去”的全面升级。

  如今,从可研设计、梯级开发,到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参与水电开发,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将“中国水电”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进入初秋,内江市威远县曹家坝一带,桂花芬芳扑鼻。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员工陈满新巡检威基井、威201井,往返一次,大约50分钟。

  威基井,是我国陆上开发的第一个常规特大气田——威远气田的发现井;威201井,是我国第一口页岩气井。从探索威远气田的开发,到探索威远页岩气田的开发,四川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已经接力走过60多年。

  四川油气田,一个甲子的乾坤,隐藏于解放思想、创新实践的细节之中。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3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2025年产气量500亿立方米,2035年产气量达到700亿立方米”的目标。

  建设新中国,急需石油。1953年6月,四川盆地的第一口探井——圣灯山构造隆1井开钻。之后,石油沟、曹家坝、圣灯山、阳高寺等地,相继开钻找油。

  1964年3月,发现了第一个常规特大整装气田——威远气田,会战指挥部住地被称为“红村”。如今,红村的热闹已远去,其记忆却难以磨灭。四川油气田在红村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我国气田开发的探索性实践。

  威远气田开发,创造了6项国内第一:第一个开发的裂缝—孔隙性气田;第一个开发的底水大气田;第一个开发的含硫气田;第一个建脱硫厂的气田;第一个全面开展排水采气工艺的气田;第一个实现气田水集输—回注—综合利用的气田。

  尤其具有意义的是,威远气田震旦系的天然气富含氦气。1971年8月,自主创新建成提氦工厂,氦气纯度达99.9%,填补国内空白,广泛用于高科技领域。

  “40多年来,川东地区先后发现以石炭系为主力储层的大中型气田25个、含气构造6个,采气1287.5亿立方米,约占四川油气田累计产气量的29.9%,推动四川油气田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天然气为主的千万吨级大气田、四川盆地成为国内气化率最高的地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气田开发管理部高级工程师张德宽说。

  石炭系气藏、飞仙关组鲕滩气藏、龙王庙组气藏、灯影组气藏、须家河组气藏……60多年来,勘探开发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在四川盆地形成了蜀南、川中、川西北、川东北、重庆五个油气生产区,已开发气田110个,含气构造35个。

  四川盆地经历60余年的油气勘探,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附存在海相碳酸盐岩、陆相致密砂岩、海相页岩三大沉积岩类中,除早期发现的小型玄武岩裂缝性气藏外,一直没有在火山岩领域取得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

  2018年12月16日,位于简阳市周家乡的永探1井,在火山岩地层获自然初步测试日产气量22.5万立方米,四川盆地第一口火山碎屑岩工业气井横空出世。继川中龙王庙组和川南页岩气之后,永探1井的发现,不仅助力西南油气田公司实现天然气增储上产,也再次展示出了四川地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巨大前景。

  “我们一直非常关注四川盆地火山岩的勘探开发进展,永探1井的发现振奋人心,我们提前做好火山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储备,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川西北气矿相关负责人对下一步开发充满信心。

  天然气并非开采出来就可以用,所含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泄露会造成污染,特别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含硫量高。

  天然气净化由此而生。从上世纪中叶第一套脱硫装置开国内之先河,到诞生全国最大净化厂;从巴渝大山深处到走出国门提供海外运行管理支撑;从土法上马到世界先进技术;从边摸索边学习的土专家到技术输出;从发展“瓶颈”到在3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中发挥重要作用……

  6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走出一条逐步成熟的天然气净化之路。这也是一条执着于筑梦绿水青山之路。

  已80岁高龄的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净化专家张化感慨:“我经历了从零开始,到国内、世界领先的几个阶段,半个多世纪来,天然气净化的工艺、技术、安全和环保,还有工作条件,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

  张化作为第一代净化技术人员,曾经参与了我国第一套净化装置的建设和生产。1965年12月22日,在重庆市綦江县篆塘镇东溪场,我国第一套工业化脱硫装置——“石油沟气矿东溪脱硫车间”建成投产。设计日处理能力15万立方米,东溪脱硫车间迈出了天然气净化工业化的第一步。从此,中国天然气净化工业的画卷展开,四川油气田在天然气净化领域开创诸多全国先河——

  1980年,我国第一座成套引进的天然气净化厂卧引净化厂在长寿石桥坝建成投产,推动净化技术逐步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1989年,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座日处理原料天然气400万立方米的渠县净化厂投产运行,强力支撑了北干线沿线年,“西气东输”关键性控制工程——日处理天然气600万立方米的忠县净化厂建成投产,滚滚气流奔向湘鄂大地,支援“两湖”经济建设;

  中坝、磨溪、长寿、大竹、龙岗、万州、罗家寨……四川盆地净化厂星罗棋布。目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已拥有16座天然气净化厂,年处理能力280亿立方米,累计处理含硫天然气2300多亿立方米,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建设3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

  眉山,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日用气120万立方米的企业,天然气综合利用率已超过80%。

  成都,世纪城路,一片占地3万平方米、装机容量2.6万千瓦的分布式能源项目,保障了附近150万平方米内的酒店、展览中心、商业街、小区等用电和冷、热需求,更让面积达170万平方米的环球中心笑迎八方客。

  乐山夹江县,因生产陶瓷而被誉为“西部瓷都”,经历了两次“煤改气”。2017年第二次“煤改气”之后,日用气量从之前的不足20万立方米,上升到280万立方米……

  这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气化川渝”的一个缩影。60多年来,随着大气田的不断发现与市场的持续拓展,西南油气田输配气管网总长已超过3.2万公里。300余座输配气站场崛起在巴蜀大地,绘就了“三横三纵三环”“高低压分输、输配气分离”的历史画卷,实现了“川气东输两湖”,并与国家骨干管网互联互通,年输气能力跃升至300亿立方米。

  近年来,随着中亚、中缅天然气成功输入,与国家骨干管道并网运行,使川渝迈进了“川气自用、内外互供”的新时期。

  2018年,龙巴线亿立方米的年输量,使巴中老区从此突破用气瓶颈。同年,国家战略工程中缅天然气管道配套工程——楚攀天然气管道工程投运,20亿立方米年输量,使阳光花城攀枝花告别无管道气历史,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随着页岩气的开采,川南地区气源紧张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而威远-长宁页岩气国家示范基地的建设,更使气化川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13年,宁201-H1中心站投运后,泸州恒圣燃气公司每日将3万立方米气直输珙县和县属乡镇,位于大山深处的珙县,告别了烧煤烧柴的历史,恒圣燃气公司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页岩气直供民用的公司。

  2016年,中心站至双河站管线万立方米页岩气,通过宜宾华润燃气公司,直供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宜宾因此成为全国首个页岩气直供的地级市。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西南油气田从起步时的筚路蓝缕,一路走来,在科技进步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到“十二五”时,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十大专业方向12个技术系列共形成96项特色技术,其中21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63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60多年来,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对推动西南油气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多项特色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加快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增长、国家重要能源战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地质综合评价技术系列,探明了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和高石梯区块灯影组特大型气藏,提交探明储量9394.68亿立方米,加快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勘探开发进程,创造了中国石油集团大型整装气田勘探开发新纪录。

  地球物理技术系列,在高分辨地震处理、岩石物理实验及建模、储层精细评价与预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效支撑了四川盆地各层系的规模储量提交和开发快速上产。

  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各项创新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支撑和推进了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

  2017年,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发布修订后的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效。升级后的科技奖共设杰出成就奖、基础研究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四个子奖项,打破旧有薪酬结构,纳入工资总额。

  奖项虽多,却不好拿。以针对个人的杰出成就奖为例,要拿到20万元奖金,首先必须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国专利金奖,省部级科技奖励或中石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以上)至少3项,且排名前五位。

  设立科技奖,物质奖励是一方面,关键在于体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如同一个爆点,点燃科研人员的创新。奖励的背后,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的整体布局。

  近年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持续进行科研机制体制改革,通过优化新建科研院所,形成了独有的天然气特色科研体系;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战略合作,营造了高效、开放的科研环境;通过“双序列”改革、试点科研项目完全项目制管理、薪酬激励机制改革,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团队的创新创效积极性。

  体制机制的变革,带来发展的动力。目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针对四川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气藏类型,已形成多项科技技术,有效支撑了磨溪区块龙王庙组气藏和川南页岩气的大规模勘探开发,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