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70年来成都城市地理变化 最新版图像一片芙蓉叶
本报记者 蒋蓝 文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成都地图出版社提供
提要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辉煌岁月里,无论城市格局、城市走向、城市气质,成都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变化。今天,让我们来听一听成都地图出版社的专业人士详解成都70年来城市地理、格局空间的发展。
嘉宾
张忠(左),1968年生,出版专家,成都地图出版社副总编辑。参与编制的《中华活页地图集》获四川省新闻出版局1999年度优秀出版图书奖;主编《3+X高考地理一览图》系列套图,获中国书刊发行协会2003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奖(文教类);参与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竖版),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2016年度裴秀奖银奖。
赵泰安,1988年生,成都地图出版社编辑。参与编绘的地图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编著的书籍有《地图上的故事》等;参与编制《秦岭经典穿越线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四川红色印迹寻踪》等;编绘《绿水青山看中国》等儿童地理读物。
对话
最新成都版图:像一片芙蓉叶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最新的版图看,你觉得成都最大的城市变化是什么?
张忠(以下简称张):自上世纪60年代一环路始建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人民南路、蜀都大道、新华大道和红星路等主干道建设,主城区向各个方向全面推进。1994年二环路竣工;2001年绕城高速通车;2002年三环路通车;2011年成都东客站启用;2014年天府新区获批;2015年成都第二绕城高速通车……
自2010年起,8年间地铁线路通车6条,成都城市空间得到了长足拓展。2017年,成都市委确立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发展战略,成都由千年不变的“两山(邛崃山、龙泉山)夹一城(成都平原)”向“一山(龙泉山)连两翼(成都主城—简州新城、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的格局转变。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未来成都的城市中心有可能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那么成都的城市原点是不是也可以放在龙泉山最高点的长松寺?但就目前来看,位于锣锅巷的城市原点更能担负起宣传城市文化、凝聚人心、加强城市归属感的重任。
记:随着简阳划归成都,成都的地形有哪些变化?
张:在成都20个区(市)县里,简阳面积最大,占了总面积近15%。最大的变化就是,成都的地形由此得到了丰满,它像一只展翅飞舞的蝴蝶,但在我们测绘人员眼里,它更像一张摊开的芙蓉叶。成都自古有“蓉城”之称,芙蓉更是成都的市花。芙蓉叶有5个角,简阳归入成都后,刚好填补了成都东南方向的区域,由此构成了一张美丽的芙蓉叶地形图。这样的巧合,估计全国很多城市都很难再现。
成都的城市原点在锣锅巷
记:刚才提到城市原点,成都城市原点位置的选择有什么讲究?
赵泰安(以下简称赵):原点是地理坐标的起算点和基准点,原点之于全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对城市而言,原点就是为了确立统一的城市平面坐标体系而人为选定的基准点。成都原点于1956年“诞生”于当时城市中心锣锅巷的成都旅馆楼顶,位于北纬30度40分,东经104度04分,标志物在今天青羊区文武路与锣锅巷路口和云龙酒店楼下。
记:为何选择这里作为成都原点?
赵:自秦以来直到新中国成立,成都城市的几何中心和政治中心都位于天府广场周边,但是1956年选城市原点时,这里只是市政府和广场,人流量并不大,而锣锅巷,即便在新华大道修建前的20世纪50年代,也是成都较繁华地段,在清代,成都市中心在贡院东北的鼓楼街,锣锅巷与这里仅一街之隔。在满是平房的年代,选定锣锅巷成都旅馆楼顶作为原点具有定位意义,正如上海城市原点位于国际饭店顶楼,而不在外滩或人民广场一样。从地图看,锣锅巷正好处于大成都城区范围的中心点,距成都周边的区县中心距离较为平均。
记:70年来,成都原点有无变化呢?
赵:成都的原点自确立伊始至今从来没有发生变化,它是维持坐标体系的“基石”。2005年前,成都市与郊县采用的是不同的坐标体系,坐标体系不一样,城市建设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如地下管线就有可能因两套体系的测量偏差而无法合龙。2005年成都地铁1号线获批开建,为了准确掘进,当年成都中心城区坐标体系扩展到了大成都范围,虽然坐标网变大了,但不变的是原点。
生态和谐、永续发展“大文章”
记:有一首清嘉庆年间的竹枝词说:“锦江春色大文章,节物先储为口忙。男客如梳女如篦,拜年华服算增光。”说的是成都人重衣食……
张:现在成都城市古城垣龙脉(包含地脉、水脉和文脉)的发展趋势,呈现由平原西北和西南边缘逐步向平原中心发展的态势,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城市发展中心轴和街区格局建筑的基准线。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这条基准线很重要。其实,这已成今日成都生态与文态写照: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文为魂、以人为本、以大手笔做生态和谐的“大文章”。我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一山连两翼”战略中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约1275平方公里,南北延绵90公里,东西向跨度10—15公里,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绿心”……
张:以前,龙泉山中部往往是一个小气候的分界线:以西较为湿润,以东干旱,原因是东南季风很容易在岷山脚下的都江堰一带形成降雨,季风到达低矮的龙泉山后,反而不容易形成降雨,大体从龙泉驿老城区到成华区,就是老成渝公路出成都的沿线。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后,伴随植被大量增加与恢复,可以对小气候形成影响。近年来,龙泉山两翼的龙泉驿和简阳市,干旱程度已得缓解,从这一角度而言,也可以说明城市东进的深远意义:翻越龙泉山在突破“大城市病”瓶颈的同时,由此打开了成都面向未来的永续发展新空间。
而且龙泉山已成著名观景台,天气好的话可以拍到四姑娘山的幺妹峰、九顶山、西岭雪山和蜀山之王贡嘎山……
六环城市,全国第二个
记:2018年8月,第一张《成都市六环地图》公开发行,这份地图的出版,既展现了成都市近几年的城市建设成果,也为广大市民准确掌握成都市相关信息提供了便利。
张:回溯一下成都的环线建设历史:1986年,一环路建成通车,全长19.38公里;1994年,二环路建成通车,全长28.03公里;1995年,内环路建成通车,全长14.27公里;2001年,绕城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长84.96公里;2002年,三环路建成通车,全长51.02公里;2015年12月,第二绕城高速(今六环路)建成通车,全长223公里;2016年12月,成环路(五环路)启动扩能提升工程。
2017年5月,成都市政府对环路命名方案做了批复,原则同意将绕城高速、“成环路”、第二绕城高速分别命名为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的命名方案,此后我们就开始了六环地图的编制。
此次六环地图的绘制,充分利用了测绘地理基础信息成果数据,包括DLG(数字线划地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OM(数字正射景影像图)等。这份六环地图除了对县改区、镇变街道、新楼盘等信息及时更新外,还重点规范了新命名的四环、六环的标注。像四环、六环,这个名称属于城市道路的序列,同时也是国家高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它们本身有两个官方名称,因此不同比例的地图,如何标注名字也有不同的办法。如果是城区图,会突出标注四环、六环这个城市干道名称,同时,我们也在环路的内侧,相应标注环路的俗名——绕城高速、第二绕城高速。《成都市六环地图》发行,成都成为继北京后,全国第二个地图上标有六环的城市。
记: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构成了巨大冲击,地图出版社也不例外?
张:成都地图出版社在3D打印地图以及权威专业地图绘制出版方面,保持了相当优势,比如我们的大幅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势图》反响很好,我们编制出版了首张《成都金融地图》,配合成都作为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的“地图定制”反响很好,比如《成渝城市群综合发展地图集》《青白江供电局供电区域图》《工商银行四川分行营业网点分布图》等,极具针对性、实用性。近年来为积极配合抗震减灾、资源调查、脱贫攻坚,我们也提供了一大批专业地图,为把成都建设为世界文化名城提供最好的地图服务。
手记
2019年9月16日 成都
日前我曾参加成都市教育局等多家部门联合举办的“天府文化知识竞赛”的题库设计,共1000题,成都市近百万中小学生以及市民踊跃参赛。在一个社区,问,成都市辖区范围内,海拔最高点是海拔5364米的什么山?一位老干部抢答:“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大雪塘。”回答正确!再问:“成都市辖区范围内,海拔最低点是哪里?”答:“金堂县云台镇。”这就错了!海拔387米的云台镇曾经是最低点,但自2016年10月简阳划归成都市代管后,最低点变成了简阳市沱江出境处河岸,仅362.6米。
这不过是成都市地理变化的一个细节。成都这个中国唯一一座经历2000多年城址不变、城名不改的城市,成都的城市地理变化,见证了成都的华丽转身。
古蜀王国多神话,历代蜀王神龙见首不见尾,脍炙人口的要属扬雄的《蜀王本纪》,以及李白《蜀道难》提到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从地理上看,新津宝墩古城、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崇州双河城……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心聚邑,星罗棋布,是蜀文化的创城时代,位置都在平原偏西部。
秦并巴蜀之后,秦国张仪、张若按首都咸阳的建制,于公元前311年修筑了新的成都城。西为少城,东为大城,两城相并,有明确的功能区分:大城是蜀侯、蜀相、蜀守的治所,可谓“权力中心”;少城是市民居住和商市之地,可谓“商业中心”。
汉代成都城外有了两座卫星城:锦官城和车官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成都罗城的修建。罗城周长达25华里,使成都的城市面积比以前扩大6倍。罗城首创以砖筑城的先河,增强了城市防御能力,使成都成为两江环绕、河流穿城而过的城市。“双重城墙、两江环抱”的格局,延续一千多年,决定了城市防御、市民生活、商业贸易、城市排污、水道交通等方面的独特性。唐代是成都城市经济重心向东向南战略转移发展的开始。在唐之前,成都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城西。大慈寺是城东南的一大胜地,在此开凿解玉溪后,溪边兴建东市,夜市和大东市相继出现……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岁月里,沧海桑田,无论城市格局、城市走向、城市气质,成都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可喜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市区主要还是两江环抱内的范围,城市主要向西部和南部扩展,北部有少量点状区域,逐渐形成东西南北几条主要干道的延伸和东部工业区的聚集,呈现“轴线+点状”的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成都“同心圆放射式”格局形成。直到今天,成都由千年不变的“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的格局转变……
成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了《印记·征途——我们这70年》一书,采用地图、数据、图片、文字的方式描绘新中国辉煌历程,是地图工作者向新中国70周年生日献上的礼物。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