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985、211改“双一流大学”这是换汤不换药?丨文化观察2016-7-29西南
这其实不仅是一个硬件提升的问题,甚至也不仅是学科建设、制度建设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一个的共同体,如何定位自己在国家、民族乃至世界、人类前行中坐标的问题。
(王耳朵)·2016-07-1605:59
由此来对比,当双一流大学建设依旧换汤不换药,大学发展中的行政干预依旧偏多,或许能够创造出论文发表数量、科研投入资金数量等漂亮的数据,但中国大学中的“一流”未必能被所,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仍会很遥远。
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也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之一。对于人才培养,美国高校衡量学校质量的指标通常包括新生选拔率、教育资源率、毕业率、校友捐赠率多项标准,或许这样的指标体系不适用于中国,但仍然可从生源素质指标、国际留学生比例、毕业生就业质量、社会捐赠等多个方面来考量。
国外的经验已经表明,过度行政化的管理,是难以孕育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而言,大学应当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以学术为中心,以科学为核心凝聚力。过度的行政化,必然会导致以行政取代学术,以行政化的方式来配置学术和教学科研资源,管理方式也会变得相对简单。政校不分开,管办不分离,如此带来的结果,就是难以实现学术本位。
早在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大学科研总经费就已经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而伴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差距还在日益扩大。
何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曾被反复提及的话题,虽然“一流”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但有些标准仍是清晰的。
2016年1月20日,中清研“金猴献瑞”迎新联欢会在邮电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千与百余名员工欢聚一堂,喜迎新年。北航软件学院IT项目管理与产业信息化专业主任河教授也受邀参加此会,并发表讲话。
如何让中国大学距离国际一流大学更近一些?关键在于尊重教育规律,去行政化与摆份标识。以“双一流大学”建设取代985、211工程建设,从迄今为止传出的消息来看,很大程度上它仍是985、211工程思维的延续,虽有改变,但突破有限。“双一流大学建设”距离一流大学仍然很远。
又如具体建设任务或方式,双一流大学建设要“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985、211工程提及的则包括学校整体条件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等内容,也比前者要具体。
当然,世界一流的大学,也离不开世界一流的大学文化。有权威就谈到,充满文化自信,承担文化责任,引领并影响世界,这样的与追求,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纵观现代文明发展史,一流大学往往成为国家气质、价值观与追求的象征。
大学
由腾讯文化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合作主办的“国风诗歌沙龙”首场活动:翟永明诗歌朗诵会将在7月8日(本周五)19:00-20:30,于国家图书馆综合楼6层演播厅举行,活动免费,但须报名参加。详情请点:这里。
换言之,世界一流大学应当具备自身的独特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并且在同时代具有先进性的。它们应当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为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新模式。
如果是以工程和技术科学为主的大学,则应该主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研究,以应用知识和技术创新为主,为了学科发展兼顾相应的基础研究,这类大学主要职责就是要解决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工程和技术需求。
世界一流的大学,还要对国家和世界有一流的贡献。这其实是一个不难推得的结论。如果一个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学者和科研水准,它对国家与世界的贡献将会是显著与长期的,甚至能够起到性的推动作用。英美等国家中的世界一流大学,早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比较后不难看到,“双一流大学建设”虽然存在着突破,但其实施意义、总体目标、具体建设手段等诸多内容,有不少仍是对985、211工程建设内容的复制,或者说是某种程度的小修小补,只是换了一块牌子。
相比之下,211工程的目标更为具体,称:面向21世纪,在“九五”期间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如所分析,有些人可能不服气:科研实力强,获得更多的国家课题经费很正常。在国外,哈佛大学获得的学术研究经费不也高于普通院校吗?问题是,国外大学获得更多经费并非靠行政计划安排,而是通过正常竞争,前者引导学校面向行政指标办学,后者则是从学术规律出发。这是两者间的巨大差别。
近期有消息称,国家将废除“985”“211”工程。教育部表示,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世界一流的大学,应当有一流的学术水准与高度。具体到大学的不同属性上,如专家所论述,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是以基础科研为主的理科类大学,则主要要承担基础科学类研究和科技前沿探索,以知识创新为主,兼顾应用和开发研究。这类大学要靠在国际上发表高水平论文来提高国际影响力。
关于“985”“211”工程变动的消息,不仅早有传闻,而且有先声可闻。然而,废“985”“211”改“双一流大学建设”,真能让中国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更近?
欢迎订阅中清研信息技术研究院微信,分享考研资讯、院校专业选择指导、历年真题解析、在线名师答疑、EMBA课程分享。为考研上的莘莘学子提供专业的全流程服务。
如果此种靠“身份标识”来获得高等教育资源的径,不被改变,让高校资源的获取来自于竞争,或某种“投入-产出率”,谈一流大学还太过于奢侈。
厘清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后,不难发现,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废止或整合曾经的985、211工程,并非关键所在。关键的是要努力来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生长土壤,其中最重要的是摆脱大学管理中的行政思维与身份标识,倘若继续向特定的某一类高校过度输送资源,只会加速大学整体的发展失衡,“一流”更加难出。
两个“建设”的相似之处颇多。譬如实施意义,双一流大学建设称是“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985、211工程在具体方案中则称,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推进知识创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前者几乎只是对后者具体内容的一项概括。
迄今为止,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还没有具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公布,但把《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和985、211工程建设的有关文件(主要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相比较,就不难看到两个“建设”之间的异同。
譬如总体目标,双一流大学建设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三步走实现“双一流大学”梦。
因为当下大学管理中的行政资源和财政投入倾斜,都是因大学“等级”与“身份”而定,拥有985或211等身份标签,就使得一些大学的资源占有更加“化”和“稳固化”,导致大学分层的固化,高等教育资源被垄断。短期而言,这或可加速部分高校的发展,但长远而言,并不利于高校间的竞争,会拖延一流大学的出现速度。
同样的是,当下高校中的身份标识和分层管理,急需纠偏。因此而衍生出的不公平现象,也必须被打破。对不少中国大学而言,抢得某种“身份”和“标识”,是大学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教学和研究往往被置于教育次序末端。
985工程则称,为实现现代化,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前者的更多,在这里是“100所”。目前,上述提出的目标尚未见评估,特别是“管理体制方面的明显进展”。
温商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温商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一位著名的韩国企业家感叹到:从我儿子8岁开始,我就跟他讲温商的故事,我相信等到他80岁的时候,他会发现,他一生的成功都来源于这些故事。
如果是以人文社科类为主的大学,则主要从事人文社科类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其重要职能是为国家和社会治理与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依据和理论,做智库工作。
当然,两个“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中,也存在着差别之处,譬如《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
广告界有一个现象叫做“克里奥”(CurseofClio):一个凭借为客户制作广告而获得克里奥的广告公司下一年会失去这个客户。获广告似乎从来没有促进销售增长,而那却是客户所关心的。大企业很少成功创建新品牌。
活动预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