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石油

第一代——克拉玛依网—原油

    为了能比油建公司的职工干得更好,我们钻井工人脱掉毡筒、羊皮大衣、棉衣,只穿着棉鞋、单衣,轮着镐头和铁锹大干。说来也奇怪,天气那么冷,可我们越干越有劲,浑身就像有使不完的劲,我每天至少能挖15立方米土。

    整整一天,我们都在干活,只有吃饭的间隙,才在工地上稍微睡一会。睡也是睡在自己挖的土坑里,这样冬天能遮遮风,夏天还能防晒。

    杨希伦    1928年出生,男,汉族,江苏宿迁县人,1956年从华北军区转业到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队,担任钻井工人,1977年调入新疆石油管理局农副业处,在采油三厂水管站任供水工人,1986年退休。

    1956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克拉玛依油田,被分配到钻井处当钻井工人。

    但是,“快”有时并不意味着“好”。

    1958年冬天,我所在的井队转战到了采油二厂703泵站附近,开始打189井。

    一天,井队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泥浆比重偏低,这意味着随时会出现井喷。井队领导将情况迅速汇报给了上级领导。

    井喷

    当时正是“”期间,井队上到处都在比赛,口号就是“月上千、年上万”。我们井队也是拼命打井,不到一个月就打了一千多米。这个数字在当时可是让人羡慕的。

    12月的克拉玛依吐一口唾沫都能结成冰。戈壁荒滩上的土冻得硬邦邦的,就算用镐头都撬不动。一镐头下去,最多挖出硬币大小的坑,可大家却一点也不泄气,反而在工地上展开了竞赛。

    几天后,这口井果然井喷了。泥浆瞬间喷到了二层平台上,喷射时发出的吼叫声像是要把井架撕碎了一样。队里的同志没有一个是先顾自己的,所有人都往最前面冲,关井、压井……因为泥浆不够,大伙又纷纷跳进泥浆槽里用身体搅拌泥浆。

    等到天气逐渐转暖后,我们面对的敌人就不是寒冷,而是苍蝇了。

    1959年12月,钻井公司抽了8个钻井队到九公里输油处挖抽油池,其中就有我们队。当时,和我们一起挖抽油池的还有油建公司。

    为啥要采访我?我这一辈子平平淡淡,没干啥轰轰烈烈的事。真要采访我,肯定没什么好写的。

    不过,既然你已经来了,那我就给你随便讲讲,你想记就记,不想记也没关系。

    可惜那时候没有相机,要是有相机,把这样的场景拍下来,该多有意义。

    那个年代,石油工人真的是一心一意干石油,绝对没有半点。

    工地上的伙食很一般,两个馍馍配上一个菜。让我们最高兴的就是到克拉玛依领材料的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去克拉玛依民族食堂里吃一顿抓饭。那个抓饭真香呀!吃抓饭没有筷子,我们就学少数民族同志的样子用手抓着吃。夏天,食堂里人多又热,我们一排人就蹲在屋外的房檐底下“十八抓”。

    比干得多

    说实话,那样的场面不多见。但我相信,不管谁见了,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咱们石油工人是“好样的”!

    等到井喷被时,谁也认不出谁了。因为每个人从头到脚,全都沾满了泥浆和原油,身上的棉衣、毡筒怎么脱也脱原油不下来,好不容易费劲脱下来,放在地上就能站成一个。

    可是,我一个安全员又没有要求井队停止作业,只能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那就是一定要杜绝任何火灾苗头。

    当时,情况已经非常紧急了,作为井队上的安全员,我知道,一旦井喷,随时都可能发生火灾。

    那个年代,钻井工人有多苦,我就不详细说了。反正这样的内容上也报道了不少。我就讲几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吧!

    就因为这样,当时传染病非常多,拉痢疾简直就是家常便饭。可就算拉痢疾了,大伙还是干活,每天至少也能挖12立方米土。

    夏天,克拉玛依的苍蝇非常,一个赛一个的大,全都是绿头的,从眼前飞过,眼睛马上就会感觉到不舒服,像是有虫子咬过一样。等你扒开眼皮一看,里面都是苍蝇下的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