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四十载 防震献青春
人民网南京7月29日电(孟植良)1979年,19岁的蒋延林来到了成立刚4年的江苏省高邮地震台,当时的他没有想到,在这里一干就干了40年。40年风雨路,这个至今只有7名工作人员,孤独伫立在旷野的地震台,从因观测质量差被批评到全国地震监测预报优秀集体,蒋延林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2008年迁建过来的高邮地震台
坐落在田野间的江苏省高邮地震台
寥落台站 孜孜以求
正在记录数据的蒋延林和同事
为了将来能够精准预报地震,目前人类需要研究并掌握地震与其相关数据之间的联系。作为江苏省地震局省属地震台,国家级基本台站,高邮地震台自建台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一线地震预报人员提供完整、可靠和高质量观测数据。
始建于1975年的高邮地震台,一路走来充满坎坷。1993年,台站因观测数据质量差等原因被上级部门批评并要求整改,彼时人心浮动,最困难的时候只有4名人员维持地震台的运作。
在低谷期,依旧坚守的蒋延林和同事们开始求新求变。数据观测工作虽然枯燥,蒋延林仍旧坚守一线,连续20年放弃春节休息值班。在他的带领下,台站工作人员除了每日严格遵守观测规范进行观测数据记录,还主动关心台站的运维,在上下班途中自觉检查观测区内是否有影响观测的因素,向观测区附近的农民宣传防震减灾和观测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尽可能减少不利于台站观测的因素。
高邮地震台多次获得各种奖励
多次承办地震系统全国级的业务培训班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邮地震台如今硕果累累:先后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表彰和多项专利,连续10年获得全国观测资料质量评比第一名,此外还承办了多期电磁方面监测和预报异常落实方法培训班,向全国同行介绍先进经验。
扎根基层 硕果累累
40年间蒋延林获得了多项荣誉奖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压电线等基础设施的铺设以及城市的不断扩建在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其散发的电磁波等干扰波也极大地影响了地震观测数据资料的质量。
为了解决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的干扰,得到高质量可信的数据,蒋延林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自主研发了“高压直流输电对地磁观测判别处理系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在全国85%的地磁站点得到应用。此外,蒋延林和他的团队还取得了多项成就。例如高邮台研发的井下地电专用电缆便被推广应用到为冬奥会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的晋冀蒙监测能力提升项目中。
从1979年进入高邮地震台工作至今,蒋延林一直坚守在观测一线。40年间,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一等奖,主持中国地震局星火攻关课题2项等,取得了众多理论实践成果。“只有十二分的投入才有十分的收获”,在他的带领下,高邮地震台先后多次获得中国地震局和江苏省地震局的表彰,他自己也多次荣获全国和省级地震系统先进个人、优秀个人和先进台长等多项表彰奖励。
才为民用 身兼两职
由于拥有地震观测领域丰富的知识经验,2002年,已是高邮地震台台长的蒋延林兼任了高邮市地震局副局长。生在高邮,长在高邮,一直扎根在家乡的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台站观测工作本就繁重的他兼任副局长后愈发的忙了,经常加班加点,节假日对他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是江苏响应国家“放管服”改革而提出的创新改革举措,该项工作完成后不仅能够帮助当地建设项目的行政审批时间缩减为以前的1/25,还能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大大提升当地的营商环境。
在蒋延林的带领和江苏省地震局的积极支持下,高邮市地震局提前谋划,率先实践,在2017年12月成为了江苏省唯一完成了该工作的县市。
此外,高邮市还在他的带领下成为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唯一一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他的不懈坚守,为高邮人民和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手记:
在工作中,取得一项重大的行业突破已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能够在取得多项成果后依旧坚守在平凡的岗位,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则是一件更加不易的事情。
采访中,每当谈及与地震相关的话题时,年近六十的蒋延林总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仿佛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一样充满激情地向旁人讲述着关于地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们能深刻的感受到他对防震减灾事业的热爱。40载的春夏秋冬,他把他所有青春奉献在了这座矗立在乡间,至今为止总共只有7人的地震台上。若没有一颗奉献心、责任心,以及对防震减灾事业发自心底的热爱,在这样枯燥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坚守这么久并取得硕果累累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江苏省由于人口集中,经济发达,“震不起”成为了各级部门的共识。当地的省市部门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地磁观测离不开优良的观测环境,为此高邮市政府出台专项文件,将地震台站周围列为保护区,保障了地震台对观测环境的要求。谈到取得的成就,蒋延林自豪地表示,这些成就离不开省、市领导的支持,以及坚守在一线同事们的不断创新和默默付出。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