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生物能

解读丨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发布 生物经济创新能力将加速提升

解读丨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发布 生物经济创新能力将加速提升

  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但生物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尚属空白。作为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5月10日正式发布。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当天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规划》以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配置、使用为基础,系统推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国民经济的医药、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广泛渗透,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将为生物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据王翔介绍,一是科技突破不断涌现。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三是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约80%上市企业、90%国家一类新药、85%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同时,生物技术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百年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等。”王翔说。

  据悉,《规划》从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等4个方面部署提升生物经济创新能力。《规划》提出,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

  王翔表示,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为突出重点,一方面,《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我国生物药及疫苗行业发展迅速。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介绍,2021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18亿元,同比增长113.8%;实现利润在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41.7%,有力推动了行业整体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周健表示,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供给能力不仅经受住了疫情考验,还因其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和韧性,对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规划》提出,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的新期待。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提高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包括加快前沿技术发展、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医药企业竞争力。”周健说。

  周健表示,我国将通过把握全球生物技术加速迭代的新趋势,加强前沿和原始创新领域布局,从“跟随式”创新向“引领式”创新迈进,鼓励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推动一批新药、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近期,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生物领域新技术广受关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表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是生物领域技术创新的基石,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为例,正是通过对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的深入研究,创新了高密度能量与高浓度二氧化碳利用的生物过程技术,从而设计出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科研范式的重塑变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等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必将对未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影响。如何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加速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的进程,是科学家乃至全社会都在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许航说。

  许航认为,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这一突破令人振奋,但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仍然面临巨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挑战。从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持续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次,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中科院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资源协同方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生物技术与能源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