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研院诚邀申报2023海外优青项目-智归科创中心
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研究院面向脑与类脑重大科技前沿,依托复旦大学数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优势,开展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生物学、计算精神病学、人工智能算法、类脑智能技术与转化等前沿基础和应用研究,建设世界一流的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机构。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截至2022年11月,研究院拥有教职工122余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77人,技术和管理支撑团队45人。国家级人才项目15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33人次。沃夫森研究功勋奖、洪堡学者、美国心理学会奖终身成就奖等7人次。近年来,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引进了一大批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海外青年研究人员,海外引进人才占比近80%。同时聘有一支技术过硬、爱岗敬业的教学科研辅助人员40余名,已形成了学科交叉特色明显、人才梯队日趋合理的人才发展良好格局。2018年以来,我院有14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学科学家、全球前2%神经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正在成长为国内外脑与类脑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研究院拥有“科创中国”复旦类脑智能创新基地、“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上海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多个省部级及以上平台。研究院下设认知神经科学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等多个研究单元。
目前拥有实验技术空间4000平米,在建8300平米,办公空间8000平米。同时拥脑成像设备、在体光学成像系统、认知与行为实验平台、神经调控平台、智能机器人技术开发平台等前沿研究设备200多台套以及度脑科学共享数据库,总价值超过2亿。
其中,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脑成像平台之一,为开展脑科学前沿和转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支撑。配备5台涵盖从小动物到全套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多台近红外光、脑电、脑磁图等实时脑功能监测系统,以及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超声脑刺激等脑调控系统。认知神经科学平台拥有光学脑成像设备及认知行为解析设备,包括HyperScope双光子序列断层成像平台、双光子钙成像平台等设施。同时,研究院在建高性能计算平台,包括大规模异构计算单元,200Gb高速网络系统和大容量并行分布式文件系统和600张GPU计算单元,整个系统将构建10PB以上大规模存储,可满足类脑应用对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要。
研究院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前瞻性布局,瞄准重大学术前沿,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创新能级和成果质量不断提升。围绕智能电网、智慧物流、自动驾驶等重大社会经济民生领域,与一汽集团、中铁集团、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展智能领域产学研重大示范应用。
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悉尼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华威大学签署校级合作协议,与20多家海外高校建立密切合作伙伴关系。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共建“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推动临床神经科学和计算神经科学领域深度合作;与剑桥大学聚焦认知神经科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筹建“上海-剑桥脑健康研究院”;与悉尼大合成立脑与智能科盟(BISA);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共建“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等,不断提升研究院的全球学术影响力。
2015年以来,研究院团队在Nature系列、Science系列等科研期刊发表论文700余篇,其中国际高水平论文89篇。建院以来,研究院累计承担参与纵向科研任务1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40余项。牵头上海市“脑与类脑智能基础转化应用研究”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为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网络单位,正在承接国家和上海市脑与类脑相关重大研究计划的战略研究和任务组织,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脑与类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中心!
从微观、介观、宏观尺度解析记忆、决策、情感等认知活动的大脑机制,探索脑功能网络协同作用机制及其在大脑高级认知功能中的作用,进而发展脑机交互智能神经调控、人机交互认知行为干预、闭环神经康复等前沿理论与技术,开展从机制、技术到应用的神经与精神疾病精准诊疗转化研究。
基于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基础,采用蛋白、突触、神经投射、系统等多层次及分子、神经网络、行为范式等多尺度技术组合,建立和发展基于生物学基础的脑信息处理与认知原理解析理论体系。
基于脑图谱数据建立跨尺度脑网络计算模型,开展全脑尺度神经网络理论研究和仿真,模拟多种神经环路和认知功能,解析疾病的发病机制,启发类脑智能学习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发展。
针对多组学多模态生物医学大数据,建立和应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开发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标,发展健康风险预测、智能诊疗及干预、预后评估以及智能神经调控等理论与技术。同时发展脑影像技术与转化医学,基于高场和动物磁共振系统,针对重大临床问题,研发新型磁共振成像技术、重建技术以及硬件;提升结构、功能、代谢等多尺度磁共振测量精度;并结合脑磁、脑电、近红外等,形成多模态脑测量体系。
基于智能科学的新理论、新算法和新框架,开展脑疾病个性化医疗转化研究;研发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理论以及新一代无人系统技术,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海优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5.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7.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入选者将获得100-300万元的国拨经费资助,资助期限为3年。此外,学校也将为入选者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主要包括:
发展支特:学校为青年人才成长构建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院系结合高峰学科经费、“地高建”经费、自筹经费等办学资源予以个性化额外支持;
科研经费:最高可达600万(含入选海外优青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经费100万-300万);另优秀人才可纳入学校战略人才培育计划,获得额外发展支持;
团队建设:直接认定博导资格,首聘期前3年每年单列1名博士研究生招生名额;支持科研团队建设,支持招聘博士后、科研助理、专任岗位等团队成员;
薪酬待遇:不少于50万/年(税前,含五险一金),另有首聘期前三年5万/年年终保底绩效(税前),各类奖励性绩效上不封顶;积极推荐申请新工科人才基金(15-25万/年,支持期3年,最高可获75万额外支持)、小米青年学者(10万/年,支持期5年,可获50万额外支持)等捐赠人才专项基金;
住房条件:住房补贴最高可达177.5万(含入选海外优青后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一次性个人补助);校园周边多处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供租住;积极为青年人才申请上海市各区县配套租房补贴;
人才生态:享受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品质城市生活、世界级发展平台、宽松包容环境、精准优质服务,积极推荐申报上海市各类引才计划(最高可获210万额外支持)。
请将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果、承担科研项目、重要科研获奖、代表性著作及论文发表、专利情况等整合为一份个人简历,以单一PDF文档形式发送至抄送至,邮件主题请标注为“2023海外优青+姓名+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符合申请条件且通过评估的,我们会尽快与您取得联系并安排专人跟进申报事项,您也可以通过邮件咨询了解相关申报事宜。
- 标签:应用生物学报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研院诚邀申报2023海外优青项目-智归科创中心
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6月,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
- 谎言、全球化与大自然的反击:从4本书中理解瘟疫
- 报告显示八大专业就业率低 三个为生物类
- 发现生物对全球变暖产生遗传应答的首个证据
- 生物催化:清洁高效化工的“加速器”
- 基因编辑领域专家访谈:高彩霞研究员
- 湖北大学李爱涛教授团队Green Chem
- 全球变暖致动物体型变小 始祖马相当于小狗(图)
- 山西太原:能加湿增氧的植物市场“卖火了”
- BEYOND 观点|合成生物技术如何改变食物和我们的饮食
- 生物质能瓶颈待打破 专家提议纳入国家能源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