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观察| 碳中和“务实”信号:更柔和的能源替代、各方角色渐明
()
李静 高歌 沈怡然 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分论坛上,主持人抛出了一个问题,“碳中和的机遇大于挑战”亦或反之,举手示意的嘉宾,大部分选择了前者。
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首日,有关碳中和的话题依旧着往年热度。在当天诸多会议中,与之有关探讨能源转型、碳中和等议题的论坛超过4场。
不同的是,能源、经济领域嘉宾开始更多关注碳中和路径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务实的应对之策。
国家电网副总经理庞骁刚认为,双碳进程的加速,对于整个能源行业,特别是电力行业带来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
这种巨大的变化必然会面临伴随而来的挑战。庞骁刚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保供挑战、技术挑战以及配套政策的需求。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将双碳目标视为一个“非常美好”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积极而稳妥,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也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认为用绿色低碳、零碳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是一个整体目标。但能源转型发展是一个艰巨、复杂,甚至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任务目标,要理解这一历史进程。
一些经济研究者测算,要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投资总额将会达到250万亿,这种投资需要在三四十年的过程中落地。
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技术创新,围绕“双碳”这一宏大的目标,各方角色开始更为清晰的呈现在2022年的博鳌会场。
更柔和的能源替代
目前,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和主战场。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认为,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非常重要。近期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及《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形成了一套组合拳,对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作了一系列的安排。
向海平称,关于能源领域绿色低碳发展,首先是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提升新能源的比重,包括核电,现在提出积极、安全有序的发展核电,此外还包括中国正在推进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同时也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发展微电网,配套推进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构建新型的电力系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
但他同时也认为,一定要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坚定不移地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是非常美好的目标,但是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积极而稳妥,就是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不能搞运动式减碳。这里面就特别讲究优化组合,即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既能保证能源的安全,又能够积极推动低碳转型。”向海平说。
去年,地方一系列拉闸限电等行动影响企业活动正常运行,在今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保障能源安全,煤炭的压舱石作用以及煤电基础性调节作用的价值被再次重申,有关“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工作也被提上日程。
在本次会议中,可再生能源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替代,二者关系也被转变为更具柔性的融合关系。
向海平表示,能源融合发展是今后能源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必由之路。能源融合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能源各个品种之间要融合发展,第二是能源领域和用能领域也要融合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看来,推进能源革命低碳化转型,用绿色低碳、零碳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是一个整体目标。但能源转型发展是一个艰巨、复杂,甚至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任务目标,不能够一蹴而就。比如提出‘3060’目标,就是两步走,在2030年之前努力发展新能源,可能化石能源的使用还要有所增长,之后再逐步把它降下来,直至实现碳中和,一定要理解这个历史进程。
目标确定了,如何完成这个历史进程?
刘吉臻表示,此前两年,在做中长期能源规划战略研究的时候总结了三句话,就是在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能源发展的主要路径应该是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多种能源综合化,所谓综合化就是融合,新旧能源一起此消彼涨,逐步使得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零碳的目标。
在技术层面,刘吉臻称此融合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叫做多能互补。发挥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各自的禀赋和优势,使得它们融合成一个能够支撑生活生产发展稳定的、可靠的、安全的能源;第二,即供需互动。过去有些电力系统分发电侧、电网侧,“重发轻供不管用”,互不联系。将来要转向用户和供给侧商量着来、互动起来。第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化技术,使得能源流、信息流、价值流,多流融合。
“比如说电动汽车,将来如果我们国家到2030年,电动汽车达到1亿辆,一个车充30度电,那就是有30亿度电装在电池里面,如果电网缺电的时候,可以把这个电回馈给电网,形成供需之间的互动,但是这样的技术离开了信息化、智能化,就不能简单的一蹴而就,所以融合发展确实是我们走向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必然选择的路径。”刘吉臻说。
庞骁刚表示,电力领域将会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安全保供,这是挑战最大的,太阳能、光伏、风电,随机性、波动性是较大,要保证生产生活的供应难度也很大;第二个挑战是在技术方面,新能源不断增加以后,整个电网的物理形态、技术基础、运行机理,其实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家共同进入了一个“无人区”;第三个挑战就是配套政策,仍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发力,比如说价格、财税、金融、投资、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此外电力市场化的建设,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协同,这些领域的政策挑战都非常大。
钱从哪来?
如何以投融资支持能源转型等话题亦在多个博鳌分论坛的讨论之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目前所有估测都认为全世界要碳中和的话需要巨大投资,对中国而言,挑战更加艰巨一些。如果梳理过去四十年的发展模式,投资拉动是不变的主题,未来在碳中和对整个产业,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冲击的时候,需要投资的金额是巨大的,估测是250万亿人民币以上,这些投资分布在未来三四十年时间里面。
综上,刘俏表示,现有金融体系有三件事情可以做,最关键一件事情还是把碳价格的发现机制迅速形成,现在虽然目前已有全国性碳交易体系,也有一些区域性的绿色交易所,但是碳价本身到底是怎样的水平,如何把它能够纳入到企业的成本考虑里,金融体系本身需要参与进来,它不是纯粹的碳排放交易现货市场,如何通过金融产品、金融市场把此元素体现出来是当务之急。
第二,碳中和本身是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的变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如果回到中国发展模式的优势元素,财政政策在其中应该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大家会讲财政钱从哪里来?碳中和不到四十年的时间周期里,完全有能力发行一些期限是三十年到四十年的长期的国债或者叫碳中和的国债,通过这种方式大量投入到我们认为实现碳中和有利的节点领域、节点行业,”刘俏说。
除此之外,刘俏认为类似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以及PE、VC要更加积极地去促进跟碳中和实现相关的技术方面的投资。
目前中国已经构建了全国碳市场。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周期内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至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
在此前采访的受访人士看来,酝酿许久迈出了第一步的全国碳市场,还有着尚待补齐的短板: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尚未出台;配额发放标准与碳排放核算和核查规范仍需修订;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有待重新启动。
乔任梁电影 http://www.xinzhiliao.com/sj/qiuji/33566.html- 标签:旋转木马的爱恋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博鳌观察| 碳中和“务实”信号:更柔和的能源替代、各方角色渐明
() 李静 高歌 沈怡然 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实现碳中和:企业在行动”分论坛上,主持人…
- 北京一换电站失火 运营商奥动回应:系电池自燃,未发生爆炸
- 震荡中的机会:上半年中国投资路线图
- 服装业暖春遇冷 三月纺织服装零售额加速下跌
- 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三审 从合约概念、境外机构管理等方面明确监管细则
- 一季度房地产多项数据两位数下滑
- 3月我国粗钢产量同比下滑6.4%,已恢复到去年7月份以来最好水平
- 经济下行山东“逆行”:北方大省韧性从何而来
- 工业富联子公司加码增持思灵机器人
- 海南自贸港一季度成绩单: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5.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0.4%
- 敌人是否是与我体温相同的“恶魔”——评《进击的巨人》最终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