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兴能源  生物能

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划重点:金融科技监管趋向更严

胡群/文3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的《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强调,2022年要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多措并举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落地实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

会议部署五项重点工作,其中三项涉及监管。即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以及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

“数字化金融监管新时代已经到来,监管合规对于数据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监管科技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索信达控股首席执行官吴辅世向称,在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中,加强金融科技的合规应用与发展,将成为从监管层到行业层的重要共识。

金融科技严监管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成立于2017年5月,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今年作为《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委员会部署了五项任务。

一是扎实做好新阶段规划政策的宣传解读、落地实施、跟踪监测和示范引导,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构建金融数字化能力成熟度评估体系和优秀实践案例库,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互鉴,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从多点突破迈入深化发展新阶段。

二是建立健全金融科技伦理监管框架和制度规范,加强科技伦理风险预警、跟踪研判和敏捷治理,引导从业机构落实伦理治理主体责任,用“负责任”的科技创新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深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强化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数字渠道管理,研究建立智能算法信息披露、风险评估等规则机制,持续提升监管统一性、专业性和穿透性。

四是深入实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合理应用数字技术健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着力弥合群体间、机构间、城乡间数字鸿沟。

五是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健全金融科技风险库、漏洞库和案例库,运用监管科技手段着力提升政策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今年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强化金融科技治理,全面塑造数字化能力,健全多方参与、协同共治的金融科技伦理规范体系,构建互促共进的数字生态。

二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在保障安全和隐私前提下推动数据有序共享与综合应用,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有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三是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架设安全泛在的金融网络,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进一步夯实金融创新发展的“数字底座”。

四是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健全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科技成果应用体制机制,不断壮大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五是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业务、技术、数据融合联动的一体化运营中台,建立智能化风控机制,全面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六是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搭建多元融通的服务渠道,着力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绿色、人性化的数字金融服务。

七是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强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八是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持续推动标准规则体系建设,强化法律法规制度执行,护航金融科技行稳致远。

“由此可见今后金融科技的发展将是监管先行。”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认为,中国金融科技业务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近年在金融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市场逐步进入规范发展期,随着新科技带来金融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风险。金融机构应在确保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等合法权利基础上,在监管框架下开展金融科技创新。因此监管先行有助于建立新金融秩序。

吴辅世认为,严格监管有利于金融科技市场健康规范发展,金融机构以及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服务的科技企业都应该积极拥抱监管,严格合规开展业务。金融机构要在合规的前提下做好金融创新;为银行保险机构开展技术服务的科技企业,要严格做好员工的合规培训,配合好银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和规章制度,共同推进安全规范的金融科技创新及应用。

“银行家支持对金融科技从严监管,重点关注对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和数据质量管理的监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1)》显示,45.6%的银行家认为应继续推进“建立健全金融科技监管基础设施”工作,建立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公平性和权威性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并应在金融科技的标准和制度层面强化监管,提升监管要求的标准化、制度化水平。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

数据是监管机构作出监管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基础。“监管沙箱”作为统筹金融创新和防控风险的手段,近年被广泛认可和应用,我国也在积极推动监管沙箱的应用。超过3成的银行家认为应“持续探索完善中国式监管沙箱”,利用创新性监管手段提升金融科技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从近年监管机构发布的政策来看,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正在完善。

2021年3月26日,人民银行发布并实施《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评价规范》(下文简称《规范》),这是一部由人民银行提出,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文件,规定了人工智能算法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基本要求、评价方法和判定标准,适用于开展人工智能算法金融应用的金融机构、算法提供商及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等。该文件从安全性、可解释性、精准性和性能方面开展AI算法评价,适用对象分为资金类场景和非资金类场景。

今年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已于3月1日起施行。

同一日,人民银行官网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决定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三年行动的牵头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公安部。

这被市场解读为金融监管机构利用监管科技打通金融监管数据链条、整合信息、提升监管效率,为多业态、跨地域监测和动态穿透式监管提供有力手段。

1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2021 版)》(EAST5.0)发布,要求金融机构切实推进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和数据专业性,进一步增强数据规范性。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印发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完善金融风险防控标准,健全金融业综合统计标准,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建设,加强标准对金融监管的支持。

IDC中国金融行业研究部市场分析师王晨认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将面临愈发严格的监管数据质量要求。针对当前在监管数据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事后治理比重过高、质量提升环节靠后等问题,银行需要逐渐由治标向治本转变,在事前的标准与规则制定、事中的数据质量及时监控与问题整改等方面加强相关能力的建设,提升监管数据在源系统及数仓等环节的质量,减少在监管集市及报送环节中的数据问题。

近年领先的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已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

“报告期内,本集团信息科技投入75.37亿元,较上年增长8.82%,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提升至3.68%。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科技人员(不含子公司)达4286人,科技人员占比达7.73%。”3月24日,中信银行发布的2021年财报显示,进一步加强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开展总分行及子公司信息科技风险全面评估和持续监控。

“科技能力已经全面应用到业务、风险、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数字化经营的努力正不断推进产能 提升、成本降低、风险可控,2021年成本收入比28.30%,同比下降0.81个百分点,这对于一家以零售为主的银行属实不易。”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2021年财报致辞中称。

2021年,平安银行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73.83亿元,同比增长2.4%。2021年末,平安银行科技人员(含外包)超9000人。

“‘轻型银行’转型下半场以来,我们以洪荒之力打造金融科技银行,让客户服务的每一个流程环节都享受数字化的便 捷。”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2021年财报中称。

招商银行2021年信息科技投入132.91亿元,同比增长11.58%,占营业收入的4.37%。截至报告期末,招商银行集团研发人员达10,043人,较上年末增长13.07%。

英语校规 http://www.xinzhiliao.com/sj/qiuji/31040.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报告老师!怪怪怪怪物!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