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医疗戴鹰:我们的数据安全没任何问题,中国市场需要的设备都要在中国生产
经观大健康 余诗琪 张昊/文 GE医疗依然是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的主角。这几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增长惊人,已经占据全球份额的近20%,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但在高端医疗设备上,八成靠进口。曾有媒体报道,中国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MRI)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主要控制在GPS(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手中。
但近些年来,国产品牌攻势迅猛。尤其是在今年9月,针对行业最敏感且最核心的信息安全问题,有一些信息泄露的传闻对GE医疗非常不利。经观大健康在进博会期间采访了GE医疗中国副总裁、首席创新官戴鹰,他否定了该传闻,且坚定了在信息安全上的立场。
的确,5G和人工智能在未来几年会对整个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像GE医疗这样的公司,在产品规划上非常重要的环节。海量数据之下,如何让数据更有效率地流动,以及如何管理它们,会成为每个公司的挑战,甚至是行业的核心竞争点。
GE医疗在产品端的想法很多,基于国家层面推动的基层医疗体系建设,5G会极大程度地缩小重点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医疗诊断条件,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
戴鹰围绕着这几个点,阐述了GE医疗的观察。在一些相对行业的问题上,诸如集采、外企本土化上,他也提到了GE医疗目前的策略。
经观大健康:现在移动化设备需求越来越大,很多厂商都在布局,GE是怎么做的?
戴鹰:先谈到5G,就是在涉及到基层医疗发展的时候,我们现在有一医疗个挑战是基层缺乏有经线的技师,现在国家对基层的投入很大,64排CT、1.5T的磁共振保有量持续提升。有一个实际的案例就是云南耿马,那是中缅边界的傣族、佤族自治县,那里医院都有设备,但是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技师,设备的扫描成问题,图像质量不稳定,最后就对诊断,甚至将来影响到治疗。
我们国家其实是有优质的医疗资源,有经验的医生都在北京、上海、广州发达城市,甚至包括二线城市都不错。但让这些医师下沉到基层,其实还是有诸多的挑战和不便,是长期还是短期?所以,我们就通过远程连接,用5G的技术打破地域的隔阂。最后它出现的场景就是在一个大城市大医院有经验的技师可以远程操控培训基层的怎么使用这个设备。所以,我们一方面是改变了培训的模式,另外一方面可以把医共体更紧密连接起来,能够真的有一个工具能够真的帮助大医院带基层医院。
而且我们在5G连接里面还有一个技术,加了一个叫做影像协议管理的应用。CT、磁共振这些设备在扫描的时候,参数如何设置是需要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设备的协议其实是标准的,我们可以把这个标准协议一键发送到基层医院去。好处是实现了质量控制,如果协议是正确的话,那保证扫出来的片子是质量好的。打一个比喻就像用单反相机拍照片,没有受过训练的人,不会设置曝光、光圈和快门,拍出来的照片就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如果用一个标准模式,对于不同医院的影像互认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再谈移动,移动实际上是跟抗疫或者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更相关。现在疫情零星发生,基本上要成为常态,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我们经常说怎么能做到“平疫结合”,有的人叫“平战结合”,“战”是指战胜病毒。在有疫情的时候我们就把CT这样的影像设备用车载的方式来实现,它可以很灵活的走到有疫情的地区。我们已经把5G移动影像的方案做出来了,在河南水灾时,也有零星疫情,就起到了作用。而且另外一个实例是在云南瑞丽疫情反复的时候,曲靖当时医院的移动车也是我们的设备,就开到瑞丽去帮助做抗疫救治。
为什么说是“平疫结合”呢?就是没有疫情的时候这种车也非常有用,它可以做体检,职业病筛查,乡村振兴,下乡支持。所以,我们发现现在移动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很好的解决方案。
经观大健康:在5G情况下,必然涉及到数据的存储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怎么保证数据是被安全使用的,是符合中国法规的?
戴鹰:首先,我们在医院进行的设备远程连接,都是在医院客户授权的基础上进行的,仅用于客户端故障排除、服务优化和运行效率提升,且不会涉及到病人的个人敏感信息。
我们的CT/MR设备的5G解决方案,不收集和存储任何病患信息,医院端和专家端进行桌面共享时只有视频流传输,没有任何信息存储。所有视频流传输均在客户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且进行VPN加密。
比如中国团队与中国电信联合推出的 “资产云管家” 远程服务应用,是符合公安部数据安全“三级等保”认证的。这个认证是国家对非银行机构的最高级认证,属监管级别,目前只有少数平台能通过该评审。
数据安全我觉得是智能化跟医疗行业结合以后整个行业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过去推出《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我们在产品应用,研发运营和后续跟踪过程中,严格把我们这些活动和开发过程都跟这些安全性的规则相结合。
另外,我们设备的远程应用都采的是设备的数据,就是我刚才说的温度、扫描的次数、开关停机,采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让设备运行更有效,帮助医院去预防设备更多的故障,我们是不采患者数据的。
经观大健康:关于人工智能,GE是怎么理解的?
戴鹰:对于不同疾病所需要的人工智能应用种类非常得多。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冠脉狭窄,没有经验的医生可能需要积累经验才能判断多少有多狭窄,狭窄的位置在哪,人工智能可以帮他去做。肺结节、肺炎、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脑卒中这些领域都有人工智能的机会,但是因为它种类太多了,我们认为最有效的平台就是我们来搭平台,让每一个公司在每一个领域都有长处,然后去做这些人工智能。
我们的作用就是搭一个平台,帮医院、客户去集成。集成的作用就是过去在放射科看到,如果这个科室想要多个人工智能应用,会有多台工作站来自不同的人工智能公司,每一个病症对应的是不同的工作流,非常繁琐。我们要把各家人工智能应用都集成在一起,而且工作流能够整合。只要在一台工作站上点击,比如说肺片,它就去调某一家的人工智能去看肺片,如果是心脏就调心脏的人工智能,这是我们能够在临床上带来的问题解决。
当然我需要评估这些人工智能公司的水平,现在有8家已经跟我们签了战略合作,其中有4家都已经有商业落地。
经观大健康:GE医疗最近一直在强调要深耕基层医疗市场,相比原来的高端医疗市场,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
戴鹰:我倒不觉得需要寻找平衡,因为在两类市场里面都有各自要解决的问题。在高端市场,设备使用的效率一定是问题。大医院里扫描人数特别多,一台设备要扫100到150个患者,放射科从早上7点一直到半夜12点,工作强度非常大。那就要去帮助他们加快扫描速度,实际关键点不是设备的扫描速度,而是患者定位的问题。
一个患者躺到扫描床上,要花5分钟才能把他摆好,送到机架里面对准要扫描的部位,都是手工操作的。我们推出了一项技术,用摄像头拍摄人体影像,通过深度学习自动寻找部位,自动调高度,把患者送入机架,整个过程能够节省30%到50%的定位时间。
经观大健康:如何应对集采?
戴鹰:这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医疗的费用,我们是非常支持的,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患者。对于我们来讲,挑战就是怎么应对集采。我们怎么能够保证产品在仍然高质高效的情况下,还能够持续降低成本,这是挑战。其实我们早年在16排CT上,已经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把什么功能去除。而是通过技术实现方式的转化,利用电子零部件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性能提升一倍,来实现效率最优化。
经观大健康:GE医疗如何理解本土化?
戴鹰:首先我们现在三大策略中,其中有一个就是全面国产,国产前面加了一个“全面”。第一,在中国市场需要的设备我们都要在中国生产。第二,一定要在中国创新,因为中国医疗环境有很多的痛点跟全球不一样。我刚才说CT一天扫150个病人是很典型的例子,到了发达国家市场,一天只扫10个病人。所以,做自动定位让发达国家的团队去想,是没有那个感觉的。我们还有很多流程上面的简化,人工智能的产品,基层和高端医院能力的差异在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怎么通过人工智能可以去助力基层医疗水平的增长。
第三,带领中国的供应链一起发展。比如,以GE医疗无锡工厂为圆心200公里半径的供应链的发展,在昆山、温州、苏州有我们自己的供应链。
姓名查询 http://www.xinzhiliao.com/sj/qiuji/11519.html- 标签:月牙泉在哪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GE医疗戴鹰:我们的数据安全没任何问题,中国市场需要的设备都要在中国生产
经观大健康 余诗琪 张昊/文 GE医疗依然是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的主角。这几年中国医疗器…
- 广州浪奇结案:原董事长10年禁入 相关人员合计被罚1405万元
- 央行首次公布个贷月度数据 :10月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较9月多增1013亿元
- 施华洛世奇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卫华:伴随中国Z时代消费者展望下一个30年
- 进博会聚焦绿色低碳产业变革:物流包装“循环”代替“一次性”的环保经济账
- 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李岩川:以更开放姿态拥抱中国机遇
- 青岛啤酒深度加码科技研发 夯实酿造技术研究新高地
-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不仅引进全球创新,也将中国创新拓展至全球
- 全球车企计划未来5-10年对电动车及电池投资5150亿美元 | 悦读全球
- 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报告发布:获批后实施效率不高,同质化问题明显
- 房企股债反弹!交易商协会召开房企代表座谈会,地产债抄底时机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