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生物能

苹果小米领衔房产商垫底 跨界造车“鄙视链”已然形成?

越来越多的“玩家”正在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造车企业竟也成了前浪。进入2021年以来,百度、小米、创维相继宣布下海造车,近日有媒体称手机制造商OPPO也正在筹建造车项目。加上此前宣布进入汽车领域的华为、阿里、宝能、恒大、索尼、苹果等企业,跨界造车的企业数量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整体来看,上述这些企业与蔚来、小鹏等新造车企业不同,他们原本已经在各自所在领域打下一片江山,拥有一定知名度。这些企业可以大致分为阿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小米、oppo、索尼、苹果这样的数码产品制造商,以及宝能、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企业。

外界如何看待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们?谁的人气最高?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各种高科技配置有着怎样的看法?近日,试图通过《科技公司造车你会成为粉丝吗?》的调查问卷,找出其中的答案。

制图:

调查结果显示,小米这样的数码产品制造商有着最高人气,做出了“年轻人的第一部手机”的小米,能否再造出“年轻人的第一部汽车”,外界对此充满期待。拥有众多粉丝的索尼与苹果,同样在品牌塑造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之相比,阿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人气要弱上不少。最“惨”的还是宝能、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企业,超过一半(51%)的参与者认为它们造车“不太靠谱”。

在车辆智能化领域,华为的号召力不容忽视。近八成的参与者认为,车辆上华为参与设计的自动驾驶功能是加分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普及,消费者现阶段对智能大屏、自动驾驶等智能科技配置越来越看重,调查中有21%的参与者认为这些智能科技配置是购车时最重要的参考因素。

小米和苹果的汽车粉丝群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小米、百度、阿里三家企业造车你更看好谁”这一问题,参与者对其支持的比例分别为68%、22%、10%。相比于百度、阿里,小米汽车的支持率明显更高。与小米相似的企业还包括索尼以及苹果,54%的参与者表示对他们造的汽车很期待。

小米、百度、阿里三家企业的支持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用户心里,数码产品制造商比互联网企业更靠谱,因为前者有硬件基础。小米、索尼几大厂商在手机等消费级产品领域打下的基础,也有助于其塑造品牌。阿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则在造车人气上要弱一些。

不过,为了弥补在制造领域的短板,百度、阿里已经领先一步,分别选择与吉利汽车、上汽集团展开合作。阿里巴巴与上汽集团、浦东新区合资成立了高端纯电汽车品牌“智己汽车”;百度将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集团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在上述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中,小米汽车备受关注。今年3月30日,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小米手机的春季发布会后半场,宣布了小米“最重要的一次决定”。雷军把这称之为“赌上自己所积累的荣誉”的一件大事,并宣布造车将是自己人生最后一次重要的创业。小米在手机等电子产品领域取得的不错成绩以及创始人雷军的全力投入,让外界对其发展充满了期待。

整体来看,68%的参与者表示,会持续关注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数码产品制造商的造车进程,并且在产品足够有吸引力的情况下会选择购买。相比之下,转型造车的房地产企业的口碑则要逊色不少。

对于宝能、恒大这样资金雄厚、进军汽车领域的房地产企业,9%的参与者表示“没听说过”,51%的参与者认为“不太靠谱”,30%的参与者表示“可以去看看,但买的可能性不高”,只有11%的参与者表示“只要性价比足够高,会考虑购买”。11%的支持率与上述互联网、科技公司68%的支持率,存在数倍的差距。

大概是为了破解消费者对恒大“不太靠谱”的刻板印象,在今年4月19日开幕的上海车展上,恒大汽车的展台面积甚至超过了小鹏、比亚迪和华为,成为了仅次于宝马和蔚来的存在。另外,恒大汽车还组织媒体就近参观其位于上海的工厂,以回击此前关于其工厂没有进展的传言。而宝能汽车尽管最近比较低调,但是其除了观致汽车外,还规划了一个高端品牌,一个项目编号为GX16的车型已经亮相。

可以看到,跨界造车也开始出现阶层性,或者说“鄙视链”。调查结果显示,数码产品制造商被认为要比互联网企业更靠谱,做房地产的收获的支持率最低,后者除了资金优势,以及能够获得营销层面的支持外,并没有其他技术资产和品牌资产可植入。恒大“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的做法使其在造车上进展迅速,但似乎还没能讨得普通消费者的欢心。

更多的“玩家”还在加入,今年4月27日,65岁的彩电大王黄宏生带领团队亮相北京,在建国门中国大饭店举行了近200人的媒体发布会,正式发布“创维汽车”品牌。尽管内部人士表示“创维汽车不是创维集团造车,只是用了名称使用权而已”,但在外界的普遍认知中,这是继互联网公司、房地产企业、手机制造商相继宣布下海造车后,家电企业的跟风行动。

华为的“金字招牌”潜力

调查结果显示,与小米一样备受关注的另一大跨界造车企业是华为,超过78%的消费者认为,车辆上由华为参与设计的智能驾驶功能会是加分项。华为在智能手机以及5G通信网络领域的影响力,使其在进入汽车领域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打造整车企业的新造车企业以及跨界造车的企业不同,华为的目标是成为像博世那样的汽车零部件巨头。公开资料显示,华为在2019年举办的上海车展上第一次官宣进入汽车行业,并在2020年10月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HI品牌,表示正式开始与车企合作。

进军汽车领域短短几年内,华为似乎已经成为了“香饽饽”。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华为与重庆小康股份合作,并将原本在小康旗下的赛力斯SF5搬进去了华为商城(线上)和线下体验店销售。有消息传出,这一合作公布一周后,赛力斯的订单量迅速突破6000辆。而小康股份(601127)的股价在4月22日、23日和26日三个交易日内三度涨停。

此外,上海车展期间,华为的身影还出现在极狐阿尔法 S华为 HI(Huaweiinside)版等车型上。长安、广汽等多家企业也在车展采访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将会量产搭载华为相关应用的车型。

整体来看,随着智能科技配置的不断普及,车内大屏、自动驾驶等高科技配置在消费者购车时的占比已经不低,不少消费者已经将其视为购车时最主要的参考因素。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1%的参与者表示这些科技配置将会是以后购车最看重的因素;更多的参与者表示“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这一占比达到60%;与此同时,还有19%的参与者表示不在乎“有什么突出的智能”功能。

现阶段,不少智能科技配置实际应用表现一般,这也导致一些消费者对于这些配置并没有很深刻的体会。以自动驾驶为例,不少车型推出了L3级别的车型,但在国内,L3自动驾驶车辆仍不能合法上路。此外,车辆隐私、安全等问题也使得部分消费者对于科技配置保持警惕心理。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车辆的智能科技配置一定会越来越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参与者并不认同“智能汽车就是一个手机加四个轮子的说法”。与手机、家电等消费产品相比,汽车的整个制造过程更为复杂,同时涉及到更多安全问题。“一个手机加四个轮子”这种看似有些草率的说法,没能获得大多数调查参与者的认同。

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消费者依旧十分谨慎地对待汽车产品以及各种新兴技术。在这轮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大浪潮中,在造车领域拥有更多积淀的传统车企,面对新“玩家”的冲击,依旧有很多机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