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碳达峰”启幕:钢铁水泥有色减排方案待出,“关键”产业调整升级或提速
高歌 李紫宸 围绕碳达峰的系列减碳行动计划正在产业政策层面拉开序幕,这些产业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也是传统的碳排放大户。获悉,就行业节能低碳转型顶层设计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产业协会已经和相关部门展开了密切的接触。
3月19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主持召开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研讨会。会议围绕科学制定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推进产业低碳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进行交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等单位相关人员与会讨论。
会议提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组织相关部门积极编制碳达峰方案,积极推动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会议,发改委要求,一是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方案,助力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二是结合传统高耗能行业实际,抓紧抓实行业自身潜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三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
根据了解,早在2020年底,经过多次内部讨论,旨在推进整个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的纲领——《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初稿即已完成,其后,该方案又先后组织多次外部讨论会,形成修改完善稿,并很可能在最终完善后于今年出台。
在钢铁、有色、建材等诸多高耗能领域,中国均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与消费国,这些产业的碳排放量在全国的总碳排中占比较高,如钢铁行业碳排占全国总碳排的15%,是所有制造部门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
因此,这些碳排大户是率先落实碳达峰的最重要行业,也是地方落实碳达峰的关键环节,抓住这些碳排的“关键”制造部门,对于整个国家的碳达峰工作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尽管各个产业的碳达峰方案还在制定亦或是修订当中,但主要的减排路径方向基本确定,相关行业围绕减排工作在多年前即已开始布局与谋划。同时,在微观层面,从减排时间表到低碳减排相关技术的运用,一些领军型的国有企业已经有所行动。
相关行业人士向指出,目前对产业来说,首要的工作是碳排放“教育”,即提升整个行业对碳减排的认识。
钢铁:呼之欲出的“行动方案”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粗钢生产和消费国家,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一半以上,同时中国钢铁以高炉-转炉长流程生产工艺为主。根据冶金工业规划院的数据,中国钢铁的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60%以上,约占全国总排放量15%,是所有制造部门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认为,钢铁行业在碳达峰行动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是率先落实碳达峰的最重要行业,也是地方落实碳达峰的关键环节。从不同层面看,钢铁行业均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点关注领域。
根据目前制定的时间表,在行业达峰目标上,2025年前,中国钢铁行业计划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而一部旨在规划整个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的方案——《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已经呼之欲出。
获悉,国家相关部委还在继续就上述方案进行研究。该方案经过多次内部讨论会,于2020年12月完成初稿,并先后组织多次外部讨论会,形成修改完善稿,其中,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作为支撑单位参与了相关工作。
3月15日,李新创向表示,这一时间表是基于钢铁行业的发展状况得出的研究结果,钢铁行业有希望走在整个国家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的前面。
从冶炼这一环节看,钢铁产业能耗在过去多年间实现了大幅的下降。根据中钢协向提供的数据,中国钢铁行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从1978年的2524千克标煤降至2019年的553千克标煤,越来越多的钢厂已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或正在加大投资尽早实现超低排放。
相关人士向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碳减排工作也作为本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钢铁行业的低碳行动方案不出意外,也会在本年度推出。
尽管不排除对低碳行动方案的进一步修缮,但行业碳减排的基本思路较为确定。根据前述行动方案,钢铁行业碳达峰和降碳行动的主要路径包括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以及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重点任务则包括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行动计划,高炉燃料比降低行动计划,系统效能提升行动计划,低碳技术示范行动计划,多产业协同减碳行动计划,物流运输结构优化行动计划,碳监管行动计划,全过程碳管控体系构建行动计划。
这其中,推动绿色布局,主要是优化产业布局、严禁新增产能,加大绿色物流,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做强绿色低碳产业。节能及提升能效。主要是推广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提高余热余能自发电率,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优化电能及流程结构,主要是原燃料结构优化,加大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主要是区域能源整合,固废资源化利用,推动钢化联产。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主要是氢能冶炼,氧气高炉及非高炉冶炼,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主要包括碳减排目标、碳市场、标准体系、技术创新、气候投融资、能力建设等。
不过,尽管低碳行动的基本方向已经框定,李新创向表示,截至目前,2021年碳减排具体要展开哪些工作还未明确。眼下这个阶段,首先是要深化整个行业对于碳减排的认识。
水泥:源头治理与产业政策双管齐下
李琛近来出差很多,3月25日,她在接受采访时,刚刚从上个会议中抽身。
李琛是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兼结构调整部主任。水泥行业产业政策主要的两大抓手是产能置换和错峰生产。在李琛看来,这既是去产能的有力工具,也是适用于水泥行业的实现提早碳达峰的多措并举的手段。水泥企业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密集去各地调研,帮助形成先导的产业政策是李琛工作的常态。
除了上述工作,她同时也是中国水泥协会碳减排专家委员会(下称“水泥碳专委”)秘书长。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前,碳达峰、碳减排就是水泥行业一直在关注的议题,也是国家相关部委一直着力在推动相关工作的关键领域,工信部早在制定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就已将碳减排列入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议题。“十三五”规划再次把碳减排列入水泥工业的重点工作。
水泥行业一直致力于碳减排工作。
2015年5月,水泥碳专委成立,彼时的政策背景即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在水泥行业贯彻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实现减排二氧化碳总量的目的,为了行业组织实施国家发改委已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4]63号)的要求。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技术减排和产业政策共同推进,也与各行各业客观的生产条件、生产工艺以及行业属性关联度很大。
李琛表示,水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重点行业,基础排放量大,我国水泥生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的50%以上,这是行业所存在的客观环境。水泥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是“短腿重载”产品,也不可能从国外大量进口。
水泥的“短腿”属性主要是指,一般水泥运输半径为陆运200公里,水运500公里,且货值较低,超过前述运输半径后产品在价格方面就会丧失竞争力,因而区域属性明显。
面对上述约束条件,水泥行业主要的调整途径是: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有效产能的利用率。“对于一些低效发挥的产能,行业实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来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改造。相对其他行业而言,水泥行业虽然排放量居高,但总体趋势碳排放强度是在逐渐降低的。”
据了解,水泥行业碳排放约占全国的10%,主要来自两个排放点:生产过程排放和燃料燃烧排放。石灰石是大量用于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也是水泥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原料,碳酸钙的分解是必然的且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可以进行替代的材料。水泥行业碳排放与熟料产量密切相关。中国水泥行业2009年至2020年碳排放,随着水泥熟料产量增加,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从9.71亿吨逐步达到13.75亿吨。其二则是煤炭的使用,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煤炭兼具原料和燃料的双重属性。
李琛表示通过技改的方式,也可以倒逼水泥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行业碳减排我们更加注重源头管理,因为终端减排成本更高,另外在尾气排放端收集纯化利用任何一种气体都需要有外加的能源,如果从源头减排,效率更高,而且对于企业而言成本压力也相应更低。”
据了解,目前水泥工业的碳减排有三个渠道,分别是技术性减排、相对减排和市场化与产业政策结合减排。
以技术性减排为例,李琛认为,可以通过改善工艺、加强生产管理、使用替代原燃料、余热发电、提高熟料质量以及产品合格率等手段进行碳减排。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低碳节能技术主要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如处置市政污泥、城市垃圾,以及垃圾焚烧飞灰等危险废弃物)、替代原燃料技术(如生物质燃料等),节能立磨工艺、节能风机工艺、节能辊压机粉磨技术、高能效熟料烧成技术、燃烧系统改进技术(如多通道高效燃烧器、燃煤催化剂等)、高效熟料篦冷机工艺、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水泥窑节能监控优化和能效管理技术等。
而先前执行的产业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出清过剩产能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之前的很多产业政策为了调结构、增效益,做了很多工作,以去产能为例,淘汰落后产能,对于新建项目实施减量置换,即退出一定比例的产能才能够新建水泥项目,我们的比例是等量或者是减量置换,比如一些区域按照1:1.25比例置换,对于重点区域,去掉1.5吨产能才能新建1吨产能。”
在法律法规层面,可以利用《节约能源法》、《环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法》等政策法规和对应的国家标准,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这些这些综合标准来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权衡和挑战
依据粗钢产量峰值预测方法——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预测法,未来几年中国人均粗钢消费量峰值将处于较高水平。截至2020年,中国人均粗钢量仅为10吨;相比之下,美国、日本人均粗钢量分别达到25吨、45吨左右。
李新创认为,这意味着中国钢铁行业的碳减排任重而道远。中国经济的增长带来的钢铁需求的继续增长,会让钢铁行业的碳减排进度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顶层方案尚未面世,但在微观层面,中国部分钢企已经针对碳减排,从时间路线到技术研发与运用上有所行动。李新创所在的冶金工业规划院是钢铁行业最早从事低碳研究的机构之一,目前该机构就正在帮助数家不同规模、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开展碳达峰及低碳发展行动计划。
获悉,河钢集团就制定了自身的低碳规划,该企业将按照碳达峰、稳步下降、较大幅度下降、深度脱碳四个阶段开展工作。即:2021年发布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低碳冶金路线图;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较碳峰值减排10%以上;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碳峰值减排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
上述目标的实施路径则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及流程结构变革、推进全流程碳减排,优化用能效率和多元化能源结构升级,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跨产业协同降碳,推进减碳技术的研发、示范与应用等。
首钢集团则计划,从管理提升、清洁能源利用、低碳技术开发、多渠道减碳四个方面着手,逐步推广已掌握的成熟技术,加大生产中的应用于实践。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计划在2023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的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到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作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力拓、必和必拓等海外矿山巨头也加入到了中国的碳减排行动中,与中国的高校以及中国宝武集团、河钢集团这样的钢企均展开了研究合作。
力拓集团CEO石道成在3月24日对表示,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庞大,碳减排任务的确艰巨。以钢铁产业为例,实现碳减排需要整个产业链通力合作、共同应对。
今年早些时候,必和必拓基于自身的研究框架,界定了全球各钢铁产区在脱碳之路上必经的三个阶段:即优化阶段(即采用现有低成本减排技术来降低长流程炼钢工艺的碳排放)、过渡阶段(即利用低碳技术改造现有长流程炼钢工艺,降低吨钢碳排放强度50%-60%甚至80%)以及最终的绿色阶段(即实现碳中和),并认为,目前大多数钢铁产区仍处于优化阶段。
必和必拓经过分析后认为,目前,中国、欧洲、印度和日本等主要钢铁生产地区已经踏上了不同的脱碳之路,这主要归因于各国不同的国内政策、钢铁贸易形势、高炉使用年限、廉价可再生能源供应情况,以及对新产能发展和对钢材价格的不同承受能力。
必和必拓的结论倾向于认为,尽管全球各地区的脱碳信心近来有可喜的提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地区,要使“难以减排”的钢铁行业在2050年之前达到碳中和,仍然极具挑战性。
不过,必和必拓也表示,中国的高炉具有灵活的运行能力,长期以来,大部分海运市场上的低品位铁矿石都被中国钢厂消化。因此,中国有条件通过增加高品位铁矿石的比例创造优化减排的良机。此外,严格的环境标准倒逼技术不断升级,也可以推动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李新创向表示,碳减排的投入不可避免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在积极的减碳计划与行业生产成本之间,需要取得平衡。眼下,钢铁行业处于碳减排的“教育”阶段,距离行业减碳方案的全面落地恐怕还有一定的时间。
水泥工业形势近年来呈现“新常态”,水泥工业需要思索下一步的发展空间。在水泥工业在节能减排上的环保压力趋严,碳减排的工作尤显迫切。
从产量上看,李琛说,虽然水泥行业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但是在需求驱动下,去年水泥产量出现了1.6%的上浮,这属于正常的浮动范围。“水泥完全是市场需求在拉动,市场需求主要来自国家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此外农村地区还存在强大的需求动力,这属于刚性需求,每年的产量在一定范围波动。但即便产量有所增加,行业还在严禁新增产能,目前产量逐渐进入平台期。”
对于水泥行业而言,双碳目标意味着更多的约束性条件,需要行业更加积极主动部署,比如在智能化、数字化方面的转型可以加大减排力度。而在相对减排方面,水泥企业在此前的七个碳交易试点市场也有相关的经验积累。“这些企业积极进行碳资产管理,在碳市场上有所作为,这对行业而言也是一种促进,促进减排意识到提高。”
李琛说,“碳可能以后会变成一种配额,是发展权,也是稀缺的资源,可能会分配至各省,届时行业色彩可能会稍微减弱,各省会根据自己的工业基础,要引进高碳项目时也会将环境约束纳入考量因素之中,不会局限于单个行业,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发展布局。”
对于即将到来的全国碳市场,以及将水泥行业纳入对可能性,李琛表示,行业内的企业也在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因为这种政策并不仅仅影响某一个行业,整个基础原材料行业都将面临这一挑战,好处在于可以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水泥是同质化很高的产品,提高环保方面的约束条件更有利于落后产能出清和优势产能的发挥。”
- 标签:丹东马晓红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车企大战应用生态构建:“iCar”脱离凯翼回归奇瑞 独立成生态品牌
应用生态的竞争正演变为汽车企业之间新的战场。6月11日,奇瑞控股与阿里云正式签约,双方联手…
- 宝马与制造业的碳中和之路:减排压力下的抉择和现实突围
- 6月15日要闻回顾|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中央网信办将重点打击“饭圈”乱象;工信部:规范电商平台“618”短信营销行为
- 冲击每签20万,这瓶“能量饮料”飞天,有望成年内最赚钱新股
- 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涨价 | 悦读全球
- 六四折 郑州农商行3300万股股权被二次拍卖
- 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面向校外教育培训进行管理工作
- 单霁翔:北京如何建设博物馆之城?不是仅看博物馆的数量,还要看有多少观众
- 中小企业招聘线上突围之路
- 退休两年后因“九宗罪”被开除党籍 祁玉民在华晨虚报利润上被追责
- 谷歌承诺与英国监管机构合作,计划删除浏览器cookies | 悦读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