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及中国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加速布局氢能产业「图」
加氢站是给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气的燃气站,加氢站作为氢能源产业或者氢能源下游应用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各国建设布局的重点。根据数据显示,全球建成的加氢站数量在2014年后呈现连续增长趋势,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553个加氢站投入运营,全年新投运107座加氢站,再次刷新纪录。
从国家和地区的建设情况来看,2020年,全球新投入的107座加氢站中,欧洲新增29座,亚洲新增72座,北美新增6座。德国、中国、韩国与日本加氢站建设继续领跑全球,全年分别新增了14座、18座、26座和28座。
2020年底全球加氢站中,亚洲有275座占比49.73%、欧洲有200座占比36.16%、北美有75座占比13.56%、其他地区共有13座占2.35%。
从全球建成加氢站的运营状态分布来看,根据香橙会数据库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全球开放运营的加氢站共515座占比73.7%,已建成的加氢站共有15座占比2.1%,处于建设中的加氢站共有63座占比9%,处于计划建设中的加氢站有106座占比15.2%。
据统计,尽管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氢能产业上半年整体发展速度有所放缓。但在投资方面,投资金额仍实现增长,显示了市场对氢能产业依旧充满信心。从投资类型看,主要分为产业园区投资、公司直投、产业基金及联营合营四类,其中产业园区与公司直投仍是资金主要去向,占比分别达53%和36%。产业园区投资扩大意味着布局氢能产业的地方政府数量仍在增加。公司直投规模增加意味着目前氢能产业园区的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大量项目落地。
燃料电池系统、电堆、空压机等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氢气循环泵、增湿器2020年底可小批量供货。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等正在小批量验证。车载氢系统的高端碳纤维及部分管拔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及环境适应性不断提升,系统功率已超过100kW,系统功率密度达500W/kg,实现-30℃低温冷启动。
在发动机工程化设计方面,由过去开发单一产品转化为开发模块化、平台化系列产品,由于掌握了燃料电池发动机内部的核心技术,可在产品外观不变的情况下,为客户提供不同功率搭配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率目前已超过80%。
目前,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多来源于国家科技研发项目,开发应用主体多为科研院所或科技型企业,实现氢能产业化发展的能力不足或力度不够,导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产业化水平滞后。如PEM是未来电解槽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单位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业化显著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燃料电池催化剂、隔膜、碳纸、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主要依赖进口。氢能产业链的制、储、运、加各环节尚未完全打通。
在国家及各地政策激励下,众多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氢能产业布局。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方式在制氢储氢、加氢站、燃料电池及氢能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开展布局。
京津冀地区能源、电力及汽车企业云集,其氢能产业规划布局更加全面,涵盖制氢、加氢站、燃料电池及氢能汽车制造等领域。河北沽源建设了国内首个风电制氢示范工程,并于2019年投产。
长三角地区能源化工企业众多,侧重于氢能制备及加氢站建设,投资的制氢和加氢站项目较多,已建成23座加氢站,其中上海市11座、江苏省8座、浙江省4座。
珠三角地区氢能项目主要涉及氢能汽车和燃料电池产业。广东省吸引了众多燃料电池企业和汽车制造企业,致力于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研究,侧重于发展氢能汽车,已成为华南地区燃料电池及氢能汽车制造基地。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氢能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21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氢能发展,通过多种模式将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石油化工及冶金行业紧密结合,探索氢能高效运营模式,扩大下游氢能市场。
在起步阶段,为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氢能扶持政策,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氢能发展的可行性,将氢能作为未来清洁能源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并提出未来氢能相关的研究方向。
2016年,我国氢能产业进入推广阶段。推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详细规划未来氢能产业布局,进一步明确氢能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及燃料电池技术作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提出氢能与储能技术相结合的创新研究方向,并拟通过立法及制定标准等措施规范氢能产业发展,使其逐渐步入正轨。
2019年,我国氢能产业迈入快速发展时期。快速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动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及加氢站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氢能在能源系统中的地位;逐步完善氢能技术指标,出台并实施氢能汽车补贴方案。
近几年,在我国诸多扶持政策及补贴激励下,国内大型央企积极响应国家氢能产业布局,开展氢能产业项目。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以化石能源制氢或工业副产氢为主要氢源,可再生能源制氢在资源条件适合的地区逐步应用。目前“灰氢(化石能源制氢)”“蓝氢”“绿氢”制氢成本比例约为1∶1.6∶2,未来,在政策引导和可再生电力成本下滑带动下,预计加氢站氢源将从“灰氢”逐步向“蓝氢”“绿氢”过渡。
随着氢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步完善,包括液氢、氢气管道运输在内的多种运输形式都将快速发展。预计2030–2035年形成液氢运输主干线和部分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液氢运输占1/3以上,实现氢气长输管线km。
理。氢能产业已经从原来小规模示范,进入产业规模示范阶段,下一步目标是商业化运行。氢气主要的特性是可燃的、易燃的,但事实上,氢气作为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质量最轻的元素,“跑出来”以后挥发速度很快。实验证明,氢燃料和燃油汽车一旦着火以后,氢燃料汽车灭火更快且汽车不会坏。
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9)和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2),主要负责氢能的生产、储运及应用的标准化的制定,已先后发布氢能技术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近100项。但随着氢能在各个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和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标准需要制定或者修订。
对不同类型的气态氢、液态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氢能的运输、储存以及加氢站的安全等问题,尤其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明确各种类型氢能的定义范围,制定严格的标准和完善的管理程序,保证氢能产业链的整体安全。我国应该及时制定氢能全面发展的目标规划及路线图,在清晰目标的指导下,更快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氢能产业。
氢能的应用覆盖面非常广,不仅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能源,还可以进行发电,在汽车、潜艇、单兵发电设备等多个场景可以广泛使用,其成功更多的是取决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和示范项目的及时推广。在国家不断增加研发经费和示范推广项目的同时,制定促进氢能发展的各项激励扶持政策,促进投资,扩大氢能发展的资金来源,打通上游低成本、低碳制氢的产业链,加强在加氢站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并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氢能社区、氢能汽车等下游氢能利用场景。
我国庞大的工业实力和消费基础为氢能发展提供了规模优势。同时,我国在发展新兴产业中先启动再规划的方法尽管风险较高,但也取得了广泛的成功。但随之而来的是专业人才供给的滞后。目前,我国没有足够的燃料电池研发机构,也很少有中专、大专、大学等技能培训教育提供相关课程。特别是在加氢站的维护、运营,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安装和运行方面,均需要高度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熟练的技术人员。
通过对国内外氢能源发展的研究发现,氢能源作为一种“含能体能源”的二次能源,因其清洁、高效、零碳和可持续利用的特性被视为未来清洁能源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不仅要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天然气、煤炭等能源来制取氢能源,也可以利用自然能源,如风力、太阳光等,来制取氢能源。使得中国的氢能源能够实现最大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实现中国氢能源与世界接轨,对世界氢能源的研究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根据国际氢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发现,为了能够将氢能源在我国实现规模化发展,应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关于氢能源发展的经验,不仅要完善管理机制,而且政府政策要给予大力的支持,积极开展氢能源利用示范项目的建设,提升大众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 标签:氢能图片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全球及中国氢能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中国加速布局氢能产业「图」
加氢站是给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气的燃气站,加氢站作为氢能源产业或者氢能源下游应用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各国建设布局的重点…
- 内蒙古乌兰察布:推进风电装备制造业发展
- 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变化情况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聚焦氢能瞄准500亿元产值青岛公布最全“作战图”
- 河北张家口:依托风能资源 打造新能源基地
- 重磅!全球604GW中国262GW!《2019全球风能报告》发布(附全文下载)
- 《氢燃料储能产业规划》即将发布 氢能产业园迎发展新机遇(图)
- 甘肃敦煌首个风电项目开始吊装风机
- GWEC发布《2022年全球海上风电报告》!(部分节选)
- 新能源b(新能源板块龙头股票有哪些)
- 新能源b(新能源保时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