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地热

《中国地热》封面人物 张建忠——勤奋的暖通总工

《中国地热》封面人物 张建忠——勤奋的暖通总工

  1980年,一位学生从上海四平路的正门走进同济大学,站在巨大的毛主席像下驻足观望。在接受《中国地热》杂志专访时,张建忠回忆起了那段峥嵘岁月。

  同济大学一直以出色的工科闻名全国,为全国的土木、交通、桥梁建设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恢复高考的第四年,张建忠考上了同济大学的“供热与通风工程”专业。

  同济大学是全国最早有暖通空调专业的高校之一。张建忠1980年到1984年在同济大学读了本科,在本科学习期间获得了“上海市三好学生”等荣誉,大学四年级入了党。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该校读了三年的“热能工程”专业研究生,具体学科方向为暖通空调。

  张建忠是江苏启东人,受当年分配政策限制,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的他离开上海,来到了南京。在那个年代,研究生是稀缺人才,他告诉记者:“自己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到设计院,一个到高校当老师。设计院的经济效益比较好,而学校注重于科研,出国深造机会多一点。”面对各有优势的选择,刚毕业的张建忠有些举棋不定。

  在暖通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李志浩的盛情邀约下,张建忠成为了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教6年期间,张建忠担任了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参加了学院暖通空调本科专业的创建工作,获得南京建筑工程学院首届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优秀教学质量奖二等奖等荣誉,在青年教师中表现突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基建,开始规划建设大批量的高层建筑,设计院也急需技术人才。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深深吸引了张建忠。“当时有了去设计院直接参与工程建设的冲动,并开始了在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青年教师社会实践经历。”他说。时逢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人才引进,张建忠开启了暖通空调设计师的新历程。

  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创建于1956年的老牌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之一。1993年张建忠作为急需人才调入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担任暖通工程师,1995年任主任工程师,1996年升为高级工程师并协助暖通总工卢汉良前辈工作,1997年担任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暖通专业总工程师),那时的他年仅34岁,是省内甲级建筑设计院中最年轻的专业总工程师,2002年他被评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建忠在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担任专业总工时间长达 26年。在这期间,他主持完成了50多项重大项目暖通空调工程与50多项不同形式复合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研究。其中近30个项目获住建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建筑学会、江苏省住建厅、江苏省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一、二等奖。张建忠还作为首批江苏省施工图审查专家、消防专家、绿建专家,参与了江苏省大量重大工程的施工图审查、消防设计与绿色建筑咨询、评审等技术工作。

  在完成繁忙的工程设计任务同时,张建忠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一项,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荣誉的背后是日积月累的付出。“在公司里,他总是忙碌不息,感觉工作永远停不下来。”跟随在张建忠身边工作十年的陈灿对于他的忙碌深有体会。“近两年他出差比较多,我手头的一些汇报材料就会先发给他,希望他抽空指导。令人惊讶的是,当天半夜就收到了他的回复,有时甚至在凌晨收到反馈。”

  “我觉得在工作上他是最拼的总工”,陈灿说。他一边接手机,一边拿起桌上响起的座机,办公室门外又响起敲门声,经常会有这样忙碌的情景。白天,在公司里会看到他行走如风的身影;晚上,工作经常处理到深夜十一二点;周末,常常马不停蹄地奔赴项目现场、参加考察交流活动或在办公室加班。

  从1993年入职算起,到2022年年底,张建忠在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了30年。在即将退休之际,他选择了再出发。2023年1月,他任职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机电总工程师,开启新的职业生涯。每一次选择,都让他感受到人生有更多的可能和宽度。

  在采访中,他戏谑的称自己工作上有点“拼命三郎”的劲,评价自己为“勤奋的暖通工程师”,他把事业上的成功归结为“勤奋+好运气”,他心存感激,感激不同阶段帮助过他的人。从天之骄子同济大学研究生,到大学三尺讲台优秀班主任,再到设计研究院三十载数项荣誉加身,背后是他的艰辛付出、卓绝努力。

  六年的教师经历在张建忠的职业生涯中非常有意义,在取得了研究生学历后,大学教师的工作又进一步夯实了其专业理论基础。当时的南京建筑工程学院还没有本科专业,张建忠刚好参加了学校本科专业的筹建工作,后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和南京化工学院合并,成为了现在的南京工业大学。

  “我还是教研室第一个暖通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当时教研室老师不多,我有机会教过大多数专业重要课程”,经历本科阶段学习和研究生期间做的专项研究,再通过教师岗位备课和授课的反复巩固,张建忠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般的设计人员相比扎实了许多。作为青年教师,他在工作中秉承读书时的刻苦精神埋头努力。“从当老师来讲我觉得自己还是蛮合格的”张建忠笑着说:“当时学校的条件比不上现在,国家科研经费很少。我当时拿了建设部的一个课题,获得了学院首届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他的讲课很投入,对学生很友好,很受学生喜爱,获得了“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当时论文也相对高产。

  被记者问起最值得回忆的经历,张建忠与大多数人一样都忘不了上海七年的大学读书时光,另外,十分怀念在大学教书的经历。张建忠总结了在校任教期间带给他的足以受益终身的两个收获。一是进一步夯实了专业理论基础,培养了勤于研究的好习惯,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要做好工程设计,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有人问我当了六年老师又去搞设计了,老师是不是白当了?我认为不是的。”张建忠坚定地说:“教师工作进一步扎实了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了专业悟性,对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对设计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获益良多。”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六年教师生涯的第二个收获便是教书育人带给张建忠深厚的师生之情。张建忠自豪地说:“我的很多学生,现在都是单位的技术骨干、领导,有的成为行业专家、有的成为企业家。”对于学生们取得的成就,张建忠倍感欣慰,虽然已经离开学校很多年,但很多学生一直与张建忠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回想起来,觉得这段教书生涯特别有意义。

  张建忠的“教师生涯”并没有因为离开校园而结束,作为业内资深的总工,他指导、帮助、培养了许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常通过学术报告、讲座,将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张老师非常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在我刚工作的那几年,我们暖通部门经常会出现一群年轻人围绕着张老师,听他讲课的场景——他拿着某个项目的图纸对新进员工和实习生教学,细致地讲解图纸上的问题,同时提出一些优化意见。对于我们的问题,他都是耐心讲解,直到大家理解为止。”陈灿还回忆道:“在我工作早期,张老师带我参与完成了一项科研课题。在进行专家评审时,他特意让我来进行汇报,他本人在旁辅助,以锻炼我的综合能力。课题顺利通过评审,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心,对我后面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时至今日,张建忠依然持续这份“教师”初心。他告诉记者,他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多名教授合作,联合培养了多名专业硕士研究生,被江苏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厅、科技厅、人社厅、财政厅五部门联合聘任为(东南大学)研究生导师类产业教授,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了“传道授业”的征程。

  “更多的知识是通过勤奋获取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张建忠深以为然。他无论念书时,还是在工作后,一直保持着刻苦勤勉的习惯。在大家眼里,张建忠是对工作非常投入的一个人,圈子里的不少同事都形象地称他为“工作狂”。

  面对业内同行的夸赞,张建忠谦虚地说:“人跟人本身的差距并不大,只是每个人的努力程度不同、遇到的机会不一样。跟很多“大家”比,我还差不少距离。跟大多数人比,我取得了些荣誉,那也不是我天生多能干,只是我比一般人多努力一点,遇到的好机会多一点而已。”他表示,自己在暖通专业上取得了发展较好的顺境,也离不开不同阶段老师、领导、前辈、同事与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他一直心存感激。张建忠的大量休息时间放在工作上,牺牲了不少陪伴家人的时间,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在接受《中国地热》杂志的专访时,记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张建忠的“案牍劳形”。采访期间,他有四次外接电话打进来,都被张建忠迅速地处理完成了。他无奈地告诉记者,很多时候忙到电话忘了回、微信忘了看,有时也因此误事,他戏称自己“手机机品不好”。

  记者不禁要问:“这么累干什么?”他笑着告诉我们,人活于世总是要做事情的,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同样的业余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与不同的安排,有的人更多的投入了工作。张建忠认为能承受更多的工作压力或喜欢工作也是一种习惯,并可以在擅长的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也可收获劳动的快乐。这便是他能长期不懈怠、被称为“最勤奋的总工”的原因所在。

  张建忠并非铁人般不知疲倦,他在工作的重压下也时常感到分身乏术,但依旧不改对于工作执着的“拼劲”。张建忠在很好地完成单位本职工作同时,还担任了中国地热产业工作委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制冷学会常务理事、空调热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暖通空调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暖通空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理事长、江苏省制冷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地热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协智库专家、江苏省(东南大学)产业类研究生导师等社会职务。

  北宋名相韩琦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言简意赅的阐述了一个道理:无论处于什么职位,都要履职尽责。身居总工之位,必然会牺牲一些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他告诉记者,经常白天开会,晚上静下来研究方案、审图、处理白天积累的工作,在工作任务如此繁重的情况下,只有挤出更多的休息时间,并设法提高工作效率。

  “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没人多一分钟,也没人少一分钟,主要取决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怎么去安排。”张建忠身兼多职,但他在工作安排上能分清主次。他表示,单位的本职工作是“安身之本”,只有先把单位的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取得单位的支持,更好的去开展学会的工作;如果自己不够敬业、专业,那么在行业中也不会有多高威信与号召力,更没法团结广大的专业工作者一起来推动学科的发展。

  张建忠认为,单位本职工作与担任其他社会职务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积极参与学会工作、积极组织、参与学术交流,你会不断拓宽视野和专业知识面、不断得到新的启发与灵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顾过半人生,张建忠一直保持着这股“拼劲”。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六年、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任职三十年、任专业总工二十六年、任设计院副院长五年……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张建忠一直严于律己,从未松懈,以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基础,以极强的专业悟性与创新意识为支撑,在单位“本职工作”和行业学会工作中,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高校同行、工程设计与审图同行中享有很高评价与威信。

  张建忠就职30年的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国家建筑行业成立最早的甲级设计院之一,在过去的30年,承担完成了南京市大量代表性建筑的工程设计,包括大量超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酒店、医疗、学校与有影响的住宅小区。他分别以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设计人、审核人、技术负责人参与了其中大部分项目。

  在采访中,张建忠对于亲自负责完成或参加设计的地标建筑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包括南京主城中山西路广场、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三个传统城市中心以及河西大街与江东中交界的河西新城新地标中心的四个方位分布着的不同时间建设的地标性建筑,如德基广场、新百大厦、南京中环国际广场、鼓楼医院南扩工程、华新城、金奥大厦、金山大厦等项目。谈起这些项目,张建忠总能讲出这些项目的基本情况、特点、使用了哪些技术、作了哪些创新等,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

  任职以来,张建忠主持完成了南京图书馆、德基广场、金奥大厦、南京鼓楼医院南扩工程、鼓楼软件园江水源热泵区域空调、南京青奥城区域能源中心、中航科技城、华新城AB地块项目、苏宁河西CBD项目等数十项大型公共建筑暖通空调设计与研究。大量城市综合体与高层、超高层项目的专业设计与研究为张建忠积累了丰富经验,其对规范的理解深度、其创新设计能力与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同行所称道,其获得的全国、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暖通空调)专业优秀工程设计奖”的数量与奖项等级达到了江苏省领先水平。

  张建忠善于结合行业热点与面向实际工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江苏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效益分析研究”、“夏热冬冷地区住宅空调形式与节能技术研究”、“地表水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换热器特性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外遮阳节能技术研究”、“南京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适宜技术导则研究”、“南京地区地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特性研究”、“地源热泵系统能效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基于防疫理念的通风空调系统设计研究”、“夏热冬冷地区区域空调关键技术与设计研究”等项目;合作完成“青奥城能源规划”、“青奥板块绿色建筑节能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课题,许多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张建忠主编、参编了多部技术规范、标准。他主编的《江苏省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首次完整提出复合地源热泵系统概念与设计方法;主编了《江苏省游泳场馆节能设计规程》、《江苏省多联式空调(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程》、《江苏省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技术规程》、《南京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适宜技术导则》、《南京市地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工程设计技术导则》等;参编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地源热泵系统运行技术规程》(T/CABEE001-2020)、《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20修编)、《江苏省绿色建筑应用技术导则》等,先后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

  在绿色建筑创新设计领域,张建忠主持完成了多个项目绿色创新设计策划与咨询,多个项目获得可再生能源示范奖励、绿色三星、绿色二星标识,主持的“扬中菲尔斯金陵大酒店项目”获得住建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二等奖”。他有多项专利获得授权。这些技术成果在推广使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个人荣誉方面,张建忠除获得省市政府数项科学技术奖、部省级数项绿色建筑创新奖和数十项全国、省优秀工程设计奖外,还获得了“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设计师”、 十一五、十二五“江苏省建筑节能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带头人”等荣誉。

  张建忠取得的荣誉数不胜数,荣誉的背后是他有不为人知的付出和辛劳。对于这些荣誉,张建忠将其看作“身外之物”。陈灿说:“张老师为人一直低调谦逊,从不恃才傲物。在暖通界有很好的人缘与口碑”。张建忠谦虚、热情、敬业、勤勉,为暖通届当之无愧的楷模。

  一个完整的工程从设计、建造到落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环相扣,其中有个环节出了问题,便会对整个项目造成影响。

  在张建忠三十多年的设计工作中,也有难以释怀的遗憾。早年,国际知名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先生主持设计了南京某个美术展览馆项目,设计作品融入了黑川纪章先生“建筑-环境-人”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彰显了黑川纪章先生非凡的设计创作水平,项目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与领先水平的专业美术展览场馆。张建忠作为暖通专业负责人主持了该项目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方案采用了地源热泵、VAV、地板送风等当时算很新的技术,珍贵书画藏馆、展馆对室内空气环境、安防有很高要求,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较为复杂,设计团队付出了艰辛劳动。令人惋惜的是,该美术展览馆项目因为投资方等原因,20多年过去了尚未建成,张建忠感到十分可惜。在大量具体工程设计实践中,也会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不少项目由于时间限制、资金限制、设备专业的话语权限制或施工与管理原因,很多好的专业设计理念、创新想法、设计要求,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由于时间、精力限制,对不少设计建成后的项目运行数据也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总结评估。

  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方面,张建忠做了大量工作,主持设计了不少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系统。2009年,结合江苏具体情况,主编了《江苏省地源热泵工程系统技术规程》,提出了“以满足冬季热负荷要求为依据、岩土体热平衡为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源侧换热系统形式、规模,采用复合能源形式,同时满足冬、夏两季空调负荷需要,提高系统节能与经济性”的夏热冬冷地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原则。为地源热泵技术在江苏的推广应用、对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示范县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地源热泵技术大规模推广应用过程中,张建忠及其团队联合高校做了不少相关课题的研究,对不少项目进行了跟踪调研,发现部分地源热泵系统没有达到设计预期,主要的原因在于施工质量问题。张建忠说“去过地埋管施工现场的同志会发现,地埋管施工作业环境很复杂,现场质量管理难度大,换热管(器)半成品、成品保护很容易受到其他施工作业的影响。特别是赶工期的项目、低价中标、多次分包的项目,质量风险非常大”。江苏也有地源热泵项目,投入运行或几年后就采用其他冷热源补充甚至替代的案例。设计作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每个设计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对于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张建忠多次向记者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他举例道:“就南京而言,目前浅层地热资源的利用性价比较高,毗邻大型水体的工程可以利用地表水或城市污水作为低温热源。中深层地源热泵技术在南京的应用会受到很多条件制约,包括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与建筑冷热负荷特点。南京和江苏极大部分地区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同时有制冷与供热要求,夏天的排热量一般都大于冬天的取热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越好,两者反差越大,岩土体热平衡的矛盾越明显。地热不平衡,会影响系统运行效率与长期运行安全性。在夏热冬冷地区地源热泵系统方案制定一定要重视岩土体的热平衡与冬夏两季节、全年的综合能效与经济性。”

  今年2月,张建忠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他感动于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杰的人格魅力、拼搏精神与盛情邀请,他选择了延迟退休,在“长江都市”新的平台继续他热爱的事业。他认为这样的选择,有利于继续保持一贯的工作劲头,贡献自己的专业经验与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学会工作、为行业发展作出新的努力。张建忠在临近退休1个月时间内,用一周时间实现了身份转换,他感谢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的理解与配合。

  “经历三个职业单位的转变,让我有机会认识更多的人、熟悉更多的环境、接触到更多内容的工作,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新的平台开启了他新的职业生涯,张建忠向记者介绍:“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也是事业单位改制企业,在汪杰董事长的领导下,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建筑设计企业之一,汪董事长是我熟悉的‘最拼’的设计院院长。到了新的平台,就感受到了公司上下的那股‘拼劲’,也振奋着自己的干劲。”

  张建忠今年已到“耳顺”之年,但依然踌躇满志。他表示:“我目前的状态还不错,工作意志没有衰退,精力还算充沛旺盛。”在接下来的五年中,张建忠依然肩负重任,履职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机电总工程师,“我要把我的经验与理念与更多的青年同志交流、分享,也需要继续勤勉努力学习与工作,为进一步促进公司机电学科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为公司、为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以不辜负汪董事长和公司的信任与期望。”

  张建忠凭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际经验、独到的见解与创新意识,凭借其长期养成的“拼搏精神”与工作习惯,可以想见张建忠在新的工作岗位,继续身先士卒,“宝刀”锋利依旧。

  张建忠认为:“从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看来,我们经历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时期。从90年代发展起步,2010-2015年达到高峰,近几年开始出现萎缩。我们这代人是很幸运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很多机会。”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城镇化仍处于发展阶段,有需求空间为房地产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张建忠表示:“房地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总基调还没有改变,国内房地产市场在经过调整后还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为此,他对行业高质量发展依然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近年来社会发展突飞猛进,能源问题的短板日趋显著,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耗中有着很高的占比,在现实问题的驱使下,节能减排成为重要国策。2020年,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习总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愿景。国家和地方对新建建筑的节能低碳要求越来越高,另外,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拥有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既有建筑,要实现总提出的“双碳目标”,大规模存量建筑的节能减碳改造与城市绿色更新势在必行。这对暖通空调领域的工程师而言,无疑是长期利好。张建忠勉励暖通空调行业的年轻同志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奋力拼搏,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勇于创新,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明天。

  采访期间,张建忠特别提到了每年举办的行业盛会中国地热行业高层论坛。中国地热行业高层论坛经过十余年的经验积累不断发展壮大,面向业内工程商、设备材料供应商、行业科研与生产技术人员,跨越与联合地热能开发端(地质勘探开采行业)与地热应用端(暖通空调行业)企业与研究、应用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跨行业高效交流沟通平台,展开地热研究、开采与应用全方面、多角度的交流,延伸了专业的深度和广度。他坦言,“通过历届地热论坛平台,他得到了很多收获和启发。”

  青年一代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未来,他对暖通空调行业的年轻人充满希望。张建忠推心置腹的说:“坚持努力加上好的机会就会成功,但好机会不是等来的,好机会留给勤奋的、有准备的人。”

  他呼吁行业和新加入的年轻朋友们,在“双碳”时代背景下,顺势而为,不懈努力,抓住机遇,寻求发展,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