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地热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解读:地热如何热起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解读:地热如何热起来

  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但通过借鉴国际经验以及国内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当今时代主题之一。面对国际地热能开发利用热潮和国内对清洁能源的巨大需求,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在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快速发展。近日正式发布的《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更是搭建了推进中国能源大转型与探索地热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交流沟通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作为中国第一代“地热人”,全程参与了《报告》的编撰工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他从自身感受出发解读了这份《报告》。

  中国石油石化:汪院士,您好!首先祝贺《报告》已经正式发布了。您作为《报告》的顾问,对《报告》的发布有何感受?

  汪集暘:这是我国首次公开发布中国地热。我大概花了一整年时间,全程参与了《报告》的编撰工作。整个编撰过程时间比较紧,直到正式发布的前一周还有很多地方在修改。

  编撰过程中,来自不同单位的编写组成员有很多意见不一致,因此开了很多次会进行讨论。到要印刷了还有不少意见不完全一致。有不同意见不奇怪,因为我国的地热能利用刚起步,有很多方面没有形成共识。有不同意见是非常好的事,说明大家都在关注、都在思考。大家通过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非常认真地编写,希望拿出来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成果。

  汪集暘:《报告》的推出,旨在搭建推进中国能源大转型与探索地热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交流沟通平台。我们期待《报告》的发布,能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深入探索地热能行业改革路径,凝聚共识,协同发展。

  但实事求是地讲,要实现中国地热能发展的落地,《报告》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政、产、学、研一定要结合起来。政府是主导,出台好的政策。科研单位做好相关研究,在大政方针上给政府提建议。这是《报告》主要想做的工作。具体怎么实现地热能的产业化需要靠企业。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石化、中核集团、保华集团等央企、国企和民企都加快了发展地热能产业步伐。央企、国企有实力,民企有活力,央企、国企、民企结合起来就等于无限的创造力。中国地热能产业是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

  汪集暘:第一个判断是世界地热能资源丰富。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世界地热能基础资源总量为1.25×1027焦耳,折合4.27×108亿吨标准煤。目前,世界上已开发利用的地热田主要分布在高温地热带上。

  第二个判断是世界地热能开发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国家从2000年的26个增至2015年的48个。水热型地热能利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世界水热型地热能供暖装机容量与2010年相比增长44%。2015年利用地热能发电的装机容量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6%。

  目前,干热岩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开展试验的有美国、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设增强型地热系统示范工程31项,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为12.2兆瓦。

  汪集暘:为支持地热能产业发展,美国、冰岛等地热利用程度较深的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来确立地热能法律属性,明确管理权责主体,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机制,较好地保障了地热能产业发展。

  冰岛、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具有鲜明的政府引导与政策引领特征。美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冰岛利用地热能供暖占全国供暖建筑面积的90%以上,税收抵免、财政补贴、担保等扶持政策无疑起到了显著的推进作用。

  世界地热能发展典型国家均重视科技创新。例如,2015年美国政府提供1.4亿美元设立FORGE项目,在增强型地热系统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攻关,有力促进了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发展中国家高度重视地热能产业发展,通过吸引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发利用本国地热能。如肯尼亚奥卡利亚地热田,通过广泛吸引包括中国、冰岛在内的国际合作和技术援助,实现了对埋深为2200米的330℃水热型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汪集暘:中国浅层地热能利用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中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2万兆瓦,位居世界第一,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万吨标准煤,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

  水热型地热能利用持续增长。近10年来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干热岩型地热能开发技术的研究相对而言起步较晚,但未来有望取得突破,可推动中国地热能发电及梯级高效利用产业集群较快发展。

  用于地热能勘探开发的地球物理、钻井、热泵、换热等一系列关键装备日趋成熟。例如,2018年完成的中国科学钻探松科二井高温水基泥浆耐温达242℃,实施井底动力的螺杆钻具耐温达180℃,可替代螺杆钻具的涡轮钻具耐温突破240℃。

  首先对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价和科学研究就不充分。虽然进行过两次全国性地热能资源评价,但仅对少数地热田进行了系统勘查,研究基础薄弱,分省、分盆地资源评价结果精度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目前中国仅有实测大地热流数据1230个,而美国实测的大地热流数据达17000多个。在干热岩型地热能勘查开发方面,美国已进行40多年研究探索,取得多方面研究成果。德国、法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中国才刚刚起步。

  其次,对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扶持的政策不充分。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财政和价格鼓励政策,对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及促进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但相关的财税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对地热能开发利用的优惠力度不足,补贴模式不够科学,支持方式有待完善。

  地热能产业发展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地热能勘查评价精度与开发利用发展速度不协调,科技创新与地热能大规模开发利用不协调,地热能项目开发与城市总体规划不协调,政府监管与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不协调。

  再次,地热能资源管理制度不协调。这个问题在编写过程中大家多有讨论。地热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三部法律的管控,管理部门多头,但相关规定均没有准确把握地热能的基本属性,法律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亟待解决。

  汪集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以优化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绿色产业为导向,立足国情和地热能资源禀赋,坚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

  其次,在推进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地热能分布有区域性特点,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高温地热鼓励发电,中低温地热主要是功能利用,供暖、制冷、温泉一直到养鱼养虾,我的说法就是要吃干榨净。开发要一点一点进行,不要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现在干热岩开发很热,有好多企业动不动就想上干热岩项目。我们应该深浅结合,先开发浅层地热,慢慢再一点一点深入。同时,要加快推进地热能由单一、粗放、低效的传统产业增长方式,转变为多元、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发展方式。

  汪集暘:推动中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是这样的情况,假如没有政府支持很多事是干不成的。有了支持以后,需要政、产、学、研共同发力。

  摸清中国地热能资源家底需要尽快完成。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开展全国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加快深部地热能资源探测和开发技术攻关,为干热岩型地热能规模化、商业化开发利用做好准备。建立政府主导的地热能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全产业链的数据汇交、共享与服务制度,形成全国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大数据平台,为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与科学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关健技术要加紧攻关。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设立地热能资源调查和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资金,加大对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地热能专用设备和特种技术的研发。

  先行先试培育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非常重要。比如,建立雄安新区地热能区域性高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浅层地热能集群化利用示范区,建设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型地热能勘查和试验性开发工程,建设地热能特色小镇示范区。在各地先行先试的同时,要尽快建立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试错和容错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大胆探索试点,践行新发展理念,及时总结经验,待条件基本成熟后在全国推广。

  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地热能高质量发展。在地热能产业发展初期,应参照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支持政策,对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能勘探开发利用给予大力支持。将地热能开发利用纳入可再生能源基金补贴范围内,并按照可再生能源绿色证书制度发放绿证配额。落实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及相关设备和材料制造企业的相关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地热能替代化石能源供热、制冷、发电的财政补贴政策,以热(冷)量、电量为单位进行补贴。试点推广特许经营权。

  政府应建立完善地热能的管理和监管体制机制。做好地热能专项规划,完善地热能管理制度,建立地热能开发利用考核体系。

  总而言之,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抓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能源向纵深发展这一重要机遇,加速推进中国地热能大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地热资源怎么形成的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