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兴能源  地热

2022-2026年地热能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22-2026年地热能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地热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

  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

  离地球表面5000米深,15℃以上的岩石和液体的总含热量,据推算约为14.5×1025焦耳(J),约相当于4948万亿吨(t)标准煤的热量。地热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长寿命放射性同位素热核反应产生的热能。按照其储存形式,地热资源可分为蒸汽型、热水型、地压型、干热岩型和熔岩型5大类。

  地热资源按温度的划分。中国一般把高于150℃的称为高温地热,主要用于发电。低于此温度的叫中低温地热,通常直接用于采暖、工农业加温、水产养殖及医疗和等。

  地热能的利用,涉及的模式十分广泛,为现今的市场化地热能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地热能的直接利用和地热发电,如应用在工业加工、民用采暖和空调、医疗、、土壤加温、农业温室、农田灌溉、水产养殖、畜禽饲养等方面。

  目前,地热能作为新能源中的优势能源之一,其利用模式,也由市场经济初期的地热温泉利用,逐步向能源为主的利用模式转型,使可贵的地热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在未来,地热能作为能源的主流利用模式有三种,分别是:地热供暖、地热发电与地热农业。

  中国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南部地区。受环太平洋地热带和地中海-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热带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形成了两个地热资源富集区。

  其中,东部地区以中低温地热资源为主,主要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高温地热资源(热储温度≥150℃)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藏南、滇西、川西和省。

  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有关,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中国地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一直在25-27兆瓦区间内,近五年更是没有出现过变动。随着我国“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确立,中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才得到增长。相对于美国2500MW地热装机容量,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地热发电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2026年地热能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地热能资源丰富,但资源探明率和利用程度较低,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目前,中国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可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320亿平方米;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亿吨标准煤;埋深3000-10000m干热岩型地热能基础资源量约为2.5×1025J(折合856万亿吨标准煤)。

  目前中国地热能产业链还比较简单,核心技术装备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核心设备的自主产权。从优势的一面来看,地热能资源勘测、干热岩无干扰取热、地热能直接利用、地热能发电、地热泵等行业关键技术受到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的高度重视,技术原理及实践运用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同时,随着人工智能、5G、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发展进步,“能源互联网”正在成为电力市场新的关键词,地热能产业的应用场景日益多元化,为产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此基础上,地热能源的生产、应用都将以智能化的方式予以推进,从而形成能源市场上的重要力量。从局限的一面来看,地热能领域的技术发展与风电、光伏太阳能等相比并无明显优势,诸如勘探钻井、砂岩回灌、行业高端设备制造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度还不能完全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一些关键性的技术设备上,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比之国外竞争对手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技术发展上被“卡脖子”,地热能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与传统能源行业相比,新能源行业具有储量丰富、可再生性强、清洁无污染的特点。在全球经济形势趋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限、国内消费不振等因素的作用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层面的高度重视。在习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理观念的影响下,北京、河北、浙江、江苏、河南等地区各级政府纷纷指定推动地热能产业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地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条件。总之,推动、支持地热能产业的政策相继出台,为地热能产业的总体发展及瓶颈克服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地热能产业政策已经较为成熟的情况相比,中国资源税和环境税等方面还存在政策缺失甚至是政策实施偏差等现象。在现行企业会计制度框架下,地热能产业的效益与投资相比还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管理方面的治理能力还不够专业化、精细化,存在着短视、冒进、过度干预甚至是权力寻租等问题。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国地热能产业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政府的相关管理也处于摸索阶段,政出多门、政令不一等问题依然是地热能产业发展所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TAGS标签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