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麦田 为农兴农
“只要不出现极端天气,今年小麦丰收问题不大。”近日,在山西省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旱地小麦试验田里,高志强揪下翠绿色的麦穗在手中边揉搓边观察。
高志强是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部共建“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脚下的这片试验田是11年前由他的导师、我国著名小麦栽培专家苗果园先生和他一起选定的。
“当年76岁的苗先生嘱咐我一定要把‘爱农为农兴农’的情怀传承好。”数年之后,高志强以优异成绩作答:团队两次创山西省小麦最高单产纪录;获批9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一批年轻有为的硕博生成为乡村振兴“新农人”……
蹲守麦田躬身实践
山西农大小麦旱作栽培研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领衔人李焕章先生所著的《小麦田间调查研究方法》《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设计》《作物栽培学》等,在业界享有盛名。1958年,李焕章领衔创建国内首批作物栽培硕士点,带领青年师生深入山西小麦产区广泛调研,为日后小麦研究积累了可靠的数据,同时丰富和充实了旱作栽培领域的教学内容。
作为李焕章培养的首批研究生之一,苗果园从1972年开始连续6年蹲点闻喜县东官庄,会同当地技术人员探索栽培耕作规律,提出以“四早三多”为核心的栽培技术,实现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亩产由150多公斤迈上250多公斤的大关,成为当时农业战线一大亮点。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苗果园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了我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金善宝主持的“全国小麦生态研究”,合作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前辈倡导的生产实践调查和每年两次的农户调查,至今仍是我们团队开展小麦研究的重要方法。”高志强说。
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服务乡村振兴和产业技术发展需求,高志强团队以小麦等作物的有机旱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以2009年闻喜布新试验为起点,以首批国家级“山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创建项目和“农科综合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与特色化育人模式创新”等省部级教改项目配套为依托,历时10余年,不断探索地方院校产教、产学、科教等多维融合下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创建的特色之路。
传承前辈治学精神
高志强手机里保存了一张同事2009年7月拍摄的照片,真实还原了这位全国知名旱作小麦专家在麦田里耕作的场景。烈日下,一个头戴白色遮阳帽,身着短袖短裤的人双手推着一架木质耕车,前面拉车的是一个身着背心的中年人。
“当时我们正在实施旱作麦田‘三提前’技术中的麦田休闲期蓄水保墒试验,拉车的是时任闻喜县农业局技术站站长的韩云生,推车的是我。”高志强告诉记者。
这看似原始的方式却是山西旱作小麦不同凡响的新开端。
高志强所说的“三提前”技术,是团队积极拓宽旱作小麦研究发展新思路,按照农业农村的新变化,提出的创新性旱地小麦蓄水保墒栽培技术,即提前深翻或深松、提前深施有机肥、提前秸秆还田或覆盖。
“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师生成长于基地”是团队多年来坚持的原则。在闻喜龙到头、邱家岭、上院村等地布点后,团队又在山西省洪洞、新绛、翼城等县开拓创建灌区小麦、特色小麦的综合化实践基地,先后推出了诸如“探墒沟播技术”“宽幅匀播技术”等优化的小麦栽培管理新技术。
10多年来,高志强小麦研究团队积极构建的集“科研创新—技术示范—产业集成—科普惠农—耕读实践”5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化实践基地运行模式逐步成熟,“农科研究生培育、农科年轻教师培养、农技人员培训、农民培养、农机大户培育”五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集成化实践人才培养框架基本形成。
2015年以来,团队先后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类一等奖等4个奖项,相关技术在山西、陕西、甘肃三省推广应用,推广面积4534万亩,为黄土塬上麦区稳产增产作出重要贡献。2017年、2019年,团队两次创造了山西省小麦最高单产纪录。
磨砺新一代“硕博农人”
为传承前辈扎根晋南麦区一线科研实践的优良传统,团队积极摸索构建“学术写作训练—试验设计锻炼—田间生产磨炼—化学实验操练—综合能力历练”五维一体的研究生全程实践训练养成机制,以增强师生“学农知农爱农”情怀和本领。
“仅闻喜基地,每年运行的科研创新和试验示范项目以及平台运行项目就接近10个,每年要安排15个左右试验、200多个处理,这需要对小麦全生育周期进行观察记录,全年90—120天在基地试验,工作量非常大。”基地项目运行负责人孙敏说。
“七八个人给85亩地施肥,每亩40公斤,人均400多公斤,还要在两天内干完。”团队成员任爱霞博士讲述了当年给小麦试验田施肥时的亲身感受,“一次施肥就足以把体能耗到极致。”
2009年以来,一批批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进入高志强团队,经受着体能关、技能关、卫生关“三关”的考验。
不懈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2020年9月,以省部共建“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获批为标志,山西农大小麦栽培团队由科研的“地方队”跻身创新的“国家队”,并形成了“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大团队,团队先后获得包括国家功能杂粮中心、国家一流专业、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等八大类20多个科研创新类、协同育人类平台的支撑。
目前,团队共主持获批90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32部,国家授权专利42项,共培养硕士生、博士生200多人。
近年来,团队聚焦山西转型发展,围绕黄土高原特色和优势,瞄准康养市场,积极推动功能农业发展,拓展研究藜麦、荞麦、燕麦等功能农产品,招收功能农业方向本科生,为未来农旅康一体化多功能农业发展战略储备人才。
山西农大党委书记廖允成表示,今后,学校将推动教育资源与科研资源紧密整合,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学科专业特色,为全面深化新农科内涵建设赋能增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15日第1版
作者:本报记者 赵岩 通讯员 何云峰
就是干就是吻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6681.html- 标签:安史之乱时间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
-
你收到过什么特别的毕业礼物?今年这些毕业礼物, 让众多网友心动不已
又到一年毕业季, 回想下, 你收到过什么特别的毕业礼物? 今年,这些毕业礼物, 让众多网友心动不已。 …
- 部分省份启动高考阅卷工作 高考后还要注意这些信息!
- 校园埋忠骨 英雄您是谁
- 新时代大学教师应立“大先生”之志
- 广州中考延期至7月进行
- 课间十分钟 健身强体质
- 预付金“紧箍咒”能否防培训机构“跑路”
- 躬耕麦田 为农兴农
-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 甘当服务学生就业的“店小二”
- iPhone 13参数全曝光:A15处理器,Pro采用120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