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沈阳教育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本版图片王雁摄
2019年5月30日,全市教育大会成功召开,确定了到2035年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拉开教育支撑沈阳全面振兴发展新序幕,全面开启沈阳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多年来,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觉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谱写沈阳教育发展新篇章。
聚焦立德树人 学生发展更加全面
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市教育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好、落实好。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市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等教育工作重大问题,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从2019年起,市委常委会每年9月份都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教育工作汇报。年初召开教育系统党建工作会议,加快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中小学党建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与教育教学业务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实现中小学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启动“寻访红色足迹”“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等主题教育活动,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更加坚定广大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在市属高校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与质量。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全国率先研制并试行《小学生品行培养手册》,《初中品行培养手册》也已完成研制工作,让德育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实践。组织全市570余所学校、60多万名学生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百校万树”主题教育活动,植树总量达到8.5万余棵。持续推进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建设,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164所,确定了40所全市轮滑项目特色学校,积极开展反季冰雪项目活动,15所学校申报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在今年4月举行的国家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获8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优秀创作奖,3个优秀组织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聚焦教育供给 优质资源更加充足
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市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量,盘活存量,进行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等办学模式改革,实施百所学校提升工程、农村学校改薄工程等,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得到更好满足。
扩增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实施幼儿园奖补,奖补标准提升至平均300元每生每月,积极扩增公办学位,增加普惠学位,推进优质幼儿园连锁办学,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进区域内集团化办学,采取“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普通学校”“优质学校+新建校”等多种方式办学,鼓励优质学校牵头组建各类共同体、协作体及网联体。目前,全市共有教育集团65个,探索出以优质学校为集团总校,其他学校为集团加盟校、校区或校部,“紧密型”与“松散型”管理相结合,“一校多址、一个法人、一套班子”与“一个集团多成员、多个法人、多套班子”等丰富多样的集团组建方式及管理模式。突破现行体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难以跨区域流动的瓶颈,实施委托管理、合作办学,沈阳大学、沈阳市教育研究院、东北育才、省实验中学、省实验学校等省市优质资源和沈河、和平等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在苏家屯区、沈北新区、于洪区、浑南区等郊区县托管新建校,数量已达25所,这些学校都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升级城乡互联工作,推进和平区与康平县等4个城乡区域共同体“一对一案”,100对城乡学校共同体“一对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用三年时间为四县市培养100名种子校长、400名种子教师,组建111个名优校长(教师)工作坊(室),每年培训近千名农村骨干教师,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
聚焦百姓关切 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沈阳教育积极回应百姓关切,切实增强沈城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共享沈阳振兴发展成果。
实施“弹性离校” 2017年9月起,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每年财政安排近2亿资金,开全国先河。坚持“一区一案”“一校一策”,全市95%以上的中小学生自愿参与,极大缓解了家长接孩子困难的“三点半”问题,降低了家长课后辅导成本,满足了学生能力提升、特长发展需求,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保证。
积极化解社会热点2018年,沈阳市“史上最严择校令”开始执行,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落实,经过两年努力,实现了除国家和省市政策明确规定的享受照顾政策外,义务教育“零择校”,普通高中“零借读”。开展全市校园及周边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活动,市直29个部门联合行动,全面排查消防、食品卫生、校舍安全等13个方面问题,消除1500余个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及周边绝对安全。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深入实施体育固本行动,全市中小学80%学校建成塑胶跑道,为65万名学生建立健康电子档案,全市中小学生肥胖率降至27.4%;实施学生近视综合防控行动,联合专业机构开展学生视力免费筛查,学生近视率同比下降一个百分点;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行动,80%学校食堂实现明厨亮灶,为590所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营养师,在农村学校实施营养干预计划。
深入推进“开门办学” 2017年春季起,每年4月和10月,全市中小学集中邀请学生家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社区代表、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全面了解学校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全方位展示学校及每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减负提质”成果。深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每年近百万社区居民走进学校进行体育锻炼。
全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出台“减负提质20条”,全面开展减负提质工作,减超标内容、减超前进度、减超重作业等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课程计划,控制学科总课时、周课时总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严格执行有关学校在校时间规定。全面推进一年级“零起点”教学,提高作业布置质量、批改质量、讲评质量。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较少和避免“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召开全市“减负提质”现场会,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市区两级“减负提质”监督电话,对家长反应的问题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保护监督者隐私”。将“减负提质”纳入教育视导,加强管理,规范指导,切实还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成就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
聚焦振兴需要 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教育是沈阳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沈阳市积极推进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入对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有力支撑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水平近几年,根据沈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新增了工业机器人、物联网等26个新兴和亟需专业,撤并了计算机应用等83个不适应发展的专业,基本实现专业对接主导产业。目前,开设专业102个,涵盖一二三产业,遍布各领域。宝马班、钓鱼台国宾馆班等101个订单班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名片,校企联合招生,双主体培养,导师互聘互用的“双元制”办学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育人方式。以实力较强的市属院校为牵头单位,市属院校组建了18个职教集团,参与企业近千家,集团成员单位由中职、高职、本科学校以及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构成。每个集团都拥有一批合作企业,少则6家多则120家,基本覆盖了规模以上企业。一年一度沈阳经济区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学生、青年技术工人、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提升沈阳职业教育品牌,扩大职业教育影响,促进师生技术技能提升。
积极推进市属高校转型发展加强市属高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遴选确定25个专业进行专项经费支持。沈阳大学获批成为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自动化、土木工程、旅游管理3个专业获批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沈阳医学院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设置全科医学、涉老护理等辅修专业,被省卫计委批准为辽宁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试点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成为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院校建设单位,成立沈阳中德学院,参加各类国家、省、市级大赛,获奖64项。沈阳广播电视大学为开放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深入开展“引校友回沈阳”活动,校友意向投资项目信息153项,涉及金额319.7亿元。
聚焦改革创新 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沈阳市坚持以学校为中心,推进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增强教育发展活力。
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将梳理“三张清单”作为创新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口,市区两级教育部门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布,部分区县已完成“学校负面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将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作为健全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机制的突破口,印发了关于现代学校制度、学校章程、家长委员会的三个规范性文件,引导、鼓励全市中小学全面启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部完成了所属学校章程核准及制度的梳理工作,沈阳市实现了“一校一章程”“一区一章程汇编”“一校一制度手册”。着力构建主体多元、指标立体、权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健全自评、互评、社会评等多元评价方式。和平区探索将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与沈阳市东软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委托该公司独立开展和平区初中学生学业负担状况评估。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013年起,沈阳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以实施素质教育和高考为导向的中考制度改革,强化对学业水平考核、实践能力考查和综合素质评价。通过两考合一、全科开考、英语听力口语人机对话、政治历史开卷合考等方式,在义务教育出口评价导向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不设最低分数线,将70%的省示范高中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的政策,通过招生考试的导向作用,引导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封葑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