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剑无锋:广州的大科学情结
8月29日上午,广东省实验室(第三批)建设启动。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的省实验室目前已达到10家。其中,广州牵头或参与建设的有再生医学与健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共4家省实验室。
同样在上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14位两院院士出席会议,审议了实验室首批6个重大专项。实验室于今年1月正式揭牌,目前已有16个院士团队和31个核心团队加盟,集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50多个单位参与建设,科研人员超过700人。
科技创新不是个新话题,却需要无止境的探索。以务实和低调为本的广州,开始大手笔投入看似“无用”的科学,并形成了广州科创的新气象。
“广州正在谋划中科院珠三角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珠三角大科学装置‘指挥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在做客“羊城学堂”时表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州将聚焦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大关键点。
抓住原始创新能力,也就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由大院大所大装置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
科学力量的崛起,正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担当,也是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底气所在。
开垦科研处女地
在采访的众多科研工作者看来,广州的科研史正式拉开是在一个甲子之前。上世纪50年代,尽管以中山大学为首的高校建立了一些研究机构,但由于科研资源整体缺乏且多以农林研究为主,广州在中国现代科研版图上,尚是一片“处女地”。
时至1955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旗下的一支科研力量来到了广州,并建立了一家中央单位直属的研究所
- 标签:
- 编辑:王虹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