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日本经济:安倍经济学和能源对策的视角2016-1-10能源经济
[2]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于1960年(12个国,简称OPEC,即欧佩克),在全球经济新秩序中完全是个异类,其成立初衷与存在目的就是通过协调产量来调控油价,该与实践跟市场经济理论格格不入。
[4]具体数据在美国能源署网站。
相对其他新能源,风力发电成本较低,几乎等同于煤电,从中长期来看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日本风电协会估计,日本拥有144吉瓦陆上风能、608吉瓦海上风能的发电潜力。[9]但日本风电事业起步晚、发展慢,到2012年底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只有261万千瓦。经产省在福岛建设全球规模最大、发电量为100万千瓦时(相当于1个核电机组)的浮体式海上风力发电站,2013年11月开始运行,可增加4000左右就业岗位。经产省已成立专家委员会,着手制定海上风电补贴新方案,这是日本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信号。
说到底,能源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反映了日本经济潜藏于、社会、文化深层的结构性缺陷。日本经济的真正问题在于战后经济发展试图构建一个的经济帝国,对国内市场过度和跨国公司过度民族化,使日本和区域经济的融合度过低。上右倾保守思想还潮,使日本不是积极推动地区合作,而是通过对抗来削弱竞争对手,从而提高日本的市场占有份额。加入亚洲投资银行和丝绸之基金,对“一带一”的地区经济开发构想冷养旁观,都是日本外交和行为中以邻为壑、对抗优先的思想意识和政策行为的表现,成为日本经济滞胀了30年却仍然走不出结构的更新之的原因之一。
7、地缘风险。首先,伊拉克国内将导致石油供给出现不确定性;其次,伊斯兰国崛起造成中东产油地区局势紧张;第三,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关系短期内难以化解,而乌克兰的天然气来源已经中断,可能加大欧美对俄制裁,美国放开原油出口也到俄对欧盟的出口造成美俄矛盾。俄决定依靠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顺势做空油价美国页岩油气,即使财政损失也要击破“美国主导原油暴跌做空俄罗斯”的。如此种种,虽不能消除地缘危机造成的能源供给条件的恶化,但多少化解了地缘危机造成原油供给中断的风险。地缘博弈、市场份额争夺推波助澜,使得国际油价成为国际能源格局中几大玩家博弈的工具,加强了国际油价下跌趋势,种种因素表明国际油价走势无法摆脱地缘风险。
五、国际油价波动与日本的能源战略调整
林晓光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教授、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研究领域:当代国际、东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史、中日关系史、日本与外交,著有《面向21世纪的中美日战略关系》等
[5]欧佩克的五大创始国分别为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1960年以后,先后吸纳了卡塔尔、利比亚、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和安哥拉。印度尼西亚也曾加入,但是会员身份于2009年暂停。
5、各消费国石油储备充足,大多数达到国际能源署的90天进口量。中国于11月首次发布战略石油库存数据,并承诺今后定期发布。英国《石油卫报》估计,中国的石油储备约4亿桶,相当于40天的进口量。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以来战略石油储备一直维持在90天进口量以上的水平。沙特不仅拥有1000万桶石油的日产能,还在全球修建了三个超级油储(冲绳、鹿特丹与埃及),总规模达到了1300万桶,并根据协议可以在自己三大储满的基础上利用美国的石油战略储能。
注释:
国际石油价格如此波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一时间,美国和沙特利用油价俄罗斯的“论”甚嚣尘上。其实,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个别国家或集团已经无法也无力掌控和原油这种战略资源,原油需求放缓是油价下跌的推手,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还是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竞争预期,只是地缘博弈和货币价格变化引发的资金逐利使得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更为快速,放大了供过于求和价格预期的传导效应。也就是说,影响油价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供需,地缘,天气因素及资金流动也是被分析人士经常引用的变量,但只有供需才是油价长期走势的决定因素,而其他三个变量对油价的影响要么是短期的,要么只是助推油价变动的变量。
日本主要石油公司在国内拥有23所大型炼油设施,日炼油能力447万桶,而国内需求每日332万桶,产能明显过剩。2013年炼油企业全部出现亏损,部分企业已经连续数年亏损。日本2009年制定《能源供应结构高法》,引导日本能源企业进行整合,提高规模效应,淘汰相对落后的生产设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到2014年4月,各石油公司产能已经从2008年的高峰削减了20%。经产省认为,随着人口下降、节能技术进步、能源结构调整,今后5年国内对汽油、重油等石油制品的需求将下降7.8%,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削减措施,炼油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越来越严重。为此要求各大石油公司在2016年年底之前,将炼油业产能压缩10%。从实际需求来看,还必须削减30%左右的产能才能达到供求平衡,这等于今后必须废弃或终止数所大型综合炼油厂的生产设备。
3、提升油品附加值产能转向海外
4、对以资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支撑的俄罗斯经济构成巨大压力。俄咬紧牙关试图以强硬的姿态应对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严重危机,宣布将出售所持的该国最大石油生产商——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下称俄石油)19.5%、逾20亿股的股份,作价不低于该公司2006年上市价每股7.55美元,俄将因此获得至少80亿美元。总理梅德韦杰夫已经签署该并公布在官网上。俄石油是全球最大的油气企业之一,现在日产量已经达到420万桶,相当于俄罗斯全国日产出的40%,接近全球日产出的5%,几乎是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日产水平的两倍。但目前欠银行和债权人约600亿美元的贷款,是除巴西国有石油公司之外,负债与盈利之比最高的大型石油公司。卢布的迅速贬值也对俄罗斯经济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2、大幅推高企业生产成本,部分抵消了日元贬值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优势。安倍经济学效仿美国超量供给货币拉动经济,用日元贬值促进出口,造成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美元兑86日元下跌到105日元,是6年多来最低点,跌幅高达22%。但日元贬值并未使贸易逆差好转。2014年11月27日,日本东京商工调查(TokyoShokoResearch)公布对4896家日本企业的调查报告,48.4%的日本企业都称已经由于日元迅速走软而遭受损失。其中4.9%表示日元走软带来正面影响,22.7%表示正面和负面影响皆有,24.0%则称并未受到影响。受访企业列出的负面影响包括进口产品的购买价格提高(66.7%)和特定的燃料价格上涨(19.1%)等。受到负面影响的日本企业中,80.8%称无法将进口价格的上涨转入自身产品售价,19.2%称其产品价格有所提高,73.2%的受访企业称找不到任何有效措施应对日元贬值。日本估算,2013年度替代核电站停运的电力燃料费,比“3·11”大地震前大幅增加了3.6万亿日元。日本商工会议所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中小企业认为电费涨价对生产和经营形成了拖累。2014年2月,受火力发电燃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日本10家电力公司决定时隔半年再次集体上调电价。
一、国际能源价格剧烈波动之原因[1]
3、生物能源重点开发
4、安倍经济政策陷入两难困境。进口成本下降对通过宽松政策提振经济走出通缩周期的安倍经济学构成阻碍。增税以增加收入,通过大规模基建投资刺激经济,将通缩转为通胀,是安倍经济学的重要一环。但增税打击国内消费,反过来又了通胀目标,难以通胀来刺激国内消费。日本的核心通胀率在上个月下降至0.9%,触及13个月低点,油价下跌导致通胀进一步下降,市场预计日本央行将再次扩大“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日元大幅贬值,从而削弱油价下跌对家庭购买力的正面影响,日元过度贬值已开始对家庭和企业造成。更低的油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固然是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更低的汽油价格。但油价下跌具有的“通货紧缩压力”也可能作用到薪酬上,导致国民收入的下降。油价下跌也增加了对日元的抛售压力,两年期债的收益率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日、美之间基准利率之差将继续扩大的市场预期是日元汇率在近期持续下跌的主要原因。
6、油价下跌未及生产成本底线。2014年11月27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决定维持每天3000万桶的产量目标,打消了对于OPEC将会降低产量以支持油价的最后一点希望,将使全球原油市场中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油价应声大跌至五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主力原油合约场内交易中收于每桶66.15美元。OPEC显然愿意更低一些的油价,以便维持其市场份额。因为美国页岩油气迅速开发和俄罗斯以及拉美国家产量提升,非OPEC产油国的生产规模不断增长,OPEC的市场份额一临严峻挑战。OPEC的国际石油市场份额已经由20年前的50%下降至如今的30%,2006年,俄罗斯石油出口超越沙特,随后增长至占据全球原油市场近三分之一的份额。美国凭借页岩油气的技术开发、产品出口,在全球原油市场上的份额几乎与沙特持平。市场供应过剩的局面已经使得油价相比6月时的近期峰值下跌了接近40%。OPEC不肯减产保价,意味着当前油价尚未触及其生产成本线。高盛估测布伦特原油85美元/桶是美国页岩油生产成本底线,只要市场价格在实际成本曲线之上就可盈利。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的首席执行官(CEO)兼雷克斯-蒂勒森(RexTillerson)12月3日接受CNBC访问时表示,公司有能力应对原油价格进一步下跌,甚至可以接受每桶40美元的油价。前白宫官员BobMcNally表示,沙特的石油保本价格大约是每桶97美元,即使油价跌破80美元/桶,沙特也仅仅损失约100-200亿美元。手握75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沙特,至少能承受低低油价大約兩年时间。
1、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1971年至2000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增幅高达89.8%,同时石油产量增幅仅为38.9%。30多年来,世界石油储量一直有较大的挖掘潜力,石油工业一直处于资源保障稳步提升的良性循环中。
三、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日本经济和安倍经济学
四、日本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能源对策
太阳能发电受地理影响小、适建场所多,是日本新能源战略的重点。“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价格收购制度”,国家以每千瓦时42日元(1美元约合118日元)收购由经济产业省认证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产生的电能,差额由财政补贴。“绿色投资减税制度”则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作为经营成本免纳所得税。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进军光伏发电领域。奥利克斯公司宣布今后5年内将投资3000亿日元,在北海道和鹿儿岛建设太阳能发电设施。日本软银公司宣布在富山市建设一座装机容量为28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厂。三菱商事和三菱电机合作在三河湾建设目前日本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日本提供41万至50万日元的国家补贴鼓励太阳能住宅建设,一些地方也给予金额不等的补贴。大力扶植、企业积极参与使日本2013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500万千瓦(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比上年增长150%。
1、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截至11月月中,国际基准油价布伦特原油价格跌幅高达28%。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会前,由于对欧佩克减产的预期降低,国际油价本周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欧市油价跌至72美元/桶,累计下跌5.1%,单月累计下跌12%,年内高点达32.1%,刷4年新低;欧佩克会后决定不减产,国际油价应声下降5美元/桶。技术层面上已呈明显的熊市格局。
2、油企重组主导
2、风力发电发展滞后
安倍经济学是包括超宽松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结构为中心“民间资本”的经济增长战略等组成的一揽子政策。[7]第一箭旨在消除通缩,第二箭是为短期内支撑日本经济,长期内确保财政稳定。第三箭目的则是扩大投资、产业增长。其逻辑就是激进的货币刺激、财政刺激和全面结构三位一体推进,前两箭打破通缩激活经济,第三箭推进结构、提高潜在增长能力、解决公共债务问题。日本经济形势从数据来看是生产增加、物价上涨、股市暴增、汇率大跌,都符合安倍经济学的预期目标。但目前显效的只有前两箭,其实这只是现代经济学用来“救急”的,而日本经济并非美国金融危机那样的急症,是长达近30年的“慢性病”,这一慢性病近来加剧的原因在于国际能源价格的波动。其影响主要有:
1、设备过剩经营亏损
[1]2014年11月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国际能源署(IEA)、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相继发布报告,下调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
4、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限定排放数量,并制定各自的时间表。中美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两国对低碳新能源产业的战略性扶持和贸易,明年的巴黎气候大会将对能源行业实施更严厉的监管。煤炭、石油等作为传统能源的利用受到更多,无法支持石油消费总量快速增长。能效提高和新能源开发替代石油资源。都在努力提高能效、开发新能源,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增加。
1、由于核电关闭,碳氢化合物燃料进口激增,改写了日本多年维持贸易顺差的历史。2011年以来已连续3年贸易赤字,为11.4745万亿日元,比2012年增长65.3%,创下1979年以来历史新高。日本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二战后能源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转向以石油为主,两次石油危机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日本电力工业逐渐形成核电、液化天然气(LNG)、煤炭三足鼎立的燃料结构,2011年“3·11”大地震导致的核危机发生前,1/3的电力供应来自核能。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关闭了54座核反应堆,由此造成的能源缺口不得不通过增加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火力发电来弥补,为此加大了能源进口。根据财务省1月30日公布的“平成25年输出入确报”的统计,2013年化石燃料进口总额高达2.77万亿日元,占比34.5%,较上年增长了22.6%。核电站停运一天,增加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费用约100亿日元,国际收支将因此陷入长期赤字状态。
生物燃油与化石燃油具有很强的亲和性,混拌到化石燃油中不用发动机即可使用。日本《生物能源战略》以废弃纤维素材料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乙醇和微藻类为原料的第三代生物燃料碳化氢作为生物能源的研发重点。筑波大学的实验结果表明,微藻类生物含有大量碳化氢,干燥后可达20%到30%。城市居民生活下水和农业废水就可繁殖微藻类物质,繁殖过程中还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日本的微藻类生物燃料开发已取得重大,利用河流或水田大量快速繁殖的一种叫做梭微子的微藻类生物提取的生物燃油2014年7月开始在公交车上试用,并有望作为航空燃料使用。东京大学、日本航空、全日空等已成立“下一代航空燃料研究会”,加快研发生物燃油,到2020年将航空用油中生物燃油比例提高到10%,成本降低到每升200日元以下。富士经济咨询公司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生物燃料市场快速增长,到2015年将达1766亿日元。随着生物燃料的技术进步,生产成本下降,以及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可再生的生物燃料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大幅提高。
3、推高物价上涨。量化宽松政策助长企业持续向国外转移生产加工。日本企业海外法人的生产占全国制造业销售额的比重,2002年为14.6%,2011年升到18%。因此,日元贬值对提振出口的作用有限,而对推高进口价格作用明显。8月份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3.1%,连续第15个月保持同比增长。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直接推高居民生活成本,电费、煤气费、汽油费等能源相关商品率先领涨,面粉、食用油、卫生纸等日用品随后跟进,涨价领域不断扩大。虽然受国际油价回落的影响,燃气、电价和水费等资源价格增幅略有减少,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价格增长最为明显,蔬菜水果等生鲜食品一直处在高位,服务行业(运输、金融保险、航空)价格增幅明显。即使去掉消费税上涨因素,物价整体水平也呈上涨趋势。
日本能源资源匮乏,即使全部核电站正常发电,自给率也只能达到19.5%。由于国民普遍反对重启核电,自民党的重启核电政策的出台困难重重。为应对国际能源价格波动,能源供应的不可预测以及环保意识增强,日本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综上,国际原油价格暴跌涉及多种因素,有:市场供应充足,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放缓,多国货币贬值,美元大幅升值,地缘博弈等,是供求竞争转向买方市场、全球大商品依赖美元标价而美元大幅升值、中东和全球地缘博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石油市场供求失衡。过去16年以来影响到世界经济稳定的三次油价冲击中,都有全球原油需求的快速下降。从经济学上讲,原油供给失去约束、美国投放石油产能、全球经济持续萎缩,三大核心要素都不能支撑原油价格的稳定或爬高,无论是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还是用“总收入-总支出”模型来进行模拟测算,原油都严重偏离均衡价格,页岩油气技术带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格局将长期存在,油价进一步波动成为必然。
[6]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12月4日。
日本《产业竞争力强化法》,某一行业的企业数量过多,将影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将督促整顿重组。经产省认为,炼油企业只有进行重组,才能改变油企规模小、利润率低的现状,为促使炼油企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生产高附加值的石油产品,将研究各石油公司炼油厂合并重组的可行性和可能性,提出炼油设备削减计划和炼油厂合并重组计划,给炼油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设定时间表,要求在炼油厂集中的地区,不同企业的炼油厂必须合并重组。日本第三大石油公司科斯莫石油与第四大石油公司东燃联合石油公司合并了位于千叶县的主要炼油厂。合并后的新公司通过新建的输送管道可以共同采购原油和互相通融半成品,互相利用基础化学原料生产设备,提高设备利用率,有效地将各类产品集中到各自最先进高效的生产设备生产。JX日矿日石能源、出光兴产等炼油企业也正在酝酿合并重组。将依据《产业竞争力加强法》,对淘汰落后产能、进行合并重组的企业在税收政策和补贴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炼油企业进行重组之后可采用更先进的设备,提炼出高质量的汽油和清洁柴油,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价值。
[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应加快”英国,《金融时报》2015年7月23日。
2、海洋石油开发和页岩油气,加强了美国能源供应能力,新增石油产能不断投放市场。美国能源资料协会预计,2014年美国国内增产110万桶/天,2015年将达96.3万桶/天。全球许多国家也都准备开发页岩油气资源,一旦污染问题逐渐缓解,这种非常规能源的供应将继续增加。美国能源署的数据显示,11月的第一周,美国国内原油产量突破每天900万桶,为198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日产量为960万桶,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2]的日产量在3000万桶左右。由于11月27日OPEC决定保持石油生产目标3000万桶/日不变,没有减产来稳定油价,WTI原油跌8%,已破68美元。布伦特原油跌近8%,逼近71美元。众所周知,OPEC曾控制全球石油产能的三分之一,OPEC讨论减产问题实际上主要是沙特减不减产,因为其他国的石油产量不足以左右全球油价。
[7]2014年4月4日,日本央行决定实施“定量和定性的货币宽松政策”。主要内容:将在两年时间内,实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2%的物价稳定目标。为此实施新阶段“定量和定性的货币宽松政策”,使货币基础、日本国债发行量及上市交易基金总量两年内增长一倍,使日本国债的平均剩余到期日期延长一倍。
2、供油大国抢市场,美国供应充足。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数据,上周原油日产量增加7.3万桶至908万桶,为1983年以来最高周纪录,原油库存增加194.6万桶,增幅远超市场预期。充足的供应量带给长线油价巨大压力,使其较长时间内低位运行。
1990-2013年,油价从每桶不到20美元攀升至最高140美元/桶以上,同期全球经济实现了年均3.6%的持续增长。截止2013年底,按不变价格计算,全球经济总量已较1990年时翻了一倍还多。但同期全球石油产量年均增长仅为1.25%,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增长。可见,强劲的需求是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当然,油价在1990-2013年期间总计有过5次较大调整,每次调整的幅度约在33%-76%之间,调整的时间跨度约为2-9个季度。除了2006年3季度那一次,均在于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石油资金寻求避险而推升美元指数上涨。
5、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乃至国际石油生产格局的变化。已有54年历史的OPEC仍在运转,但越来越为沙特所主导。[5]11月,OPEC决定不会产量,令油价进一步下滑,此举只符合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也令其他国家继续在困境中挣扎。巴黎银行预测:未来一年,如果石油产量维持目前水平,而油价保持每桶约70美元,相比每桶105美元三年均价,OPEC的石油出口收入将减少3160亿美元。2012年,流入国债、企券和股票投资的“石油美元”达到5000亿美元的高峰。2014年如果油价均值为每桶78美元,流入这类投资的“石油美元”可能降至1000亿美元以下。[6]随着国际油价大跌,OPEC石油收入将锐减,流入全球金融市场的“石油美元”将趋于枯竭。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3、对进口原油占国内供应量90%的日本而言,进口油价下跌有助于提振经济,但油价大波动必然影响其国际贸易差额和国内经济运行稳定。第三季度,日本P环比增长下滑1.6%,四年来第三次陷入经济衰退。安倍首相不得不紧急解散众院、提前举行。
日本央行公布的2015年数据显示经济出现疲软迹象,尤其上调消费税导致市场后续需求下降。因增加工资将会削弱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已长期不涨工资。日本厚生劳动省2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包括金在内的人均现金工资月收入为31.415万日元,与2012年基本持平,为1990年以来最低。普通不得不节衣缩食,居民消费提升无望,就无法刺激内需增加、经济回升。日本经济面临两难困境:如果继续增加消费税,将经济产生复苏。但不增税又将失去财政信用,利率继续高涨,民间投资不足,不利于经济增长。考虑到政党和支持率的需要,安倍只好将提高消费税的日期推迟到201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5年,日本的通胀率为0.7%,经济增长率0.8%,并说:如果不调整“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措施,日本经济将会有滞涨、减速和金融混乱的风险。IMF认为:“安倍经济学”未能带来所承诺的效果和业绩。[8]“安倍经济学”的内在矛盾导致该政策本身正陷入出现相克的困境而难以自拔。特别是由于安倍内阁推进安保法制致使支持率下降,日本将缺乏足以完成关键性经济结构的资源和社会基础。
2014年第三季度,日本P环比增长下滑1.6%,四年来第三次陷入经济衰退。安倍首相不得不紧急解散众院、提前举行。为应对国际油价不断波动,日本大力开发利用清洁的、可再生的新能源,推广各类节能技术,市场对石油产品需求逐步减少,导致炼油等石化行业产能过剩,油企经营状况不断恶化。日本的对策是敦促企业合并重组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理论上,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对石油消费国而言堪称利好,可以增加原油进口数量、降低原油进口成本、加快原油储备体系建设,改善国内炼油企业的,用油成本大幅下降。对进口原油占国内供应量90%的日本而言,进口油价下跌有助于提振经济,但油价波动必然影响其国际贸易差额和国内经济运行稳定。
2014年国际石油市场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当属油价暴跌。年中布伦特原油还在115美元一桶,下半年原油价格突然崩盘,至年底下跌了将近50%,目前在55-58美元一桶的区间波动。尤其最近三个月,油价暴跌了将近40%。是什么导致了油价短期内这么大幅度的暴跌?油价2015年走势将如何发展?对日本经济影响如何?
二、国际油价起伏波动之影响[4]
8、沙特阿拉伯试图打一场石油低价战。2014年12月11日,沙特石油部长阿里-埃尔-纳伊米(Alial-Naimi)表示,决定原油价格的是市场力量,而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对产量所进行的调整。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发表的月度报告认为2015年对该组织所生产石油的需求将是每天2890万桶,这个2002年以来的最低预测值比之前一个月的判断要少每天30万桶。理由是:首先是产量的增长,其中大部分来自页岩油气产量的增加;其次是需求的减少,技术在改善原油开采状况的同时,也提升了能源利用率。沙特的立场更像是一个能源战略框架下的策略。即希望油价下跌到足够低,让美国石油企业在页岩油气无利可图,页岩石油大规模进入市场,以抢回国际石油市场的份额,使沙特重新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领导力量,通过掌控原油价格重构国际石油版图和阿拉伯世界力。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近期报告将2015年的产量预期减少了每天10万桶。似可佐证沙特的这一策略正在发挥作用。
1、开发太阳能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形势不稳,日益加剧的地缘紧张及美国将要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原油需求增量将放缓,油价下跌是市场正常运行结果,具有一定的合,不必大惊小怪。
3、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进入持续低增长期,原油需求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国际能源署(IEA)全球原油日需求预估报告2014年下调20万桶,2015年下调30万桶,当前预计每日增长110万桶。EIA表示,美国原油进口萎缩速度远快于预估,而产量却攀升到30年新高位。除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相对较好之外,欧洲再次陷入衰退风险。由于降低融资成本无法奏效,降低能源成本成为欧美发达国家寻求经济复苏的又一选项。中国经济成长及原油需求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单位P耗能下降。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增速放缓,能源需求减弱,石油消费受到,导致国际能源供应宽松的长期格局,2015年全球原油将转向过剩,国际石油价格难以迅速止跌回升。[3]
日本炼油企业还计划将部分剩余产能转移到炼油能力不足的东南亚等地区,扩大海外生产能力,为企业发展寻找新出,保障自身能源安全。日本石油公司向海外转移产能对东盟国家有较大吸引力,因为这不仅可以使其减少对石油产品的进口依赖,又不需要大规模投资兴建炼油厂。
[9]1吉瓦=1000兆瓦=100万千瓦。
伊朗曾恳求沙特阿拉伯出手稳定油价。依赖石油收入的委内瑞拉的部分地区出现大面积停电。伊拉克不得不削减2015年预算方案。尼日利亚即将举行全国,油价下滑令该国出现内乱的风险激增。在OPEC内部,一些国有能力提升产能,另一些国则由于投资不足和缺乏资金,面临结构性减产问题。但沙特、科威特和阿联酋却稳如泰山,油价下滑,试图拖垮美国的石油生产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这意味着沉重的打击。这一状况拉大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鸿沟,地缘利益的分歧、意识形态的对立将加剧组织内部的矛盾,甚至可能OP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