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能源经济

中国正与世界分享农业实践的成功经验

  气候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地球上每一个人,而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生活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5000万小农户了。

  这些小农户可以说是地球上最劳苦的一群人。每天,他们要在约一英亩(约合4047平方米)的土地上辛勤耕作,以维持一家人生计。如今,气候变化又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新的风险。未来几十年,不断升高的气温将严重扰乱农业生产,尤其在热带地区。雨水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在更加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害虫也将大肆繁殖并祸害作物。

  生活在富庶国家的农民有办法应对气候变化,管控风险,例如种植抗旱、抗虫害的作物,利用复杂的土壤分析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以及购买农作物保险来保护自己免受损失等。然而,世界上最贫困的那些农民面对威胁却往往束手无策。

  到2050年,全球粮食需求预计将增长60%,而收成下滑将造成世界粮食供应短缺、饥荒多发、粮价上涨,让全球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取得的巨大减贫成绩面临倒退的风险。

  我们的确能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新技术和新能源等方法,防止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最差结果成为现实。但我曾提到的一些影响,例如气温上升,已经发生了。所以,我们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也要帮助人们适应这些影响。幸运的是,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帮助小农户的模式。

  全球有少数几个国家以小农户为主导,在提高作物产量、摆脱贫困上做得非常成功。中国就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农业产值从每年不到200亿美元猛增至如今的1万多亿美元,农业生产的繁荣使中国人均收入提高了20倍,营养不良人口比率降至约9%。

  中国是如何取得这些成就的?答案是大力度的投资和新技术的应用。借助于政府对农业研发的有力支持,中国农业科学家培育了一些相当高产的新品种作物,比如更适合小农户种植、能充分适应当地环境的杂交小麦。相比普通小麦,它占地面积更小、用水更少、抗旱和抗病能力更强。这意味着拥有较少土地的农民,能够用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

  中国农民不仅在适应气候变化,还成功地主动改善了种植环境。在过去15年中,中国有2000多万小农户引入了新的管理技术,既提高了作物产出,又减少了污染。他们还有效地降低了氮、磷排放量,减少了水土流失,并且大规模退耕还林。

  中国正与世界分享农业实践成功经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家研发的“绿色超级稻”就是一个极佳案例。该项目联合了国际水稻研究所和非洲水稻中心等机构的力量(盖茨基金会也为研究提供了部分资金),培育了78个不同的水稻品种,可以在干旱、洪涝或少量施用化肥的条件下生长,同时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的使用。可以说,随着气候变化对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影响愈加显著,“绿色超级稻”就像是为其量身打造的作物品种。同时,我们需要多国科学家加强协作,并为他们所从事的农业研发提供更多支持,也要积极资助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这样的机构,它是全球最大的农业科学家网络。

  当然,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体系不会百分之百适用于乍得、尼日利亚或布基纳法索,但在应对气候变化、贫困等全球性挑战时,参考借鉴他国做法绝无坏处。我相信在帮助小农户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很多国家,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能从中国农民和科学家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作者为比尔及梅琳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